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5|回复: 1

[转帖] 大学生辩论赛现存问题及改进对策(河海大学 田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9 08: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6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2009 NO.10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2008 年的岁末,在北京百年奥运徐徐落
幕之后,停摆了一届的江苏省大学生辩论赛
在南京、苏州以及连云港等地拉开大幕。接近
60 所省内名校报名参加大赛,经过一个多月
的比赛,最终苏州大学携夺得2008 年世辩的
余威力压省内群雄,捧得最终的总冠军奖杯。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之一的辩论赛,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
在大陆高校中兴起已有二十几个年头,在此
期间经历过两起两落,如今第三度在大学校
园中成为广大学子们在校园里广泛参与、展
现风采的舞台。由于大学生辩论赛在提高高
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的作用非常明
显,所以,这项活动在江苏这一教育大省一直
有着非常好的高校基础。因此,虽然两年前省
赛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期举办,但今年恢复
举办的消息一经传出,众多高校都表现出了
相当的重视,积极报名、认真备战,使得本届
大赛的竞技水平还是颇具水准的。但是同时,
本届大赛官方网站——华语辩论网(www.
bianlun.net)的赛事论坛上还是有不少不和
谐的声音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目前大专辩论赛展现出来的特点
本届省大专总体沿袭了上一届省大专
(2004年第二届)的赛制,由于依然是由团省委
和省学联挑头主办的锦标赛,所以,参赛学校
众多(68 支队伍报名),所以,在赛程上还是设
了外围赛和省级八强决赛两个阶段。总体而
言,本届江苏省大专举办的还是非常成功,再
次印证了江苏的这套辩论会赛制体系的确为
大陆的大专辩论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其优点在于以下几点。
1.1 赛事组织正式
由于主办方是团省委和省学联,所以大
赛的赛程正规化和赛果权威化,大赛的性质
定性为锦标赛而非邀请赛。因此,整个赛事参
赛队伍的数量相当庞大。
1.2 参赛高校重视
由于主管各校辩论队的团委、学生会是
主办方的下级团学组织,所以,备战势必尽其
所能、格外认真,不敢怠慢和随意弃权。因此
各参赛队的实力还是不错的。
1.3 比赛规则创新
比赛的规则是以2008 年世辩的比赛规则
为母本加以创新之后的对辩+ 盘问制,相比以
往的国内或省内规则更加偏重于辩,对参赛
队员个人辩论素养要求更高,对参赛队伍的
战术素养要求更灵活。因此,比赛更加精彩激
烈。
1.4 比赛模式系统
合理的地域分区外围赛加赛会性质的省
级八强决战体现了整届大赛赛制的严密性、
系统性与科学性,随机抽签、单场淘汰的对
阵原则也使得大赛的每一个阶段都残酷而充
满悬念。
1.5 辩题搭配合理
本届大赛使用的辩题中,既有像“大学
教育应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治愚与治
贫哪个更重要”这样的经典老辩题,也有谈
论“ 网络实名制”、“ 全球经济危机”等
时新话题的新辩题。初复赛辩题安排错落有
致、搭配合理,很好的启发了包括辩手在内
的广大师生对各类社会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思
考,使比赛更加有吸引力。
这样的赛制必然保证了大专辩论赛进入
一种良性循环:大赛接纳各高校辩论队的参
与,通过比赛各支队伍都在提高;反过来,
各支队伍水平提高了,比赛的质量也精彩
了,各高校关注比赛的同学也就增多了。由
此可见,大专辩论赛赛制的优劣将直接决定
其普及的状况和能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
升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2 目前大专辩论赛暴露出来的问题
当然,本届大赛虽然总体上可以说是比
较令人满意的,但是纵观本次赛事,还是有
几点问题值得注意,这些问题也同样值得日
后其他的大专辩论赛的主办方们思考。
2.1 赛事周期需要保持传统
原有的省大专辩论赛是每隔两年举办一
届,在周期上与国际大专、全国大专是同步
的。这样的安排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一是参与
的主体——大学本科生的学制一般为四年,
二是两年的周期能让各校参赛队一不疲于征
战二能保证经常性参与高水平赛事的竞技。
江苏省大专在正常走过2002 年、2004 年两届
后,赛事水平本在全国已属于领先的地位,却
无端在2006 年停办一届,这种在举办周期上
的不规律、不科学对赛事水平和影响力伤害
很大。
2.2 决赛周主办方的安排欠考虑
因为参赛众多所以在外围赛阶段设立分
区赛会制比赛是科学的,但在省级八强决赛
时还让某一参赛学校单独承办就会带来很大
争议。例如本届大赛八进四的比赛中,与东
道主苏大不在一个半区(故该半区评委均为
苏大教师或校友)又颇有争冠实力的上届冠
亚军南邮、人口两支强队被实力相对略弱的
南中医、江工院爆冷淘汰,就争议很大。坊
间传闻东道主为确保夺冠,提前做掉两个心
腹大患,为四强决战扫平最后的障碍这样的
“阴谋论”,这样的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对
组委会的安排及最终冠军的成色影响是相当
的大。前两届赛事复赛争议很小,就是因为
组委会是选择由省级电视台来承办比赛。即
使想平衡南京市外高校的想法,复赛所在城
市考虑流动,也应选择由承办城市的市级电
视台来举办比赛,这样很多争议及“阴谋
论” 就不会产生。
2.3 赞助商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本届大赛另外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赞助
商的缺失,笔者谈这一点并不是认为没钱办
不了大学生的活动,而是认为高质量的学生
活动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前两届赛事
的成功离不开赞助商的倾力支持,而本届大
赛由于错过了传统辩论比赛的黄金期,所以
错失了不少很愿意大力支持的赞助商。导致
的结果就是各承办高校都感觉囊中羞涩,缺
乏经费直接使得邀请的评委水平严重下降
(除了最后的半决赛和决赛),这些情况都
是与高水平的赛事本身显得很不相称。
2.4 评委安排与赛事监督值得商榷
在当前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提倡公正公平公开的大环境下,大赛评委的
