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4|回复: 4

(转贴)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8 20: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P大哥,为了方便更多的朋友读这篇文,我把字体放小了,不好意思了,请原谅.___tting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有“事实的联系”,属“影响研究”范畴。我在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曾拿《最后一课》和鲁迅的《一件小事》作比较,那是没有“事实的联系”的,属“平行研究”范畴。什么叫做有“事实的联系”呢?就是作者自己说过自己的作品受了什么人的影响。且看鲁迅自己的话: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我们看,鲁迅自己说过他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响,这就是“事实”,不是别人想出来的。有一派研究“比较文学”的人,很重视这个“事实的联系”,认为没有“事实联系”的比较,不算科学的比较。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派,他们主张凡是文学都可以比较,这种说法自然也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兼容并包的。



鲁迅还说过:“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只一句话,说透了“比较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真是十分精辟。既然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就需要比较,方能知道“拿来”了些什么?方能知道旧文艺如何变成“新文艺”?鲁迅又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新艺术。”这句话,也说透了“比较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目的:你研究比较文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拿来”可不是“依傍和模仿”,只有在“拿来”的基础上去努力创新,才能产生“新文艺”。研究比较文学,就是研究“新文艺”如何能发展,这当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理论问题就谈到这里吧,我们还是回归本题,看看鲁迅如何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他自己的理论的。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兹概述其日记内容如下。十月三日:狂人自述害怕看科长臭脸色,不愿去上班,但为了预支月薪,只好硬着头皮到司里去。路上看见司长的女儿,便想入非非,竟幻听到小姐的狗和两位过路太太的狗对话,便尾随两位太太,想探明她们的地址。十月四日:狂人一早就到司里,司长的女儿进来找爸爸,手帕掉在地上,他趋前捡起,小姐对他一笑,他又想入非非。傍晚,他守在小姐门前,但她没有出来。十一月六日:科长骂狂人竟敢追求司长的女儿,狂人心想自己才四十二岁,正是方兴未艾,说不定能当上上校,那时,科长给他拿皮包还不配。十一月八日:狂人在戏院看戏,由女演员联想到司长的女儿,但立刻又提醒自己勿暴露心事。十一月九日:狂人上午上班,不理睬科长。下午回家,经过司长宅邸,不见一人。十一月十日:狂人给司长削了23支鹅毛笔,由司长联想到小姐,从小姐联想到她腿上的长袜。他要抓住小姐的狗问问小姐的情况,但小狗跑了。他决定次日去访问两位太太的狗。十一月十二日:狂人潜入两位太太家里,在狗窠里翻出一束小姐的狗的信札,喜出望外,带回家中。十一月十三日:狂人看小狗的信。小狗在信中写道司长想把女儿嫁给将军,又说有个侍从官追求小姐,最后说狂人象一只装在口袋里的乌龟,小姐看到他便忍俊不禁。狂人十分生气,幻想自己当上将军,冷眼看司长和女儿向他献殷勤。十二月三日:狂人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是伯爵或将军,只是个九等文官抄写员。十二月五日:狂人一个早晨都在研究报上一则新闻:西班牙旧王被废黜,还没有新国王。他想:国王肯定是有的,一定是躲起来了。十二月八日:狂人不上班了,在床上躺着不起来,老在思索西班牙国王哪儿去了。二千年四月四十三日:狂人自述今天是大庆的日子,西班牙国王终于找到了,原来就是他自己。狂人说他再也不去上班了,让抄写员见鬼去吧!三十月八十六日,昼与夜之间:司里来人命狂人去上班,他姑且去了。司长进来,他不起立。别人拿公文来要他在抄写员一格下签字,他大笔一挥,写上西班牙国王的御名:“裴迪南八世”,众人吓得目瞠口呆,他摆摆手说:“众卿免礼!”径自走入司长女儿的闺房,对大吃一惊的小姐含意深长地说,做梦也想不到的幸福正等待着她,便扬长而去。无日期,这一天是没有日期的:狂人在涅瓦大街漫步,不让路人知道他是西班牙国王。他准备进宫拜会他的王兄——俄国皇帝,但没有王服。日子记不得了,月分也没有,鬼知道这是什么:狂人把制服改成王服,穿在身上。一月:狂人自觉事态蹊跷:俄国皇帝为何迟迟不派人请他入宫相见?马德里,二月三十日:狂人自述他已经到了西班牙——其实是被关入疯人院,他说他被宰相——其实是被看守揍了。三百四十九,二月年三十四日:狂人自述他再也受不了疯人院的折磨。他幻想有一辆飞快的三驾马车,带他离开西班牙,返回俄罗斯故乡。他仿佛看见他家的那幢蓝色的房子,妈妈正坐在窗前。他喊出了“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果戈理没有学过医(与鲁迅不同),但他显然有精神病学的知识,方能写出九等文官抄写员波普里希金发病的过程及其“妄想狂”的逼真的心理特征。果戈理的小说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果戈理的小说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从行动和心理两方面写狂人,这里要强调的,是狂人行动是自由的,故充满了动作性(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关起来的)。