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50|回复: 17

[自荐精华] 吴钩集之四:命运决定性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0 0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旦中文系的一辩稿到此就要结束了。这是最后一场,命运决定性格,是反方。全文如下:


       谢谢主席,大家好!

       命运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搞不好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对方辩友大可以说:张三本来霉运当头,由于改变了他糟糕的性格,于是时来运转,由此证明,性格决定命运。当然为了防止张三孤掌难鸣,还有类似的李四王五赵六等等,统统可以作证。而我方也同样可以说,刚才这个张三为什么会有糟糕的性格呢?因为他从小命运多舛。由此证明,命运决定性格。除此之外,李四王五赵六等等都可以作诸如此类的精神分析。

       但是,大家觉得这样的论证有意义吗?从事实层面抽出一个片断进行简单归纳就能说明自己的正确吗?要判断一只猫是黑猫还是白猫,难道要从它身上拔下几撮毛,数数黑的多还是白的多吗?那它要刚好是只熊猫又该怎么办呢?

       面对今天的辩题,归纳法的抽象失之武断,形式逻辑的演绎失之机械,所以,我们应该抛弃方法论的桎梏,直面辩题的核心:第一,什么决定了命运?第二,什么决定了性格?

       我们认为,没有任何经验的东西可以决定命运!
       命运是人生中所有不可抗力的总和。为什么俄狄浦斯终其一生只是践行“杀父娶母”?为什么阿喀琉斯最终落得客死他乡?命运的规律无迹可循,那么又有什么规律可以决定命运?
       对方辩友坚信性格决定命运,一定是想积极的告诉大家,只要改变性格就可以改变命运,只要从善如流,幸福就像花儿一样。可是阳明先生说,汝未见此花,此花便与汝同归于寂。命运既然没有规律,对方辩友再聪明,又怎么知道还没有到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本来无一物,我们改变什么?又怎么改变呢?
       世界纷繁复杂,人类理性有限。既然命运并不服从人的理性,那么,为什么不学学康德,为理性划出界限,为信仰留下空间?

       至于性格的决定者,古往今来,不外乎两种答案,遗传,或者环境。但前者不能解释“一龙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后者不能解释从小分开的双胞胎长大后还能心有灵犀。今天的讨论没有必要趟这个浑水,暂且将上述观点加以通约,我们得出两个字:命运!其实,遗传的限定,是你出生之前的命运;环境的影响,是你出生之后的命运。总之,命运决定了性格。
       对方辩友反对命运决定性格,一定是反对“宿命论”的思想。但是命运不讲逻辑,没有道理,又何来“宿命”一说?而恰恰是命运的不讲逻辑、没有道理,才给了生活无限的可能,才给了人生无限的憧憬。如果人人都是三岁看到老,我不明白我们双方到底谁更“宿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命运的真谛,对方辩友,你明白了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0 00: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明白了吗?
发表于 2008-11-20 01: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釜底抽薪式的一辩,由lz这一脉传下去,受苦的孩子可多了
发表于 2008-11-20 02: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辩题,可进行实际论证的空间太小了,如果一定要进行实证论证,则不免充满了概念解释的味道。所以如楼主这样进行价值性的讨论(而非简单地倡导价值)则使得辩论过程会比较容易一些。

第一部分,仍然是为了立论的“奇”而做的颠覆普通理解的铺垫,因为利用了形式逻辑的本质缺陷,所以非常取巧,很难反驳。

第二部分,与之前一样,仍是通过隐含的强定义完成论证的铺垫的。“没有任何经验的东西可以决定命运”,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含有了三重意思:第一、命运是经验不能解释的——因此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辩论过程也是不可以解释命运的(但在这里其实有一个无法取消的悖论,即“经验不能解释命运”本身既是对命运的解释,但如果对方不发现的话,这个不影响论证);第二、性格是经验的——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显,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是会有对这一点的证明的;第三、“决定”是一个可认知关系——因此,“不能被经验解释”的命运,自然也不能作为“关系”的主体之一而被“认知”,即不可被决定。

接下来照例是对以上已完成定义工作的渲染和强化。对于“命运不可知”的部分,主要是通过疑问或反问的句式提出,并没有太多肯定的判断,所以总的来说也没有办法反驳(因为只能反驳命题,而命题是判断)。而对于“性格是什么”的部分,则试图用“经验”来解释,以表示“性格是能够被其他东西决定的”。

