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9|回复: 19

迺嘴哥整理的大决赛立论、结辩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00: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迺嘴哥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angnaijen

正方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编按:指家庭成员包括4个老人、1对夫妻及1个孩子)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
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的理由有三:
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膳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着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连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么孝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
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轻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地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轻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

反方立论:
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不知不觉中已经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
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得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
您方这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
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们一辈子辛辛苦苦,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亲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就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第二,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际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所想要的吗?
再看看去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先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的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种的负担呢?
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本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它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
同时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理,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小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起居饮食,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小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方结辩:
对方同学和主持人,刚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儿女的话,无论父母在家里面,还是在养老院里,我们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见见。但是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在养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样一种途径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地跟我们讲,居家养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对了,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了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跟我们谈「家」,然而什么是「家」呢?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房子吗?不是,家是对老人一种真心的牵挂,那么老人在哪里,我们的牵挂自然也就在哪里。
对方同学今天还反复跟我们谈「孝」,但是「孝」很显然,它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对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轻易地否定了这样一种养老的模式呢?如果空间真的能够冲淡亲情的话,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
反过来,我们看到,张爱玲女士她在家里面死亡六七天才被发现,一代才女死得如此的凄凉。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些不孝的家里,老人已然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了,对方同学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无助呢?
相反,我们看到,有些子女的确很孝顺,但总也不能做到时刻陪伴在父母的左右吧?那么匆忙的一别,有可能父母得了突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地救治,这一次分别就变成了永别。「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方同学也提到了,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吗?
而我们这个社会上,总还有一些流浪老人,总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晚景凄凉,对方同学还要关闭养老院的大门,那么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何时才能够实现呢?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以上的种种,即便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也会追悔莫及,而对于步入夕阳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个不是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呢?
当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对方同学却告诉我们,不能送进养老院,那我想请问了,当我们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地照料时,由于怕别人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地享受夕阳的美好的时候,由于怕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正是因为有对方同学那样错误地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抛弃,就是不孝的观念,才人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流的障碍,人为地为我们的养老难上加难。
而我们的政府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呼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让它来分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谢谢。

反方结辩: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讲,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来讲,是必要的。
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样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
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
对方辩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老人是哪些老人呢?哪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我们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的人的话,我想实在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
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份话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真正所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的意愿如此矛盾、如此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的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
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
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
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放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
什么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能贡献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大脑和精力去照顾他。不错,我们缺少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学呀,我们自己也许做不了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请护工来做,护工做的时候我们学,我们学着跟护工一起做。对方辩友,这个过程难道不可以真正加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让他享受到家的关怀吗?
对方辩友,如果把这三个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话,对方辩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论是怎么赞成起来的。
其实今天这个辩题,就我们来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很可惜没有能够跟对方辩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这个辩题的一个预设前提,就是我们都很忙,忙到了无暇照顾父母的阶段,可是我们这么忙真的是应该,也真的是必要这么忙的吗?我们在为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们的父母送去养老院,这个真的就是我们获取的目的吗?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是根据CCTV播出的录相整理的。其他部分也有整理,大家可按博客地址访问阅读。
发表于 2008-1-13 1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08-1-13 14: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京京的结辩做的真是好..可惜一辩表现太差了.如果反方三个人配合象正方一样实力差不多,配合也默契,比赛结果还真说不定.
    正方这句话: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说的VERY GOOD!!
   反文一辩一开始驳的那两点:“对方一辩不知不觉中已经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
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得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
”在正方的立论中根本看不到。至少第一点我看不到影子,哪位看到了,请告诉我一声。看来这稿子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只管念出来的。总觉得,反方一辩应该好好驳一下正方。其实正方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其实正方的立场,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是很生硬的一句话啊。估计谁听了都不好受。不信你在街坊邻居里跟大家唠唠。跟他们说咱们来辩论个东西,叫赞成还是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然后你直接表态说你赞成,一准遭那些街坊邻居白眼。不信你试试!可惜,反方没给我们这种感觉。   
   祝愿京京带领澳大夺取下届冠军。对了,在澳大能喝上豆汁吗。:)
发表于 2008-1-13 15: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播出的录相剪掉不少蒋教授的提问,以下是根据「07国际大专辩论会A6:是否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DV版,上)」重听的全文版

