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56|回复: 15

李琦:对“世辩2”决赛反方立场的赛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8 1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琦对“世辩2决赛反方立场的赛后思考

一.也许需要区别两组概念

将事实与价值两分,被称为“休谟命题”。但是,当代哲学对这样的两分,已多有质疑甚至颠覆。美国哲学家普特南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更直接发表有《事实与价值两分法的崩溃》一书;德国的哈贝马斯也试图模糊事实与价值的界分。建议以后任何一支以事实与价值两分为逻辑基点处理某一辩题的辩论队,多加小心了。

苏州大学的同学选择把“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作为价值判断,似有商榷余地。这倒不是因为上文所言当代哲学家的努力动摇了休谟命题,而是因为将“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作为价值判断是不妥的。“这应该是一个野蛮的时代”和“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所表达的意思,几乎是南辕北辙了。苏州大学的同学实际所持,乃是后一立场。

人类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根本就无从判断是非、真伪的命题,但我们却乐意接受这样的命题,原因就在于这些命题所表达的立场、态度、信念在实践中是有益的甚至是必须的。例如道德领域中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好人有好报”,宗教领域中的“上帝是存在的”,政治领域中的“天赋人权”。这些先验性的命题,其依据和意义不在其“真”,而在于为人类的行动提供正当性或作为行动的基点。因此,不能够也不必要从真实性上反对此类命题。这类命题,是实践性的而非真理性的。与此相对的真理性命题,则是可证伪的经验性或实证性命题,其依据和意义端在其“真”且惟在其“真”。实践性命题直接关联着人类的行动。真理性命题可能与人类行动相关联,例如日心说;也可能并不关联着人类行动,而只是有助于人类摆脱心智的黑暗。大体而言,两类命题的划分,对应于人之既为实践性的存在物,又为精神性的存在物。2004年全国大专辩论赛半决赛厦门大学辩论队对阵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主张“人类不是自然的保护者”,即是以之为实践性命题而非真理性命题。只是场上队员尚未能够把这层意思表达清晰和周全。

二.凭什么“第三只眼睛”

辩题虽可能作实践性命题或真理性命题两分,可是在一场比赛中具体地以之为何种命题,却不取决于辩论队的主观任性或纯粹的技巧性考量。只有依据辩题的内在逻辑,辩论队或以辩题为真理性命题或以辩题为实践性命题,才能免于强词夺理、自说自话之嫌。

当年厦门大学辩论队对“人类是自然的保护者”的辩题之所以提出“第三只眼睛”的角度,是因为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其一,人作为自然之子,是自然自身演化的结果,从而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二,人作为外在于自然的存在物,独立于自然、与自然相并列,以其实践将自然对象化。就人与自然的第一种关系而言,人对自然的所作所为在根本上都应该看作是自然自身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人是自然的保护者”这一命题在人与自然的第一种关系中是不成立的,也是正方同学无法证明的。而遵从辩题的内在逻辑,则只要也只能与正方同学讨论在人作为外在于自然的存在物时,他是不是自然的保护者。此处“辩题的内在逻辑”,具体是指,保护关系只可能存在于两个并列的关系项中,例如雇主和保镖的关系中而不是人和人的手的关系中。在人与自然的第一种关系中人与自然非并列的关系项。


要想准确地判断人类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必须有一种人与自然之外的立场、角度,以“第三只眼睛”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遗憾的是,我们目前还无法确知茫茫宇宙是否存在这样的“第三只眼睛”。因此,对于人类而言,自己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这一问题,其实是无解的。我们无从确切地知道我们是,也无从确切地知道我们不是。这意味着,人类是或不是自然的保护者这样的命题,至少暂时还无从作为真理性命题。而就人类当今所处环境危机这一辩论语境言,它则构成了人类的一道实践性命题:我们是否应该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保护者。


苏州大学的同学采用这“第三只眼睛”的做法,则有背离辩题内在逻辑之嫌。苏大的同学试图表明,在文明与野蛮并存、文明进步而野蛮也升级的今天,就事实层面是无法得出这个时代是文明的或野蛮的的结论的;在时间维度上,若可以因为今天比昨天文明而断言这是文明的时代,那么也可以因为明天将比今天文明而相应地断言这是野蛮的时代。他们由此主张不能把辩题作为真理性命题对待。但是这和“第三只眼睛”无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定论不能由人自己说了算,所以需要“第三只眼睛”。人类自己是否处在文明的时代,却是人自己可以说了算的,关那“第三只眼睛”啥事呢?!