数量质量以及比赛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
为赛事结果的公平与否是参与的广大师生都
非常关注的,一旦有较大偏差很容易引起公
愤,对主办方的公信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
应。本届大赛除了最后的半决赛与大决赛三
场比赛和前两届一样是七评委以外,其他几
十场比赛几乎都只有五评委,甚至还有不少
场次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三评委。不仅如此,前
两届大赛选择评委都是考虑回避原则(同区
高校回避,以防利益冲突)以及评委构成(每
场评委均来自不同高校或单位),投票也采用
的是相当客观的先背对背投票再商议的方式。
而本届赛事的评委安排几乎全部放弃了这些
原则,所以,在出现有争议的判罚时,评委团
被众多师生诟病的程度史无前例。而且,前两
届执行的颇好的赛事监督(团省委或省学联
的干部公派到各区比赛现场监督评判以及协
调争议)在本届大赛中也根本没有做到位。
2.5 赛事宣传力度不足
和前两届省大专只有三家单位(团省
委、省学联、省教育电视台)联办相比,
本届大赛的主办方一下扩大到八家(中共江
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文化
厅、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共青团江苏省委、
江苏省学生联合会、新华日报社、江苏省广
播电视总台)。可是让人失望的是,主办方
的增多并没有使赛事宣传比前两届更好,反
而呈下滑之势。这与前两届大赛后都有多场
大学生辩论赛现存问题及改进对策
田野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8)
摘 要:时隔四年江苏省大专辩论赛重燃战火,在2006 年停战一届后,本届大赛展现的竞技水平虽比起上一届有所下滑但总体还是
很令人满意的。可是本次赛事在赛后为广大师生所诟病,主要是源自赛事在组织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就是从剖析这些问题出发,提
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期望对大学生辩论赛这一对当代大学生大有裨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发展趋势上提供些建议。
关键词:辩论赛 现存问题 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9)04(a)-0116-02
万方数据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117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NO.10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3.3 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进程
助理班主任的工作往往是前紧后松,新
生刚入学时要处理很多事务,但到了新的班
团支部、班委成立后,助理班主任与新生的联
系就少了很多,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性。关
于这方面,还需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3.4 助理班主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问题
作为助理班主任,他们首先是学生,他
们的学习任务同样繁重,而且,他们还要参加
自己班级和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有的还兼
任其他职务,负担很重。因此,他们没有也不
可能把大量精力放在新生管理上,辅导员也
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分苛刻。另外,作为在校
生。助理班主任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理论
知识,所以,在认识问题、处理解决问题上还
存在着简单、盲目、说话随便、容易误导学生
等问题。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助理班
主任自身的爱好也会对新生带来一些影响,
如有的助理班主任爱好体育,他们在工作中,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所负责班级学生培养这
方面爱好,而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反之,爱
好学习的助理班主任也许会引导新生单纯地
学习而对参加体育等各种活动态度消极。
3.5 加强培养和管理
对助理班主任要采取培养和管理并重的
原则,既给他们压担子,提供施展才华的舞
台,锻炼能力的机会,又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
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工作
中既要充分信任,充分依靠,又要注意考察,
加强考核。学校应对助理班主任进行定期的
业务培训,既要学习有关的政治理论、政策法
规,也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
的基础知识。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助理班
主任工作实施、评价、考核机制,在考核评价
中应采取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相结合的办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实行助理班主任
后备人才制度,通过评价与考核引入淘汰和
竞争机制,从而使整个助理班主任的培养、选
拔、使用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4 体会
班级管理工作中实施助理班主任制度不
仅有其时代性、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行性、实
效性。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勇于探索,勇
于改进,克服存在问题。不断完善该制度。就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在
自我管理中发展成长,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
生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一斌.高校园区:呼唤学生管理新思路[J].