嘉宾向正方提问

蒋昌健:谢谢主持人,也建议中央电视台办一个辩论养老院,我就很愉快地会进去。

好,第一个问题给正方。从这个辩题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全称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赞成送老人,而是不加区别地来送老人。

但是在您的立论当中,我们明确地感觉到,有一个侧重点,也就是说您的立场变成了,我赞成送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进养老院,请问您是不是在辩题上面,没有很好地理解呢?

正方二辩:谢谢您的提问,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立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对鳏寡孤独的老人,我们说给他创造一个温馨的养老院环境。然后第二个层次,就是对有子女的老人,其实养老院就是多了一种途径,那么我们赞同的话,子女可以和老人商量,以老人的意愿为主,一旦老人做出同意的意愿,我们当然可以送。然后第三个层次,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养老的层次,因为中国现在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基础是多样化的,任何一种单一的养老途径,都不可能满足这样多样化的需求,这也是我方提出赞同的理由。

如果说不赞同的话,那么很难满足我们多样化的理由,为什么呢?因为不赞同的话,很多人会误解,父母就想,如果我进养老院,别人会不会对我的子女进行非议呢?子女也会想,我千难万难,我也要把父母留在家里面,因为把父母送出去,我会背负不孝的骂名,这可能就是子女和父母相互沟通的症结。

其实我方赞同,就是带有这样一种观念,然后父母和子女通过协商,以父母同意为前提,我们赞同送养老院,谢谢。

蒋昌健:我们就拿您的第二个观点来讲,你说父母亲,他有他自主的选择权,那么他有选择去养老院养老的可能,也有选择不去养老院养老的可能,那么为什么两种可能同样存在,却能够支持你一种可能的观点呢?就是赞成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呢?

正方一辩:好,谢谢您的提问,其实赞不赞同是我们的态度,去不去是老人的选择。我从两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第一个,老人不管他年龄多高,在法律上,他都是完全的行为能力人,那么这个时候,赞同是我自己的态度,我作为子女,我可能想让我们父母过得更好,是我的态度,而究竟决定自己行为的,是我的父母,这也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尊重。

中国有句古话,不是说得好吗?「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治也。」

第二个角度,我们看到今天是不是很多人就是为了追求名车、为了追求洋楼,然后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吗?不是的,现在中国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一个子女,可以说两个人生活的重心,是为了满足七个人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在外面是为生计打拼。

天下哪有父母不愿意跟子女待在一起?但是有多少的父母宁愿子女在外建功立业,天下有多少子女不愿意跟父母待在一起?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养足一个家,他们是不是在外面长年的奔波?不仅是我们农民兄弟,在城市当中,经常大江南北跑的记者、海员、空姐,种种这些社会职业,是不是造就了他们身在外,心却在家,牵挂着父母呢?

这个时候,让养老院这种社会机构分担一部份养老职责,让我们的子女在外面打拼养家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安心,这是不是也是,既照顾老人健康的幸福,也让子女能够更好的打拼呢?

所以说,我们看到的是,这几种模式,完全可以并存。并不是说,送到养老院,就不能出来,那是监狱,那不是养老院。

所以我们只是希望,在这种多元化的世界当中,多样化的需求下面,我们不要有偏废,不要仅仅有一种单一的手段,放弃了这个世界的多元,谢谢。

蒋昌健:好,第三个方面,您谈到,在您立论过程当中,把老人都看成是自主能力比较差,身体比较虚弱,经济资源比较弱等等,因此一个家庭没有综合的资源和能力,来抚养老人成长或者很安康地度过他的晚年。如果按照您这个逻辑,年轻的父母,可能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养育婴儿的知识技能,而婴儿又是脆弱的,又是容易生病的,按照您这个逻辑的话,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处在弱势的婴儿,放在医院里面或是放在托儿所里面,让他们度过快乐的幼儿时期呢?