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一切事物。”“狗是聪明的东西,它们懂得一切政治关系。”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他骂法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国家”,骂法官波力涅克(1780——1847)。还骂英国政客:“英国人是大政治家,他们到处玩弄手段。”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他们在自己圈子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格利戈理耶夫的剧本写得好,并批评一些时下之作,说文学应该写人,不应该写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我看点写人的东西吧!我要看关于人的东西,我需要的是能够滋养和慰藉我心灵的养料;可是代之而来的,却尽是些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因此,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俄国“小人物”小说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文学小说,还含有政论、文学批评的成份,它所装载的内容,显然比有些“小人物”小说要多,也就是像鲁迅所说的果戈理的“忧愤”是“深广”的。




现在,我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自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但要注意,鲁迅只着重提出《狂人日记》(另一篇是《药》)直接受了果戈理(及安特列夫)的影响。鲁迅指名道姓的人,只有果戈理(及安特列夫),这说明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果戈理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书名相同;第二,都是日记体;第三,借“狂人”之嘴发表自己的议论;第四,结尾一句话;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我国传统的短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多(文言小说中有一些,日记体也极罕见)。这里着重讲讲三、四、五点的借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狂人日记》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他留学日本时就开始想了,一直想到“五四”前夜,想了十几年,已经十分成熟了,但是,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鲁迅确实也这样做了。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大家是熟悉的:救救孩子……。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也颇惊心动魄:“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果戈理小说中一再重复的这句话如电光石火,一下子点着了鲁迅的灵感思维,鲁迅立刻“拿来”,稍加改动,用作自己小说的结束语。鲁迅学过医,对果戈理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来塑造一个“妄想狂”的写法,领会比旁人要深。鲁迅塑造“狂人”,肯定从果戈理写法中得益匪浅。鲁迅在《狂人日记》开头就说“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又说狂人的日记可“供医家研究”,鲁迅也是以精神病学的知识为参照来写狂人的。果戈理把发议论和“狂人”挂钩,这点尤其重要,只有用“狂人”去作传声筒,方显“疯话不疯”的特点,这也正是鲁迅的写法。所以,鲁迅对果戈理的借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鲁迅毫不讳言他曾向果戈理学习,早已提醒国人不要“怠慢”了“欧洲大陆文学”。请注意,鲁迅说这番话时是1935年,鲁迅的声望已达到顶峰,被公认为是中国新文坛的旗手,而《狂人日记》早已被公认为新文学的第一篇无以伦比的杰作,然而,鲁迅是何等老实,他绝不会为了抬高自己的作品而隐瞒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他的《狂人日记》的重要影响。这是多么高尚的文德。






[ 本帖最后由 tting 于 2007-12-26 13:2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20: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思想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大不相同,在这方面,鲁迅没有向果戈理借鉴什么东西。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小说,鲁迅所批判的,是全民族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在这里,“反封建”的深刻含义,不限于批判封建的统治阶级,不仅于批判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所谓“仁义道德”,甚至这还不是主要的批判对象,鲁迅的批判,主要地、而且是最深刻地是对准了人民群众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批判全民族的封建意识,而且是批判全民族封建意识中比奴隶性更为可怕的东西——吃人性。