本帖最后由 惟恋梧桐 于 2009-7-3 17:09 编辑
让我们一起推开莫非之门
——与邓哲一起探讨辩论人生
时间:2009年6月28日
主办:
谈话参与者:
夏惟桐(以下简称“夏”)
邓哲(按照其昵称,以下简称“门”)
邓哲介绍:
邓哲是国内辩坛公认的一等一的四辩,2007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冠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结辩手曹吉安曾经盛赞:“如果能让邓哲学长参加国辩,他一定能开创一个新的流派!”
辩论荣誉:
第二届“顺爽杯”湖北省高校电视辩论赛,团体冠军,个人全程最佳辩手; 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团体季军,个人优秀辩手; 校“挑战杯”辩论邀请赛,团体冠军,个人最佳辩手; “天伦律师杯”湖北省高校法学辩论赛,团体季军,个人优秀辩手。
社团经历:
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社长、创始人; 结芦辩论社创始人。
其他荣誉: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高校文化节文艺大赛,金奖;
CCTV首届“莫高杯”全国青年世纪风采电视大赛,优秀奖;
采访内容:
引子
夏:学长,我听说美是客观存在曾经在华中师范大学用科学理论证明成功过,学长您能详细叙述下吗?
门:华师生科院和武大生科院有一次打友谊赛是打的这个题目。华师生科院说,我们都是学生科的,都知道美是一种什么什么引起的圈圈叉叉的脑电波脉冲,既然是脑电波脉冲,当然是客观的啦。整个立论全是他们的学科术语。哈哈,当时我们都崩溃了,没办法,太理科了。
夏:呵呵,这说明其实有时候辩论赛不一定非要高深的逻辑或者价值的,不是么?
门:是啊,逻辑或者价值都只是为陈述观点服务的手段。
夏:学长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惑,您现在是研究生吧。
门:是啊。
夏:那为什么您在2005年帮助华中师大击败武汉大学等名校夺得湖北省冠军后,没有继续参加2006年的“日立杯”中国名校辩论邀请赛呢?当然您的师弟师妹们后来还是拿到了全国冠军,但是学长您不参加总是觉得有些可惜。
门:哈哈,因为当时我在做生意啊!
话题一:如何做一个好的结辩
夏:学长我们正式开始一些严肃的话题了哦,先是有关总结陈词的。
门:嗯。
夏:很多四辩惯用的模式是立一个模板从头破到尾。但是曹吉安的日志里有这样一句话:“(湖南大学)已经做了助教的茹娜老师个人实力非常突出,在结辩位置上有很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赛前分析,如果茹娜老师在结辩的时候升华部分能够拿捏得当的话,几乎正好是中南这边的结辩曹吉安以拆解对方论点为主的结辩模式的克星。”我想问,到底结辩是该破论为主还是升华为主呢?
门:什么叫立一个模板从头破到尾?
夏:就是类似胡渐彪那样,前提标准分论点这样一路破下来。
门:我还不知道那个茹娜老师结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夏:那学长就着自己的情况谈谈看法吧。
门:我以前一直是做三辩的,海峡的时候是人生第一次做四辩。那个时候我的拆解方式也跟你说的一样,根据对方的前提标准分论点一一破斥,但是后来马上就抛弃了这一做法。
夏:为什么抛弃呢?
门:首先,我觉得那样的模式其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的思维方式的产物,我觉得这样的认识应当被抛弃,这玩意不是黑白分明的,不是对方就全错,而我方就全对的。我们应当做的是,挖掘彼此论证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在这个基础进行择优性的比较。
夏:“非此即彼的两分法”,我们学校的一个前辈也曾经指出过这个问题。
门:恩,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首先承认对方的合理之处和我方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向大家阐明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坚持这样的立场选择.
夏:我不是很理解,是指价值吗?
门:不一定,价值是背景性的前理解,但是远远不是全部。我接着说,其次,纯粹就反驳和论证的效度而言,我经常打这样一个比方,对方的立论体系是一棵大树,原来那样的方式就是在砍掉它的枝干茎叶,也许你砍得很热闹很漂亮,但是三四分钟的时间,即使你下手很快很准,但是也必然砍不完砍不死,所以我索性抛开枝干不管,直接去把树根挖掉,完事了。
夏:那我问一下,怎么去刨掉树根呢?
门:所谓树根,就是根基性和本质性,是对方立论的必经之路和立足点。但是怎么样挖掘和破斥这个地基,这个就看辩手的知识底蕴了。所以到最后上境界,靠的是自己理论功底的广度和深度。厚积薄发,最难的也就在这里了。
夏:学长介意告诉大家,学长的总结陈词的成稿思路吗?
门:我不大喜欢一上手就从战术角度出发,根据己方立场做正向或者反向的推演。我个人比较习惯于首先圈定问题域,然后在这些问题域中间寻找某一个合适的立足点,根据这个点来定下整体基调,再在这个基调上琢磨主线的行进,随后才是种种常规的组织工作。
夏:总结陈词一定要有主线吗?