正方三辩:谢谢,感谢嘉宾您的提问。我们说,母亲都是伟大的,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都是想想就随之动容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想一下,如果社会能分担一定的责任的话,会不会更好,会不会既有利于减轻母亲的压力,同时又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呢?

我们今天为什么讲,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之间,并不矛盾呢?就算今天,我们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经常的到养老院探望父母,而在周末时,把父母从养老院接回来,共享天伦之乐,所以我们才说,他们之间并不矛盾。

以前的父母养育子女比较多,父母真的是非常的辛苦,我们就想,如果当时社会能分担责任的话,会不会更好呢?我们今天为什么强调,养老不单单只是子女的责任,社会也应该分担一定的责任呢?让我们想一下,我们的父母操劳一世,不仅仅只是为了子女吧?诚然,他们为子女付出了很多,但他们是不是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呢?当他们年老力衰的时候,除了子女应该承担一定的养老义务及责任之外,社会是不是也应该分担一定的(责任)。(时间到)

嘉宾向反方提问

蒋昌健:第一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的家庭,的确是愿意把父母放在自己的家里,然后给他们安康的生活,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像一些比较贫困的家庭,他只能赡养父母当中的一位,那么同样的是,把父母放在家里面赡养,但是呢,却造成了居无定所,或者是牛郎织女的这样一个局面,如果我们把他送到养老院的话,他们却在哪边可以长相厮守,面对这样的一种状况,为什么不选择让他们进养老院呢?

反方一辩:好的,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们要澄清的一点是,养老院绝对不是社会养老职责要尽的唯一模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是,就像您刚才说的哪个问题,如果说他的子女,没有一点的经济能力,去支付父母的老年问题的话,这个时候我们考虑的,不是说要不要把他放到养老院的问题,而是说国家要怎么样来补偿和经济的手段并施的这样一个问题。

同时我们觉得,养老院的社会养老模式的不足的问题,可以由其他很多种的方式来进行补充。像我刚才说的家居养老,就是说在老人住的本来的地方,进行完善和建构的话,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避免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像对方辩友刚才说的,「常回家看看」,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常去养老院看看」这样的话,听起来都会觉得很别扭,这就在于,老人本身对家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很难屏除的,而且知识层次愈低的老人,可能这种观念会更加深刻。所以说,我认为无论如何,养老院也不应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谢谢。

蒋昌健:通过你的回答,实际上呢,妳给这次的辩题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只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资源,是由政府和社会负担的,就赞成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吗?

反方二辩:这样说吧,社会养老系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我很同意,正方辩友所说的,要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可是这个时候,就像我方一辩刚刚所提的问题,养老院就是社会养老模式的全部吗?

我们刚刚说了,可以有一些社工上门,对老人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甚至是医疗健康、甚至是心理慰藉,这种也都是社会养老的一种模式。而且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下,它其实是一种属于福利的一种服务,所以呢,它的收费呢,肯定是相对要便宜一些的。甚至呢,我们在计算了一下平均水平,是要比养老院便宜的。

比如说,广州就有16个街道,在2004年开始推广了。像这样我们所说的,老人既可以在家里,因为环境很熟悉,周围有街坊,又可以受到养老院这样的照顾,然后呢,又可以有很熟悉的感觉,这个是很好的状况。

所以,也就是说,不管是从经济的资助也好,从生活的照料也好,还是心理的慰藉也好,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如果社会及国家有出力,然后我们的儿女家庭有出力,这才是真正的一种社会养老和儿女家庭养老结合的一种好的模式,而非养老院。

蒋昌健:非常高兴,你谈到了,养老院是整个社会养老系统的一个部分,那么根据这个逻辑,我们知道,水果是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的,那么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你只选择梨子,有益于人的健康,独独抛弃苹果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呢?

