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7|回复: 0

[辩词]内在美是否能够代替外在美0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5 19: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关:一锤定音
& p$ n6 _$ V6 W提问环节: 3 a5 i# M; E6 @8 i0 R
1、向反方提问: 4 G, v1 L! D2 y7 U
蒋昌建:反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那就是追求美是每个人的天性。那么我想问,为什么吕布愿意跟貂婵眉来眼去,而诸葛亮就喜欢跟他其貌不扬的糟糠之妻厮守一生呢?除非这个美是人的天性,那个美大有不同,要么就是可以代替,请你回答,谢谢。
- v; H5 R8 p) e 磊:您今天告诉我们内在美不能代替外在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实现相同或是相近的主要功效。那么让我们想一下:不同的人看模特表演,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看脸蛋,有的人觉得身材更重要。那么也就是说:按照同样的逻辑,外在美和外在美之间,也是不能代替的。如果一种美和另一种美之间完全是不能代替的话,那么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呢?谢谢
, U' W# l9 X( k* M$ S反方四辩:好,谢谢。蒋老师问我的问题实际上是指一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就像我们说吕布和诸葛亮。吕布更注重一个人的外在美,因此他选择了貂蝉。而诸葛亮呢?更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美,所以他选择了黄月英。这本身就是人对美的不同偏好,这也是一种天性嘛。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对方辩友今天举出来的很多例子,比如说文豪、科学家。因为什么叫代替呢?就是外在美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现在他不行了,我们用内在美来补上。可是当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文豪,是不是科学家的时候,我们是在判断它的外在美么?这个时候我们对外在美本身就没有一个审美。对方辩友的代替到底是怎么提出来的,我实在是不明白。而余磊师兄问我的问题是说美和美之间如果互相不能代替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们今天已经明确地说了:我们说的代替是什么,是要发挥主要的功能。那么一个人的脸和一个人的身材,它们之间的主要功能当然是不同的。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说:今天我想看美女的话,那么你给他两个美女,她们之间其实也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这也就牵涉到我们今天这个辩题背后的意义了——美的意义在哪里?美所反映的正是人千变万化的心理,正是对应着人不同的审美需求。如果美和美之间可以互相代替的话,那我实在不明白,今天社会上我们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各式各样的美容方法,它们存在到底有什么价值。那种名画、名歌它们之间那么不同的外在美到底又有什么价值呢?那么,我想这个辩题更深一部的意思就是,不是像对方辩友说的,我们说内在美不能代替外在美就是说外在美很重要,于是内在美就不重要了,就鼓励大家只追求内在美。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因为我们看到我们过去有这样一种偏见:就是说内在美好像一定就比外在美更重要,甚至可以不要外在美。想一想如果今天我们把这个辩题反过来说外在美能不能代替内在美,我向大家会跟我一样马上说不能。那么为什么落到今天这个辩题上有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我们过去总是认为:内在美更重要,可以代替外在美。所以修身养性就可以涵盖一切对美的追求了。于是我们对很多追求外在美的人,比如说人造美女、人造美男,投去了偏见和鄙夷的目光。而我们今天所要反对的正是这一点,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内在不管多么美,他一定有追求外在美的权利。而今天,我们更加应该知道的是:一个人的外在美,他一定是有美中不足,有所缺憾的。那么与其说面对这种缺憾,我们说用内在美把它掩盖起来,为什么就不能坦然面对呢?像罗斯福这样的人,尽管它的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一样可以追求自己的仪表堂堂,这不单是对自己风采的一种展现,更是对大家的一种尊重嘛。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与其面对生活的不足,我们可能不能比别人更美,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追求美的心,把最真最美的自己,奉献给这个真善美的世界,谢谢!
) \3 K( _, h/ m+ |1 ]# w' i2、向正方提问: * l: I9 r5 a% Z8 j" q8 U
磊:正方的同学在今天立论的时候主要是两条理由:第一条就是外在和内在都能够给人相同相近甚至是超越的审美评价。就这一点我想问一下:当我们欣赏一个闭月羞花的美女和欣赏到伟人高尚情操之间的美,这两种美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的话,请您告诉大家,差异在哪里?您的第二个理由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中,这两者的功效是可以互相代替的。但是我想问的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中,这两者的关系,到底是主次关系,还是相互代替的关系,也请您明确告诉大家。谢谢。 4 |  Y7 v2 T0 t3 D$ q
蒋昌建:好,我的问题也相当的具体。最近要派武侠片,正在为选杨康而大费脑筋。正方告诉我们: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那么我想请问:像我这样的一个外在的形象,无论我怎样温柔,是不是一定就可以合适承当杨康这个角色?那么对方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有没有混淆一个概念:就是除了外在的优美的形象之外,需要内在的演技或者是内在的智慧加以结合,那么你们在谈这个例子的时候,有没有把代替偷换成结合,或者是把结合偷换成代替呢?谢谢
9 @2 \6 ?+ A- u* o6 x4 @正方四辩:谢谢主持人,再次问候各位。我们先把自由辩论当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一下:自由辩论当中我方一直在强调今天我们谈论到的这个代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物相易,而是美的代替。美的代替他就应该具备一种文化的意义。我们说,从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来看:美的代替实际上是美不断超越、不断占有、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状态。一旦这种审美意境和审美状态得以形成,我们就可以说:这种美发生了代替。以今天的现实辩题为例:内在美如果能够超越外在美,内在美如果能够占有外在美而发挥,给我们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和状态,这就是美的代替。因此美的代替和物物之间的相易不一样。所以对方辩友一直质疑我们说:你代替了以后我还存在,我还发挥作用,这还能叫代替么?这是物物相易与美的代替之间的区别。刚才有老师问道:在审美过程当中,美与善,比如说我外在的美和一个伟人高大的善良形象为什么会产生相同的审美体验?第一点:我方认为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区别,并不是一者对应外在形象的和谐,而另一者对应内心的善良。这并不是他们的区别。两者是指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形象进行把握的过程当中,你能够直观把握的那一部分内容就是外在美,而你不能直观把握,需要一个逐步探究的过程的那一部分内容,才叫内在美。两者之间并不是善与美的对立,也不是善与美这两个范畴可以划分清楚的,此为一。第二,审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肯定性的评价。这种肯定性的评价可以表现为:愉悦、欣赏、享受、安全、景仰。那让我们想一想大家的经验:在一个美的事务面前,无论它是善良还是漂亮,无论它是何规律还是何目的,是不是都可以激起我们心中一种浪花、一种激荡?如果可以,为什么又不能代替呢?另外有老师问到杨康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我长得很谦虚,所以我终究不能代替去演杨康,但是我们要谈的是:内在美并不发生内在美和外在美这种代替和转换并不发生在审美对象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我这个审美主体的感觉意识当中。所以今天我们谈论今天这样一个辩题必须要对它有一种意义:法兰克佛学派的文化批判告诉我们:当工具理性远远高于人的价值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有功利的危险。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在这里否定追求爱美之心这些人权利的意思,我们是要站在这样一个地方来反思这样一种价值。当社会当中我们的大师越来越少而美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这到底是美人的幸运,还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呢?如果我们真的要反思,我们就不得不信仰:内在美能够代替外在美,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2:03 , Processed in 0.0486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