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时过境迁,对比赛内容不多说什么了。直接贴。如果对于稿子有什么建议,欢迎批评~~~~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比赛前的原稿,可能和比赛有较大出入——事实上,由于对方立论和我预计的不太一样,出入还真不算小,见谅)
反方开篇立论:
好的,感谢主持人。感谢对方辩友所作的精彩立论,对方辩友的发言很精彩很慷慨激昂。多年以来我们总能听到有人这样慷慨激昂对我们说要玉碎不要瓦全,要宁死不屈要杀身成仁。
这真的是对的吗。如果我们人人都宁死不屈不做俘虏的话我们还需要《日内瓦公约》做什么。都直接去死不就好了。
在1864年日内瓦公约基础上,经过1906年、1929年和1949年先后多次修订和补充所规定的战争成员所享有的投降成为战俘的权利,成为战俘后免于谋杀、酷刑、生物学实验和危险性屈辱性的劳动的权利,这些如一片小小的瓦片一样活下去的权利,是否可以被我们打着玉碎的旗号所忽视,所抹杀,所抛弃,所践踏。
多年来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我们不是没有践踏过。
在1953年,大量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被俘人员归国。他们经过几个月的整训,许多人就被我们扣上了叛徒的帽子,有的返回农村劳动,有的长期过着牢狱生活,直到1980年中央才下文为他们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反思历史,我们有何权力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在战场上玉碎?我们有何权力给他们扣上叛徒的帽子?
对方辩友我们今天探讨我们要像玉一样去碎去死还是和平凡的瓦砾一样活下去,我们究竟是玉还是瓦呢?您我不知道,我只是一片平凡的瓦片。而当我们环顾身边,环顾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平凡的瓦片而已。是无数平凡的瓦片们堆砌起了整个社会的基础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前进,而您所说的是几块玉石一样的精英他们的作用很小。瓦片面对死亡会恐惧,瓦片渴望活下去。瓦片没有视死如归的气概。瓦片的恐惧与渴望值得尊重不容践踏,正如世界人权宣言向我们所保证的,人人享有生命权,享有免于死亡和免于对死亡的恐惧的权利。
战争与死亡对于玉来说对于精英来讲,或许是玉碎的壮烈与豪情,而对于平凡的瓦片,却只是挣扎求生存的悲哀。您叫我们为尊严玉碎,但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是平凡人平凡瓦砾的真实想法真实愿望。
瓦片的求存,不容否定,不容践踏,不容抹杀。谢谢大家。
反方总结陈词:
今天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的要求针对于全部普通人的价值观来说,究竟该是玉碎还是瓦全呢?当代英国思想家米尔恩告诉我们,第一,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道德规范的多様性,得到某种共同体认可的权利,没有足够的理由被认为也同様适用于其他共同体。第二,无论社会发展和道德规范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一些最低限度的人权必须得到所有共同体的一致拥护。总结起来,正因为是最低的,所以才能成为普遍的;因为是普遍的,所以也只能是最低的。比较之下,很显然,瓦全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比玉碎更适合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
而另一方面,即使谈到更进一步更高一层的希望,我方也不赞同不希望一个人成为“玉”。我们不希望一个人失去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望,变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对于人性是一种扭曲一种抹杀。当然对方辩友你想做玉是您的权利。但至少,我不希望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变成那样,我将来如果有孩子也不会希望他那样成长。瓦砾才是人性的正常。这不仅仅值得我们尊重,更值得我们倡导。一个由玉组成的社会太疯狂了。就像二战末期日本叫嚣的“一亿总玉碎”一样疯狂,像神风敢死队,像回天鱼雷一样疯狂。我不希望中国那样。我不希望任何一个人玉碎,我不希望任何一个人参加神风敢死队。类似组织和类似思想我认为,都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性的觉醒。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宁为瓦全,不为玉碎。谢谢大家。
——————————————————————————————----------------
题目:文化传承需要原汁原味/融入流行。
正方开篇立论:
感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在这里,探讨这样一个文化传承需要原汁原味还是要融入流行的问题。文化的传承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今天应当从现实出发,为今日中国的文化传承工作寻找一个符合实际的、妥当的方式。
原汁原味的意思是不改变原来的味道,在今天的题目中要原汁原味就是不要融入流行,所以我们探讨的是要还是不要融入流行。融入流行一方面有丰富传承内容等有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冲击掉传统文化的精髓等不利影响。我方认为,文化传承要原汁原味还是要融入流行应当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流行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它的融入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带来的影响究竟是一场和风细雨还是狂风骤雨。第二,被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又是怎样的。它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株柔软幼苗。他有没有强大的根系从纷繁的流行文化中融合适合自己的成分,又有没有挺拔的枝干抗拒风雨的冲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中国目前的流行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深刻的受到了欧美和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而无论日韩还是欧美,从社会制度到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和我国有着巨大差异,这决定了这决定了流行文化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间差异巨大,所以流行文化的融入带给文化传承的,必将是狂风骤雨一般的冲击。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我国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又有多少抗击冲击的能力以及进而从中吸收融合适合自己的流行元素的能力。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我国文化工作者以及学者遭到了严重损失。文化工作者的培养长期中断。造成今天严重缺乏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文化工作者。而社会公众在应试教育的一代又一代摧残下,普遍对于传统文化无知到了可怕的地步。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既没有足够的人才在文化传承中合理融入流行,而在进行了不妥当不合理的文化融合后,社会公众又没有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反而有可能对其进行盲目的追捧。在这样的现实下融入流行的好处是难以实现的,融入流行带来的冲击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今日融入流行之于文化传承,恰如狂风骤雨之于柔弱幼苗,风雨中确实蕴涵着水分养料,却来的过于猛烈而难以承受,而带来的冲垮根基连根拔起的危险却无从避免。所以我方认为应当保持文化传承的原汁原味,而不应当融入流行。谢谢大家。
驳论:感谢主持人。对方辩友在立论中说融合流行有如此这般的好处,可是在我的盘问阶段她却始终没有证明今天中国具备成功进行文化融合的条件。没有证明文化工作者具备这样的素质,也没有证明社会公众具备这样的素质。所以对方辩友今天只是给我们开了一张大大的空头支票,却没有给我们兑现的承诺。只是给我们画了一个大大的烙饼,却没给我们能填饱肚子的东西。给我们造了个高高的空中楼阁,却没有给我们梯子。给我们美丽的镜中花水中月,却不知道怎么捞出来。那这些东西再美好,又有什么意义呢?谢谢大家。
总结:好的,感谢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谈论这样一个话题,我总是不禁想起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们不正是把当时最流行的革命浪漫情怀融入了文化传承中吗。对方辩友说融入流行可以给文化传承带来这样那样的好处,这些当然会有。文革期间的歌曲、发行的邮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现在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把孔子墓铲平挖掘,把孔子遗物与骨骇示众后焚毁,把“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毁坏值得吗。把颐和园佛香阁、智慧海砸毁值得吗。把河南南阳“诸葛草庐”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烧掉,值得吗。当年我们无知而无畏,在对那些传统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无畏地去把他们砸烂,扫除四旧。今天,当代中国人依然无知,小孩子甚至会指着孔子叫圣诞老人。而无知的人总是无畏的,因为他们无法分辨哪些需要敬畏哪些不需要。今天依然无知无畏的中国人如果又一次进行在文化传承中融入流行的壮举,不知道文化传承领域又会上演一出怎样的闹剧。我无法想象,也不愿去想象。前车之鉴,尚且未远。重蹈覆辙,殊为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