当然可以对这“第三只眼睛”另做解释。若说人类有三只眼睛,昨天之眼、今朝之眼、明日之眼,也是说得过去的。昨日之眼无从看得今朝之事,今朝之眼谜于今朝之事,惟明日之眼可识得“这个时代”是野蛮或文明的,一如我们今天评价古希腊的辉煌、中世纪的黑暗。可是我们现
在也无从知道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将如何断言“这个时代”。


既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个时代”是文明或野蛮的,那么只好把这个命题作为实践性命题来对待了。


三.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这是野蛮的时代”

苏州大学的同学比较成功地击破了国民大学同学的立论,却没有能够同样成功地将自己的旗帜飘扬在自己的阵地上。如果他们在现场动用“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这样的常识作为他们的论证资源,如果他们引用毛泽东“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告诫,他们或许能够显得更自信、从容,他们的立场将更具有说服力。


如果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打磨他们的逻辑,那么他们就可能从文明史上找到使他们的立场变得坚实、饱满的论据。人类认为中世纪是野蛮的、蒙昧的,在历经了文艺复兴、罗马法复兴、宗教改革及至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摆脱了蒙昧和野蛮。但是,果真如此吗?以人类今天身陷且深陷环境危机之中观之,人类走出中世纪大抵也只是走出了在人
-人关系和人-神关系上的蒙昧,而对于人-自然的关系,似乎依然处在蒙昧之中——表现为对自然的狂妄。因着当代的生态困境,人类才以表现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的智识活动表明对人-自然关系的蒙昧的某种程度的摆脱。天知道我们还在哪些方面野蛮着、蒙昧着,却误以为我们已经文明着、启蒙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拷问这个时代,该如何拷问造就这个时代的我们?

如果苏州大学的同学虑及于此,那么他们就不仅是自信的、从容的,更将是深刻的、厚重的。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作为“世辩
2”宗旨的“系统性反思”,就不仅仅是期待,而足以成为直播现场的实在。

四.回归真理性命题:证明“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何以可能,又何以不能

苏州大学的同学并非只此“华山一路”,后山的路。


我在决赛之前确也苦思反方路在何处。或许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薄薄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的分析,可以作为反方立场的理论依据,例如书中所论述的现代性导致每个人都面临一个“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也或许生态哲学所揭示的随工业化而来的进步其实是“自杀式进步”或“弑母式进步”,可以表明人对自然的野蛮。此外,也或许,大规模的屠杀、异化、宗教的死亡等,都可能同样地从更接近人的本质的方面,将人类的当代生活和野蛮而不是文明相联结。反方有可能穿透现象之雾,将当代的文明只当那皇帝新衣。


国民大学的同学和苏州大学的同学其实共同接受了一个前提,未有分歧。国民大学的同学所持乃是“进步的历史观”,苏州大学的同学的立场若加以完整的表述该是“为了使历史继续进步甚至更加进步,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决赛辩题,恰恰是隐含着历史观上的巨大分歧的,或者说是有可能从历史观的分歧上展开正反方命题的。


也许,任何一支辩论队在反方的立场上,都不敢“正面上华山”,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去论证这个时代的野蛮,这既不合常识也难见容于常情。苏州大学的同学没有明示的立场其实是,因为赞同历史是进步的并希望历史继续进步,所以我们可以且敢于认为“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算以容于常情求得其异于常识的立场的可接受性了。