反方三辩:谢谢提问。的确,我们的观点一直就是,养老院确实是社会养老体系的一部分,而且我方认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一部分人,他们不得不去养老院,例如对方辩友曾经举过的一些例子,子女双亡,而且这些老人身边确实是没有其他亲戚朋友,这部分人能去哪儿呢?他们只能去养老院,这个时候,去养老院的责任,有更多是政府来完成的,也是政府本身应尽的一种义务。

但是,我方承认,它(养老院)是其中必要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我方就应该鼓励一种大家都应该把父母送去养老院的价值观,或者说,我们不赞成绝大多数人都赞成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为什么?因为我方讲了很多很多的数据,很多很多的例子,在家,对老人而言,既有生理的慰藉,也有心理上的慰藉,其功能是养老院远远不能替代的。

而且,我方也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如像瑞士这样的国家,大力发展养老院之后,有一个什么结果呢?每千名老人,平均所享受的养老院床位,只有70张左右而已,这还是最发达的。

也就是说,最后我们推到的结论,即使政府想要大力发展养老院,养老院自身的一些特色,也限制了养老院更多的存在,这个更多(限制)的存在,是和我们倡导把老人都送进养老院的价值,二者有很大的冲突。

我方认为,只有宣称一种或鼓励一种,我们大家先自己尽自己的责任,如果说不把老人都送进养老院的情况下,再进行这个选择,这才是价值上一个最好的支柱,谢谢。

[ 本帖最后由 yangnaijen 于 2008-1-13 15:14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3 15: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看这段辩词的确是很好的总结……但是看现场效果,实在快了一点,感情表达也难以引起观众共鸣……这届比赛似乎不适合煽情,都是认认真真讲道理的样子

豆汁?好像北京以外没有这种吃食的卖场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事实层面看,今天的人的确很忙,忙到无法陪同在父母身边,这倒未必是为了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很多的情况是为了生计。从421的家庭结构看,这2是很难总与4完整地陪在一起的。我相信就辩论双方的辩手自身也做不到。因此所谓小孝与大孝也只是一方的观点,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同,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

京京最出彩的句子我认为是:“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样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5: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这届比赛似乎不适合煽情,都是认认真真讲道理的样子”——本届比赛全是关于民生的辩题,非认认真真讲道理不行,不像以往思辩的题目,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地幽他几默。本届辩论会,从全辩到国辩,打了几十场,总的感觉都缺乏观赏性,难道这真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么?我想,这应该与辩题类别和赛制有关吧。譬如央视颁奖仪式上“笑比哭好、哭比笑好”,题目虽老,但不影响观赏性。中南的辩手的风格偏严谨,但校内总结会上的表演赛“现代社会男人/女人更累”打得也非常轻松诙谐。所以,辩题、赛制决定了辩风,这不由辩手选择。

[ 本帖最后由 0810 于 2008-1-13 15:4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3 18: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gnaijen 于 2008-1-13 15:13 发表
CCTV播出的录相剪掉不少蒋教授的提问,以下是根据「07国际大专辩论会A6:是否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DV版,上)」重听的全文版 ...

zwh_121,你小子还是把我给你的私人录像地址散播出去了。我说没在任何地方推荐,怎么播放数那么高呢。呵呵。
发表于 2008-1-13 18: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0810 于 2008-1-13 15:37 发表
“这届比赛似乎不适合煽情,都是认认真真讲道理的样子”——本届比赛全是关于民生的辩题,非认认真真讲道理不行,不像以往思辩的题目,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地幽他几默。本届辩论会,从全辩到国辩,打了几十场,总的感觉 ...