关键性比赛都完整的上了省电视台的节目相
比,本届大赛的宣传显得是相当的不力。唯
一的亮点就是和华语辩论网合作开通了官方
论坛,可即使是这一块也终因主办方的管理
不到位而使原本好端端的赛事新闻网络发布
中心变成了输了比赛有怨气的辩手们网络骂
战的场所,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3 举办大专辩论赛应注重的一些方面
除了前面提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总体
而言,现行的江苏省大专辩论赛还是较好的
把省内的大专辩论赛与校园文化的大力建设
结合了起来。但是,既然要保障大专辩论赛
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挂钩,不仅要在这五个方
面有所改进,而且同时可以考虑在奖励政策
上有所体现。例如:
①对在大赛中涌现出来的精英辩手,除
了发文表彰以外,还应出台类似于本校保研、
考研加分、优先入党、推荐工作等政策。
②对优秀的指导比赛的教师,出台一些
类似于优先考虑通过职称评审等政策。
③对优胜辩论队所在的高校除去精神鼓
励外,适当的给与物质奖励等等。
只有当这样一些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
践、“挑战杯”等活动相似的政策出台后,
才能自然而然的全面激发所有高校的广大师
生全力参与大专辩论赛这一校园文化活动,
并通过大专辩论赛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
实处。
在上个世纪后20 年,团中央和全国学联
在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上
创办了两个非常大的品牌活动:大学生暑期社
会实践和“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这两项活动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慢
慢成形,并且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应该
注意到这两项活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和自然
科学的领域培养和选拔大学生人才,而在社
会科学领域,类似的全国性的有系统的团学
活动或竞赛体系则一直还没有。因此,只有把
大专辩论赛也做成一项各个高校都能参加的
赛事活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真正意义上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做到落实与普及。而要
达到这一点,在大专辩论赛的举办上就要做
到以下两大方面。
3.1 组织机制上:由团学组织担任大专辩论赛
的主办方
因为各高校参赛队都是由本校的团委学
生会组织的,所以由直接上级组织组办的比
赛才会让各参赛高校尽其全力参战备战,比
赛的质量才能有保障;并且只有团学系统正
式组织的大赛才可能正规化、系统化、大众
化、权威化并进而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品
牌活动。
3.2 赛事机制上:拥有优秀的辩题、科学的赛
程、公正的评判和广泛的宣传
好的辩题不仅能启发参赛师生对真理的
探求,更能促动全省人民理性的思考;赛程的
合理安排不仅能让大学的教学科研与大专辩
论赛这一校园活动互不影响,更能在某种程
度上做到相互促动;公正的比赛判罚不仅能
使大赛结果更加权威,更能促使全省各界创
建公平与正义的社会风尚;而广泛的媒体宣
传才能使大赛在全省深入人心,让省内高校
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了一个明确和正确的自
我价值实现的导向。
综上,要想把大专辩论赛至少在国内落
实为普遍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竞技活动,就
要求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能把比赛彻底做大、
做正规、做成品牌;不成系统的局部地区性
质的辩论邀请赛根本无法达到大学生素质教
育想要的结果和效果,在人力财力物资的大
量消耗后只能留下主办方达不到办赛初衷的
失落无奈和各参赛队对比赛诸多方面失望的
怨声载道。大专辩论赛不能走少数豪门高校
闭门独乐的邀请赛路线,而应该像江苏省大
专一样走全体高校倾力比拼的锦标赛路线。
笔者相信,大专辩论赛只要向着正规
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就能真正的
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成为大
学生们自我综合素质展现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
(2004)16 号.
[2] 田野.试论大专辩论赛的价值与作用[J].江
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1).
求是,2004(12).
[2] 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
当代教育论坛,2004(2).
[3] 吴志功,粱家峰.现代大学学生工作论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04(7).
[4] 金一斌.高级园区:呼唤学生管理新思路[J].
求是,2004(12):48~50.
[5] 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
当代教育论坛,2004(2):107~108.
[6] 吴志功,梁家峰.现代大学学生工作论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04(7):13~16.
[7] 王丽敏,王世权.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
模式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S2).
(上接115 页)
万方数据
发表于 2009-6-29 18: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不好意思,这个版可以再排一下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2:29 , Processed in 0.1280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