但关于性格的部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于“性格”所试图作出的经验解释上。任何经验解释都因所适用的理论而存在有局限性,因此所下的判断并不保险,比如“龙生九子”,对方就可以考虑用变异来解释。其二,是对于性格本身的定义(这个实际上在前面完成了)和关于“命运决定性格”的论证过于简单了,仅仅依靠一个“否定两部分以否证整体”的推理过程完成的。这个可能面临1、对两部分之一的否定失败——如前面说到的基因;2、通过否定论证来肯定论证的周延性质疑,如:不单由基因决定或不单由环境决定为什么就等于命运决定?一旦存在“命运之外”的因素,即告推理的不周延;而事实上如果依靠“世间除命运别无它物”这样的强定义来维系这个推理,则更加不稳固。所以实战中对于这一块,是要做较多技术处理的。
发表于 2008-11-20 09: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吴钩四章,我比较喜欢这个,加上对lz比赛的一点影像追忆……xinxi前辈“舌灿莲花”的评价似乎又有用了
发表于 2008-11-20 13: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立论……作者以为什么是命运呢?

引用原文“命运是人生中所有不可抗力的总和”。这个界定好啊。

平时买保险,啥叫不可抗力呢,地震啊,火山爆发啊,海啸啊……

那当然了,地震不地震当然和人的性格没啥关系。地震了我能不能活下来其实和我性格的联系也不太大。

问题是对方能否忍受这样的定义了。不可抗了当然不怎么受性格影响了。否则那不就显然是可抗的————可被性格抗么。

所以这立论就是一个霸道的定义,一个完美的循环论证,“命运是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不可被包括性格在内的东西抗的,所以命运不可抗,所以不被性格影响。”

于是对方也只好争一争命运的定义了。于是,双方也只能将定义战进行到底。
发表于 2008-11-20 14: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真的很反感这种出辩题的方法……

本命题和逆命题做正反方,这哥们儿逻辑估计是没学好……
发表于 2008-11-20 16: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胖子师兄喜欢给对手施压,用挑衅式的问题收尾…
发表于 2008-11-20 17: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Powerness 于 2008-11-20 16:38 发表
大胖子师兄喜欢给对手施压,用挑衅式的问题收尾…


这个不算什么挑衅啦~98的路一鸣,反结最后向对方提三个问题。不过这技巧97华师大也用过,不但结辩用,一辩也用。

说实话那样提问更难对付——是回答好还是不回答好呢?不回答要丢分,回答估计要耗去一堆时间……回应不回答……这类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还不那么好回应……
发表于 2008-11-20 18: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师大…欠了一个字
发表于 2008-11-20 22: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遗传和环境大概应该是共同作用,而非独立发生作用。因此大王的那两个类比似乎反过来就很好说了。不过这种替换做的还是比较巧妙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8-11-20 02:29 发表
这个辩题,可进行实际论证的空间太小了,如果一定要进行实证论证,则不免充满了概念解释的味道。所以如楼主这样进行价值性的讨论(而非简单地倡导价值)则使得辩论过程会比较容易一些。

第一部分,仍然是为了立论 ...


谢谢兰迪斯中肯的评价,总是让我更多的去思考,是否可以做的更好些。

一个略微庞大的立论思路,就已不可能在一辩稿中完全的展示出来的。我感受到的,是辩论赛的一辩,造势可能更重要些。当然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一方的命题论证要求是在于某个特定语境内的自洽,那么,论证自洽可能要让位于论证这个特定环境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吧
发表于 2008-11-20 23: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辩词,用马萌的话说,确实有舌灿莲花之感,是一篇把极其抽象和复杂的逻辑演绎成意识流的上层之做,是一篇融合了逻辑理论又有哲学高度的可遇不可求的辩词,读后让人顿生八声甘州千重感慨。

楼上有的好朋友,误读了这篇辩词,其实可惜。

首先一个辩词,必须跟一个立论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出他表述的真正用意所在。恰好我多多少少参与了SIGR这个辩题的讨论,就了解的更多一些。

我这里从心理学的层面对这个辩词做一个解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决定的。而行为遗传学最新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明,遗传对人的影响实际占到50%以上。

按照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所谓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强、懦弱等。所谓命运,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

所以从时间顺序上,是父母遗传和婴儿的出生环境,父母的教育环境,形成了婴儿最初的性格,然后性格又进一步改变他的环境,他的境遇,他的进一步境遇又决定了他后来的性格,他的性格又......