五.为游戏般的辩论赛引回审慎思考

若说检视人类的当下生活究竟是文明的或野蛮的是一个注定永远困惑着人类的问题,当不为过。如此,则无怪乎“世辩
2”的决赛题几乎要被赵林赞为绝妙好题了。我以为,半决赛关于自由贸易的公平性的问题、关于国际援助和人权状况的关系问题,可算直入经济全球化和人权全球化这一语境了;复赛则涉及非洲的艾滋病、俄罗斯的崛起、中东和平和东南亚政治,真正是身处马六甲、胸藏全世界了。

可惜了。


思考不够审慎、留于浅显、缺乏深度。不惟“世辩”的参赛者,更大范围的华语辩论赛所呈现的,大抵如此。也许是参赛各队备赛时间不足,也许是辩手如此的低龄化了,也许是纯然把辩论赛当作了游戏而只为其中言说的快乐了。


可是,剥离了审慎的思考,我们如何言说,凭什么快乐?


试着,在辩手席上展示逻辑的力度、思考的凝重,而不是话语的速度和语词的华丽,看看那会是怎样的快乐?!


[ 本帖最后由 上大小白 于 2008-7-28 12:1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2: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李琦老师的信任,委托我代他发表此文。

李老师之前也浏览了论坛内的相关讨论,“希望这文章对关注那场比赛和活跃于华语辩论网的讨论的同学们,能够有所助益。我更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对热爱辩论的同学们养成辩论逻辑、领悟辩论之内蕴有所助益”(李老师的原话)。

我也认为,我们的讨论应该更集中比赛本身,以及相关的辩论理念,而不要羁绊在辩论之外的话题中——当然,八卦除外,哈哈。

感谢李老师对我们论坛的关注,也希望大家可以在下面跟帖讨论。
发表于 2008-7-28 12: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08-7-28 13: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八卦李琦老师吗? :p
发表于 2008-7-28 13: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八卦……
发表于 2008-7-28 14: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第一点.也许需要区别两组概念。请教一个问题是,如果“正义不是必定战胜邪恶”的,那么我们是否还要坚持正义呢?一个多次见证过正义失败的人就无法坚持正义了吗。如果“好人不是有好报的”,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做好事了呢。如果不要,那么是否太过于功利了。而当这场比赛中,苏州大学的同学高唱“承认野蛮有利于继续进步”的时候,不是也遭到了“认为现在的时代文明,人类就不会进步了吗”的反驳吗。
或许事实性判断与价值性判断区分或许是有必要的,但不是讲价值性判断就能够脱离事实性了。我也认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信奉上帝互相友善彼此成兄弟是很美好的事情,但个人依然坚持,存在一个有理性的无所不能的上帝是难以想象和无法认同的扯淡事情。所以,脱离了事实性的价值判断,并没有坚实的基础。并不能因为迷信好我们就去迷信。

关于第二点,个人也认为所谓的第三只眼睛是很诡异的事情。这第三只眼睛如果来自天堂,那我们的时代处处都是野蛮的遗迹;这第三只眼睛如果来自地狱,那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文明的曙光。为了解决时间维度的问题,而引入这样一个完全不知道其价值观和道德水准的第三只眼睛,始终也没有告诉我们,这第三只眼睛的眼光是什么样子的,颇让人不知所云。其实很显然,我们今天来谈这样一个时代是文明还是野蛮的问题,自然是要站在今天对于文明和野蛮的理解上的。

关于第四点,我认为其中所谈的所谓真理性回归,实际上是将进步与退步和文明与野蛮偷换了。诚然如文章所言,辩论场上的所有人,无论正方反方,都很遗憾的默认时代是进步的。没能也不敢揭示随工业化而来的进步其实是“自杀式进步”或“弑母式进步”,是皇帝的新衣,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的很有道理,但我想请教的是,进步与退步如何等同与文明与野蛮呢?也许我们一直在进步,但还是没有跨入文明的门槛而停留在野蛮的时代;也许我们一直在退步,但依然幸运地保存下了文明的硕果,尚为堕入野蛮的深渊呢?