幽默是一种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8: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赛制规定的时间太短,内容都展不开,哪有机会留给幽默,呵。
再者民生的问题很多题目显得比较专业,把专业的问题通俗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多大师都做不到,要辩手只用短时间的准备就大放异彩,感觉要求过高了。
也不是说民生问题的题目一定缺乏观赏性。但我一直以为,高规格的比赛更多的类似于表演,没有充分的准备,其观赏性是难以保证的。当然,如果不论输赢,即兴辩论有时也会好看——不过必须论战双方以同样的心态来对待。即兴辩论也有即兴辩论的弱点,就是当时觉得好看,事后经不住推敲。
发表于 2008-1-13 20: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小小的疑问,这个“校内总结会”到底规模有多大?在上面打表演赛是给谁看的?

其实刘的总结去掉最后18秒左右的内容,把句子精炼一点,用黄执中式的表达说出来,效果完全可以很煽情——煽情和幽默是两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1: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LS的意思:不好意思,“校内总结会”当然是给自己人看的。举这个例或许不太恰当,只是想说明不一样的题,效果不一样。

“其实刘的总结去掉最后18秒左右的内容,把句子精炼一点,用黄执中式的表达说出来……”这一系列的假定也说明,要做到煸情是很有难度的。

在暑假时期的全辩赛中,也有呼声很高的海峡风的选手惜败的例子,感觉这种风格的充分展示,其实也需要充分的准备。说得明白一点,全辩厦大对中南的那一场,我个人认为,厦大输在准备不足。
发表于 2008-1-13 2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内总结会的表演赛估计规模不会太大.无非找个大点开会的地儿聚帮人热闹一下,庆功的一种方式吧.等mameng0628兄率队拿了什么大型比赛冠军,按咱中国高校的作法,估计也得有类似的庆功场面.我感觉法大现在没什么戏.这几年不是广州,成都,就是武汉,西安代表大陆出去,北京名校成堆,该咱北京高校了,
   mameng0628兄要多努力哦,感觉你是北京人,或者在北京待时间不短,不然怎么知道咱北京人的豆汁呢,呵呵,不喝这个不知道这个肯定不是北京人了,呵至少不是土著.
    前几天去了一次重庆,跟一位哥们提起豆汁的事,那哥们一脸豪爽:想喝豆汁是吧,重庆多的是.我一听还真纳闷,不过想想有喝的也不错.不一会功夫这哥们就给我拿来两杯永和豆浆,靠,这也叫豆汁?
发表于 2008-1-14 0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0810多少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原来以为校内总结会是校领导主持在圆桌会议室,不超过20个人一个汇报活动,所以才有教练那样的发言,可是如果是这种场合,应该不会现场让世界冠军给领导打表演赛,我看到过网辩的报道,几张贵校领导在台下做观众的照片给我留下印象很不错。胡适先生说,看人要有疑处不疑,我虽然做不到,还是放在心里。这两个月来除了为东吴的逻辑喊喊冤,然后坚定认为大团中部分人投票不看现场只靠自己预设心证以外(这个可以看央视没有剪掉的录像,第一场的印度人,第三场支持两方的都是,半决赛喊委屈那位等等,我真的觉得他们是在做新浪调查),一直在做和事老


学辩论你的推理方式有时真的很让人无奈,知道豆汁就住过北京。那我还知道王府井的紫米球好吃,虽然我从来没有吃过……你可知道我的座右铭是黄执中的话“一个人没有知识,是不能做自己主人的”

另外我已经毕业,这个不怪你,谁也不是查户口的。
发表于 2008-1-14 0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人差不多都知道北京的豆汁。。。
发表于 2008-1-14 1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来如北????
发表于 2008-4-10 1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都知道,我也知道哦,不过没尝试过,是类似豆浆的东西吗?
听同学说是闻起来不太好闻的东西,不过如果你能忍受得了并乐在其中,那就离纯正北京人更进一步了
发表于 2008-4-10 23: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milesir 于 2008-1-13 18:18 发表

zwh_121,你小子还是把我给你的私人录像地址散播出去了。我说没在任何地方推荐,怎么播放数那么高呢。呵呵。


冤枉啊~~~
我们自己比赛就打这个题目
我怎么还会出去散播呢
被对手看到就麻烦了呀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6:38 , Processed in 0.0542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