《狂人日记》的真正大价值正在这里!鲁迅在1918年8月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是鲁迅研究“国民性”的新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鲁迅这个发现对解剖中国国民性的本质,对中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巨大价值——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估量的。《狂人日记》思想的深刻性,不在于写皇帝老子“食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们早已知道这一点,辛亥革命就是反皇帝的,也不在于写“仁义道德”——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吃人”,“五四”运动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它的深刻性,在于写不觉悟的人民群众会“食人”。试看《狂人日记》中,有几个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的人物形象?狂人昼夜害怕的事,不是怕哪个县太爷、绅士、衙役、债主把他“吃”了,而是怕群众,包括他的亲人把他吃了,狂人害怕的人是赵贵翁、佃户、女人、小孩子、医生、大哥。鲁迅小说中有一处写得最为明白:“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堂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被告县太爷打枷过?谁给绅士掌过嘴?谁给衙役占了妻子?谁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当然是劳苦人民,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但是,当劳苦人民、被压迫者、被统治者不觉悟时,他们的“食人”性更为可怕,这是多么深刻,多么一再被中国历史所证明的真理!还有一段话也极其深刻:“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是鲁迅指出国民性中的“食人”性代代相传的原因,不仅仅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娘老子”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觉悟的人民群众,也在向自己的下一代传播着这“食人”性!作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家,鲁迅对“食人”性深入到全民族的骨髓、对人民群众头脑中的“食人”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它危及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的可怕性有极为清醒的认识,鲁迅把全民族的“食人”意识放到几千年封建中国的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批判:“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喊出了震撼民族灵魂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救救孩子”四个字,重如泰山,与果戈理小说中的“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不可同日而语,真的是如鲁迅所说的,“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一些鲁迅研究者常常引用鲁迅这句话证明鲁迅与果戈理的不同,然而他们对鲁迅小说中批判“食人”性的“广”度与“深”度认识不足,自然也就对鲁迅的“忧愤”体会不深,比较也就流于泛泛了。鲁迅的“忧愤深广”还有一个内容: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精神。狂人由于怕被人“吃”而生研究人何以“吃”人?进而解剖自己的家庭——“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小说于是出现了自我批判的新主题——“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指大哥)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这就是革命要从自己的亲人革起了,然后从大哥联想到母亲、妹子,紧接着就联想到自己了:“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于是狂人便喊出了最严格、最无情的自我批判的最强音:“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这个“我”,既指几千年的全民族,也包括狂人自己。鲁迅深深地懂得:必须唤醒民众。中国才有希望,所以他要深夜上高楼撞警钟。但是,他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启蒙主义”者,他的思想比启蒙主义者高得多,深刻得多。从西方18世纪以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到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伟人,都缺乏那种勇敢的、彻底的、毫不留情面的自我批判精神。毛泽东说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只有鲁迅真正这样去做了。鲁迅绝非居高临下地、以救世主自视地去唤醒民众,而且首先反省自己、警醒自己,鲁迅在批判国民劣根性时,是把自己放进去的。他曾说过:“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他还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是鲁迅和西方18世纪启蒙主义者的根本不同,和俄国别车杜的根本不同,和中国近代以降的伟大人物的根本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多矣,我们能从哪个人的著作中,听到类似鲁迅那样严厉批判自己的声音么?所以鲁迅才是真正的伟大,所以表现鲁迅的严厉的自我批判精神的《狂人日记》才能代表新文学的方向。