门:没有主线也无所谓啊,有一种文体叫做散文。大家一样喜欢读,读了也一样有收获。
夏:那总结陈词能否即兴演讲呢?还是一定要有一个准备好的结构
门:即兴演讲也是有结构的,如果脑子里面没有一个思路或者框架的话,很容易没有主题没有主线,那样的演讲也许可以很精彩,但那不是结辩。
夏:对于新手来说,如何把握适合自己的结构呢
门:基本原则无非就是两个,一是要知己知彼,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辩论。二是实践出真知,多尝试多练习。触类旁通、功在平常。
话题二:辩论的训练
夏:学长,很多人说您的手势、语言和断句都很有美感,这是否与您接受过话剧训练有关呢?
门:这个因果关系是一种混淆。我究竟是因为有表达张力所以去演话剧,还是因为去演话剧所以有表达张力呢?这个好像不能一概而论的吧。
夏:呵呵,也许我们也该去练练话剧。
门:教育学原理,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有模板本身不是错,但是停留在模板上。就等于一直停留在第一步上。我的原则是非到比赛备战,平时不训练比赛技巧,只教思维方式和基本功。
夏:请问您对于辩论训练方式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
门: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74974&PostID=15561846&idWriter=0&Key=0 ,这个是我讲课的提纲的地址。
夏:学长您还给华师的学弟学妹们开课吗?
门:恩,但是没有讲稿,都是列了个大纲就直接开讲的,不知道小孩子们的笔记记得怎么样。每周一次课,每次两个小时,讲了两个月。
夏:华师的辩手真幸福,这样一份提纲虽然寥寥数字,但却浓缩精华,我也很想去听这门课程了呢。
门:呵呵,现在比较忙,以后有空我整理成稿子吧。
夏:华师大怎么训练的呢?有裸辩或者训练赛吗?
门:华师的训练习惯于深挖立论,其他的都做得不是很充分其实。
夏:是不是有很多大学一直觉得立论挖深没有战场执行重要?
门:是的,有些学校对立论的执行很干脆利落。那样的流水线生产可以保证稳定性,这样是很难出现真正的大师和巨星,但是整个队伍却能够保证实力的均衡和水准的稳定。而其他的训练方法却是靠天赋。直接导致队伍的战斗力和战绩都上下波动,起伏很大。这跟机器大生产是一样的道理,丢失了很多趣味性,但是品质虽然做不到顶尖和艺术,但是却也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这样的战绩永远不会差。就团队建设和战争兵法来说 ,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然后再经过否定之否定,才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去。
夏:我听说您提出过因材施教理论?
门:流水线生产和因材施教都需要,道理都是一通百通的。这跟老师教学一回事。既要有课堂教学,也要有课后指导,还要有家访互动。
夏:呵呵,学长您如何看待有些辩坛前辈面对小辈的提问,不肯多言的现象?
门:哈哈,也许不是不肯说,而是他自己也说不清,甚至根本没看清没想清,那些所谓的托辞也许只是藏拙而已。
话题三:战场理论
夏:学长,2005顺爽半决赛,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一战甚为有名,我们讨论一下那场比赛的一些细节好吗?
门:呵呵,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不过我会把我没忘记的都告诉你。
夏:学长您如何看待自由辩论的战场设置,以及强推战场的做法
门:战场是个立论问题,推进是个执行问题,这些玩意都是附属产物,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
夏:也就是说,一切都只是为了阐述立论服务的,战场也不一定是必要的?
门:战场是肯定要有的,哪里有没有战场的战争呢。而战场定在什么地方、如何设置战场,这则是和整个战役的策划统筹有关
夏:学长能否就方言一战,来谈谈华师的战场设置呢?
门:我对方言辩的记忆已经不清晰了。如果要谈,就只有再去复盘重看一遍。但是战场设置无非就那么几个原则:比如在对方的软肋上设置主攻火力、在自己的薄弱环节设置防守军马;比如战场不能太多,保持主线的清晰和层次性;比如战场的作战要有中军指挥和两翼策应;比如“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原则。
夏:这场比赛,我听说武汉大学在自由辩论设置了超过10个战场。
门:他们连陈词都可以准备十几个反驳套路哦。预估对方的打法的可能性,然后每一种都事先写好反驳,这是武大的风格。
夏:学长您提到战场不能太多,而我记得当时武汉大学方言一战设置了十几个战场,是否也是他们输掉比赛的原因呢?
门:武大输的原因我不好妄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战场太多等于没有战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夏:也就是说,如果立论内容太过丰富,有时候不得不忍痛割掉一部分?
门:是的,事实上,就我个人非常有限的比赛经验来说,没有一次不是割舍掉了大量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