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搜索别的东西时,突然发现我一篇旧文居然被《学语文》(某作文类杂志)选载,还有满长一段评语。 现摘抄如下: ———————————————————————————————— 回家过年 吴天 其实我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没出国之前.每逢春节,也很不习惯这种到处都闹哄哄的场面,总觉得 又吵又烦,折腾人也折腾钱。看电视上锣鼓喧天.演员们脸上都搽着红红的胭脂。笑得那样卖力,心里只有 一个字——傻。过年嘛,和家里亲人吃顿团圆饭也就罢了,至于传统的迎春演出。还是饶了我吧.别把耳朵 都震聋喽。 没想到换了环境.还是在华人社会里.只是稍稍的和家乡有那么点儿不同,我就开始发了疯地想念 那些土得掉渣的演出。想念唢呐锣钹震耳欲聋的声音。想念那些红彤彤的,不知道是胭脂搽的,还是冻出 来的笑容,想念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人山人海过大年。 新加坡是个华人社会,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还很传统。不过。这里是福建广东人的天下。拜妈祖拜关公. 春节捞鱼生,冬至搓汤圆。这一切.在我这个南京人看来,似乎有点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汤圆。我更习 惯叫它元宵,一般家里元宵节才吃的。偶尔,爱吃甜食的爷爷也会自己包上几个,糖心芝麻馅塞得满满的. 然后用他浓浓的苏北腔招呼大家:“来吃汤团喽。”爷爷的汤团包得太大。又特别甜。往往两个就把我的胃 腻住了。我更喜欢吃的,是南京的酒酿小元宵。小小的元宵是实心的,却很软很糯。配上酒酿酸酸甜甜的汤, 还有桂花的香味。新加坡的汤圆,个头不大。不过。为了渲染节日的喜气。竟然会染上粉红色的颜料,然后 用放了姜片的汤去煮。据说这是传统的过冬至的习俗,要吃姜糖汤圆,可以暖身。可是在一个每天气温三 十摄氏度的热带国家里喝姜汤暖身。总让人觉得怪。 冬至过了。春节也就快到了。岛国的商店里。都把圣诞节的装饰品迅速取下。换上一片红彤彤的春节 饰品。唱片店里也开始推出各式各样的新春特辑。mtv干篇一律。都是穿着传统旗袍的人拱手拜年。背 景是一片大红大绿。按理说,这些很有过年的气氛。可是。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过年的感觉? 禁放鞭炮30年后。今年新加坡政府突然发慈悲.允许牛车水(类似于南京夫子庙的一个地方。也是新 加坡的唐人街)春节放鞭炮。第一天试放,居然吸引了20万人前去参观,把一条窄窄的街挤得水泄不通。 很多人为了占个好位置,情愿站在大太阳底下苦等五个小时。总理吴作栋轻轻按下电钮,那边二十四串 鞭炮开始噼啪作响。大概主办者也知道二十四串太少太少,为了多放一会儿,决定一串一串点燃。其实鞭 炮的声音还是挺响的,可是为了安全,它被高高地悬挂在空中,离人们很远。刚开始放鞭炮的时候,人群还 有些骚动。后来,大家都静下来了,好像这不是鞭炮,倒像是国家剧院的交响乐,要屏息凝气地听。再后 来。爱干净的政府,还用两个大箩筐把鞭炮的碎屑全部收集起来运走,以至于除了硝烟的味道。偌大的会 场没有留下一点鞭炮的痕迹。这样的场面。好怪。很多从未见过放鞭炮 的新加坡年轻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原来放鞭炮是这样的。很多老人,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总算聊胜于无, 满足了三十年的一个心愿。我却有些茫然.没有脚底厚厚的一层红纸屑.总觉得这鞭炮。缺少了些什么。 几天后。距离年三十,还有一个星期。偶然在一家商店见到山西的一个民间艺术表演团。那是个艳阳 高照的中午,天气和以往一样的热,我躲在麦当劳的遮阳棚下,静静地看他们的演出。开始是口技表演,后 来。就是民乐演奏。七八个吕梁山区的小伙子穿上鲜艳的演出服,拿着唢呐锣鼓等乐器,登场了,“咚咚锵, 咚咚锵”,熟悉的旋律突然在耳边响起,很响,很炸,可是突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台上的演员笑得很灿烂, 敲锣鼓的两个更是全身都随着鼓点抖动起来,好像这音乐真的能奏出他们心中的喜悦。旁边有人开始嫌 吵闹.躲开了。我没有动,心里突然希望,音乐可以再大声些,锣鼓可以敲得再响些,这才是过年应有的演 出.这才是过年应该有的气氛! 山西离家乡.似乎有点远,可是那高昂的音乐.那表演的架势,那憨厚的笑 容.分明就是我的亲人,我家乡的一切。 心里似乎有种激情在涌动,想要宣泄。一曲奏毕,我的脸突然觉得有点疼,原来刚才一直在笑,在无声的 欢喜。四周围观的新加坡人愣愣地看着我,他们哪里懂得欣赏属于我的音乐! 买机票,回家过年! (选自2004年1月25日《扬子晚报》) [点评】这是一篇抒写海外游子对年文化真切感受的散文,题目《回家过年》中的“家”,既指家庭,更指 家乡、祖国。全文流淌、涌动着的是一股思乡爱国的情感激流。这种挚爱真情不是靠直自说教.而是通过 在新加坡“吃汤圆”、“看放鞭炮”和“观看民间艺术表演”这三个场面的细腻且带有主观评判描写来表达. 因此显得真实、自然,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文章的映衬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很出色.“我”出国前后对年文化 感受的不同:同是吃汤圆、放鞭炮.在新加坡和国内却感觉异样。这些笔法把作者家乡情绪渲染得真切感 人,直逼出结尾.的“买机票,回家过年”一句,使抒情水到渠成地达到高潮。 —————————————————————————————————————————————— 这是2004年初的文章,现在想来,那年是我上大学以来最想家的一次。很简单,我当时在新传媒实习,可是工作一点儿也不开心,对将来很迷茫。 汤圆也好、鞭炮也好、山西民乐也好,都是当时采访的任务。 越工作,就越想家啊。。。。。。 原来经人一点评,我自己都觉得这个“爱国”有点儿。。。。。。 尤其是明天,我就要去接受“爱国”教育了。。。。。。 p.s. 顺便肉痛一下,这篇文章是收在维普资讯网里的,花了我1。5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