关于第五点,确实,面对一个本身很凝重的题目,我们有义务做出尽可能审慎的思考。于是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思考,或许并不深入,但至少可以保证自己的态度还算认真。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28 15: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八卦一下下就撤·
发表于 2008-7-28 15: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总希望我们能在40分钟里面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想法表达出来,可惜我们力不从心
发表于 2008-7-29 1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需要满满品位
发表于 2008-7-30 1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ls为了和安雅争夺第一水王之位,真是不遗余力
发表于 2008-7-30 21: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让人很有启发,
另外6楼的第四点讲地很精彩

顶一下
发表于 2008-7-30 21: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我们是否应该认为这是野蛮的时代

表述为“为了使历史继续进步甚至更加进步,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应该是目前此类辩题最好的破题方法了吧?
发表于 2008-7-30 2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实战角度,几乎是唯一的生路,我以为
发表于 2008-7-31 08: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meng0628 于 2008-7-30 13:15 发表
ls为了和安雅争夺第一水王之位,真是不遗余力


踹mameng0628一脚。你看见我出来水李老师的文章了没有?

转回来评论一下决赛的题目。

辩手是所有辩论爱好者都可以担当的一种角色。但是好的辩手,能上得了大型赛事的辩手,却往往不是每个辩论爱好者都可以成长成的。而做到出类拔萃的辩手,则是极少数辩论爱好者能成为的。因为什么?不仅仅因为辩论需要良好的语言素养、仪态和知识储备,这些优秀的辩手更突出的一点就是融会贯通、比一般的辩论爱好者思考的更多。

从对辩手的成长和[培养来看,这次世辩的各个题目设置的都还不错,有些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正如李琦老师所说“身处马六甲、胸藏全世界”,对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索,不仅仅考验了辩手的知识储备,更多的要求辩手去关心、思索每个问题。艾滋病、俄罗斯崛起、中东和平、东南亚政治、自由贸易公平性等等等等,虽然看上去与我们辩论爱好者很远嘛,但是一个辩手不去关注世界的变化,而是天天在一些无意义的命题里面无病呻吟,那这辩手是不是会在无聊中精神分裂呢?虽然这不过是我的一个玩笑,但是我坚持认为辩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对社会都要承当一部分责任,辩手在更多思考的基础上,理应比一般的人要多负一些社会责任。普通人还会关心社会发展呢,我们辩论爱好者们更不能说“我与社会无关”了。

然而决赛的题目确实是让我感到有些不好。并不是说题目给出的让大家去思索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文明还是野蛮不好,而是说设置上有些不太如意。李琦老师说“若说检视人类的当下生活究竟是文明的或野蛮的是一个注定永远困惑着人类的问题,当不为过。如此,则无怪乎‘世辩2’的决赛题几乎要被赵林赞为绝妙好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也觉得这个题目出的相当好。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题目的设置,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反方可使用的内容。且不论我们要不要第三只眼睛(什么样的第三只眼睛倒并不是最主要的)来判定我们现在所处的文明阶段到底是文明还是野蛮,仅仅从我们目前所处的文明阶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层次的文明这一点来说,持反方观点的人身上的任务就过于沉重了:要让人类从价值观上否定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正方要证明并非只有完美的社会才是文明社会就能很好的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反方则是几乎要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在赛前我在和几个朋友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认定这场比赛不会很精彩,因为这个题目对反方的不利比较明显,反方很有可能会在某些边缘游走才能在场上站稳。反方能证明这个社会是野蛮的吗?

综上,我个人认为这次世辩决赛的辩题,是一个“高层次”但算不上“高档次”的题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31 08: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叫国民的辩手只去求教马大的教授,不来华语逛逛
发表于 2008-11-14 02: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大小白 于 2008-7-28 12:09 发表
可是,剥离了审慎的思考,我们如何言说,凭什么快乐?


这句……伏地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07:09 , Processed in 0.0545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