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27 18: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六十一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
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成为天下交汇之地。
雌柔常以静默战胜雄强,以静定为根基。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征服小国。
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征服大国。
所以,或者卑下而取之,或者在下而取之。
"大国"不过是要兼并众小国
"小国"不过是要生存在大国之间,
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
只要强大者居于谦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二
"道"是万物的总纲。善人实施它,不善的人也赞葆它。
美好的言词可以博人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人的行为不善,对大道又有何损?
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虽然以驷马进奉巨大的玉壁,
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
古人重视"道"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有求必应? 有罪的就可得到赎免?
所以道才会被天下人所贵重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三
以不作为作为,以无事为有事,以无滋味为滋味。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用德行来报答怨恨。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作大事要从细微事人手。
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开始。
天下的大事,必须从小处作起。
圣明的人不自称"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轻易允诺的事不可信!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遭遇困难一定更多。
所以圣者总把事情看得很难,因此对他反而没有困难。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
局面在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征兆则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化解,[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
作事要作于事情没有发生以前,
治国要治之于祸乱产生以前。
合抱的大小,生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产生于第一捧泥土。
千里远行,始之手脚下的第一步。
硬作者必失败,硬抢者必丧失。
所以圣者无主观私欲,因而无丧败,无执着因而无所丧失
人们做事情,常常失败于将要成功之际。
所以必须慎始慎终!就不会败事了。
所以圣者之欲望就是无欲望,不贵重难得的宝货,
学人之所不学,受教于别人的过错,
顺应于万物的自然--绝不把主观强加于世界。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五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愚朴。
人民所以难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只会使国家多出盗贼。
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认知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异,就懂得了规律!
经常记住这个规律,就具有深奥之"立德"。
"玄德"是如此深远,还是顺应于自然吧!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
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为百川所归往。
所以"圣人"要上临于人民,必须先对他们谦下。
要作人民的表率,必须把人民放在前面。
所以"圣人"倨于上位,而人民并不感到负累,
居于前面,而人民并不感到妨碍,
天下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
就是因为他不与人竞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七
我有三种宝贝,永远持守而保爱!
第一种叫仁慈,第二种叫俭朴,
第三种叫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仁慈能勇武,俭朴能宽富。
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才能成为人们的尊长。
现在的人舍弃仁慈而求勇武,舍弃俭朴而求取宽富,
舍弃退让而竞求争先,这却是死亡之路啊!
仁慈,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坚固。
天要救助谁,就用仁慈来卫护他。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八
善于作将帅的,不逞勇武。
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发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入敌阵。
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
这就是不争之"内德",这就是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
这就是顺应于自然的真理。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六十九
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先进攻,
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但敢后退一尺。"
这就是说:
虽然有行阵,却不见行阵。
虽然扬起臂,却像没有举臂。
虽然面对敌人,却像没有敌人。
虽然持着兵器,却像没有兵器。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由于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命宝"。
所以,当两军相对阵,悲忾的一方必胜!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
天下人却听不懂,不愿实行。
言论要有宗旨,行事要有主见。
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
了解我的人越少,取法我的就愈珍贵。
有道的圣人穿着粗衣,却怀抱着美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一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上品。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毛病。
圣人不会自病,因为他知道毛病而纠正毛病。
正因为他知道毛病就是毛病,所以他没有毛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二
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
则可怕的权威就要降临了。
不要侵逼人民的居处,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会反抗。
因此,圣者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彰;
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舍去后者而取前者。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三
勇于强悍就会死,勇于柔弱则可活。
这两种选择,或得利,或遭害。
谁更为天道所厌恶?谁知道是什么原故?
大自然的规律,
是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
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沉默而善于筹算。
天之网罗广大无边,它虽然稀疏但不会漏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七十四
人民并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要用死亡来恐吓他们?
如果人民真的畏惧死亡,对于为邪作恶的人,
我们就可以把他们都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上天自有刽子手主持杀罚。
代替刽子手去杀罚,这就如同替木匠去砍斫木头一样。
不懂木匠之艺而乱砍斫,很少不砍伤自己的手。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五
人民所以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税赋太多,
因此陷于饥饿。
人民所以难于统治,就是由于统治者欲望太多,
因此难以管治。
人民所以不怕死,就是由于统治者自奉太奢侈,
因此轻于犯死。
只有清静恬淡无为者,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六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亡就变成僵硬。
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亡就变成干枯。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 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命。
用兵逞强就会遭受败灭,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
凡是柔弱的,才欣欣向荣。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七十七
大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弓一样吗?
弦位高张,就被抑低,弦位低就被拉高。
有余的被减少,不足的被补充。
这正是大自然的规律--
减少有余,弥补不足。
人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
总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
谁能够以多余的供奉天下之不足者?
这只有奉持天道的人。
有道的人培育万物而不自恃,
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永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八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
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
"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
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七十九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有余留的怨恨。
用仁德来报答怨恨,就能算是妥善吗?
圣者虽然保存着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求索偿还。
有仁德的人永远持有欠据,
无仁德的人则永远持着讨债的秤。
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偏爱的,它只和善人同行。
八十章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
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
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
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
真理并不华美,美言未必真实。
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
真知者不求广博,求广博者不能真知。
"圣人"不积私蓄--他给予别人愈多,自己反而愈充足。
大自然的规律呵--是利物而不害物。
圣者的法则呵--是有为而不争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