就是文中所说的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比鸡生蛋蛋生鸡幸运的是,这里循环逻辑里面有个起点,就是先有遗传和出生环境,然后才有孩子出生后逐渐形成的性格。

所以,这里的命运是不可抗力的总和的定义,其实说的是逻辑起点上的第一个链条。无论是父母的遗传还是孩子的出生环境、父母的教育环境都是孩子的不可抗力,也是孩子的命运,而正是这个命运决定了我们迥然不同的人生。而不是在循环中,谁决定谁,否则反方完全可以以此为性格定义。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0到20岁,一岁一种能力。父母忽视了那种能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缺失。比如不会爬的结果常常是导致出现孩子的多动症等等。甚至心理学上还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成年人怕羽毛,通过催眠,心理学家居然发现,当她是个胎儿的时候,她母亲曾经摔了一跤,于是总是担心她会流产,最终,母亲的这种负面情绪就形成了孩子后天怕羽毛的怪癖。找到了原因,心理医生对症下药,病人也很快不再害怕羽毛。

既然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那任何一个因素自然就无法单独决定性格。命运也就自然无法被人的经验所解释。

尽管我们平时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一句励志的话。或者只是一个大循环中被切割下来的一小段,否则我们怎么解释一个狼孩的性格如何决定他跟狼生活在一起的命运?是命运决定性格,正如东汉的王充所说:人生如风吹花落。

作者笔调清新,文采灿然,尽管充满了历史沧桑感,但读起来却不觉得沉重。笔锋直逼南大复旦的华彩文风,呵呵,切勿买椟还珠,值得一读再读。
发表于 2008-11-21 0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xi 于 2008-11-20 23:55 发表
这篇辩词,用马萌的话说,确实有舌灿莲花之感,是一篇把极其抽象和复杂的逻辑演绎成意识流的上层之做,是一篇融合了逻辑理论又有哲学高度的可遇不可求的辩词,读后让人顿生八声甘州千重感慨。

楼上有的好朋友,误 ...


这样吧,以后sigr发陈词我们就这样分黑白脸来回
发表于 2008-11-21 03: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0 22:59 发表


谢谢兰迪斯中肯的评价,总是让我更多的去思考,是否可以做的更好些。

一个略微庞大的立论思路,就已不可能在一辩稿中完全的展示出来的。我感受到的,是辩论赛的一辩,造势可能更重要些。当然大家可以有不同的 ...


我自己立论时也一直这样改,但往往因为没有相同水平的人能制衡我,所以常常改到后面那个论就大得不能用了……
发表于 2008-11-21 08: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meng0628 于 2008-11-20 01:12 发表
这种釜底抽薪式的一辩,由lz这一脉传下去,受苦的孩子可多了


认同。
感觉上大马不太走这种风格。
发表于 2008-12-20 23: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重读大王的帖子,都感觉神清气爽~
发表于 2009-4-2 2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个反方立场博大家一笑

头两天33和我聊这个题目来着……然后我说了点看法。后来觉得反正想了,不写出来也是浪费,就整理出来贴上来了……写的十分不充分,站不住脚是一定的,自然和赵检大作没可比性。贴上来大家随便看看,只为抛砖引玉,大家可以一起想想,这个题目如果站在赵检的对立面,该怎么打……呵呵……我这么打当然肯定是不行的,当然,具体怎么个不行法,也欢迎指出漏洞……只是究竟该怎么面对赵检这样一个立论呢?兰蒂斯虽然说触及了不少这个立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但是当我试图按他的思路,反驳下赵检立论,发现也是困难重重啊……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

当然,本来该是正方。因为是读了反方立论动的笔,就处理成自己是反方,对方是正方的样子了……

对方说的好,我们就分两点!。只可惜我不赞同对方对命运的定义,所以看法不同。“命运”字典里说的是“一切遭遇”,这个概念,要大于“不可抗力的总和”。性格,本身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1、性格可以决定命运。
是的我们不能决定发生什么不可抗力!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我们不能决定面对的是地震还是海啸!但我们可以决定面对死亡是哭还是笑!笑着死和哭着死是两种不同的命运,而当我的性格决定了我面对着死亡放声大笑的时候,我也就决定了自己结局的模样,命运的方向!性格,作为命运的关键组成部分,决定了命运的整体面貌和性质,这恰恰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关键部分决定整体”的哲学原理。

2、命运不可以决定性格。
对方说命运是不可抗力总和,可我不接受。这个概念太狭窄。不可抗力是地震海啸,而命运是囊括了在海啸中哭叫,在地震中狂笑,是不可抗力和我的人生态度的互相作用的总和。而其中能决定我性格的仅仅只是不可抗力,只是命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命运。对方偷换了概念, 扩大概念也是偷换概念。就好比张三打了我一个嘴巴,张三是中国人民的一员————我总不能上街嚷嚷,“中国人民打我嘴巴了”,对么?

反正,我说了这老些,对方辩友,你,明白了吗?————不明白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23:16 , Processed in 0.0516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