    鲁迅的《狂人日记》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果戈理的迥然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独特的艺术形式可概括为一句话:它是以精神病学为科学基础的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相结合的箴言小说。关于以精神病学为科学基础这一点,上文已经谈过,鲁迅也说过,此处从略。关于象征主义,如“赵家的狗”,“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真的人”,“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都有象征暗示性。当然,最大的象征性还在于小说的整个故事,这才是象征主义的主体,而作者深刻的思想,就通过这个象征的故事表现出来。关于小说的“箴言”体,是一目了解的。“箴言”体就是规勉劝戒的文体,多用警句、格言的形式。例如小说中的下列句子,全是“箴言”:“凡事总须研究,才能明白。”“从来如此,便对么?”“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能跨过这一步。”“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救救孩子……”

    关于小说的“象征”与“箴言”,果戈理小说中是没有的,鲁迅主要是借鉴了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尼采不仅是德国的大思想家,他还是大诗人和大作家,《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是他最心爱的作品,察拉图斯忒拉是波斯拜火教的教主,尼采此书以他为名,通过他的话来宣扬自己的“超人”哲学。尼采笔下的察拉图斯忒拉近似“狂人”,说话语无伦次,思绪有头无尾,念头乱蹦乱跳,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疯子”,他的话几乎全是象征、箴言,荒谬之中包含着真理,十分耐人寻味。例如他说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超人”就含有反权威之意,他把愚昧的群众称为“末人” ,用“超人”与之对抗,“超人”就有先知先觉之意。他把现存的一切制度思想信念比喻为一辆快要倒下去的货车,他说,有人告诫我们:不要去推一辆快要倒下的货车,但我说,那辆车反正要坠毁的,就让我们再推一把吧。他入山后又大彻大悟而下山,而他的“下去”就是“上去”。他用专埋死尸的坟匠比喻历史家,抨击他们无历史眼光,他用蛇象征群众的愚昧,用鹰象征聪明而高傲的超人。鲁迅深受尼采思想和文风的影响,鲁迅曾用文言与白话译过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又作“译后记”,指出“尼采的文章既太好,本书又用箴言集成。”尼采的“箴言”语言艺术对鲁迅有极大影响,茅盾评《狂人日记》说:“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什么样的风格呢?就是尼采的风格。 《狂人日记》用“意识流”手法写成,这是果戈理和尼采所没有的,主要地是鲁迅所独创。“意识流”是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他反对构造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的做法,认为意识不可被切割成碎片,而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动态整体。他说:“形容意识最自然的比喻就是‘河’和‘流’。此后,我们说到意识的时候,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或是意识流,或是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又称为现代实验心理学上的“联想主义”,一件事的思想作为刺激引起另一件事,然后这一件又引起再一件,然后它还要继续下去到另一件,如此等等。思想就是这样沿着联想的链索以线性方式活动着,就叫“意识流”。在西方,先有“意识流”的心理学名词,后有“意识流”的文学名词,“意识流”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的新概括,其文学名词是对作家的一种心理描写手法的新概括。心理学上的“意识流”包括人的全部心理流动,文学上的“意识流”则对人的下意识心理流动更为注意描写。作为一种创作和表现手法,“意识流”不是西方文学,更不是现代派文学的专利品,“意识流”手法多种多样,也绝非一个模式。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前在路上的四次心理活动及在月台上的第五次心理活动,就是古典文学中极为出色的“意识流”手法。在我国,“五四”前后也出现了用这种手法写作的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首开新风,郭沫若的短篇小说《残春》(1922)也是一例。郭沫若在《批评与梦》(1923)一文中指出:“我那篇《残春》的着力点并不是注重在事实的进行,我是注重在心理的描写,是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这是我做那篇小说时的奢望。”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着重写人物“做什么”与“怎么做”。“意识流”小说则着重写人物“想什么”与“怎么想”;传统的小说着重写人物理智的思想(感情也是有理可循的),“意识流”小说则着重写人物无理性支配的下意识(西方一些作家又强调写性心理)。鲁迅的《狂人日记》的特点是通篇只写狂人的下意识(狂人白天的下意识及他做梦的下意识),根本不写狂人的行动(他被关在房子里,不能有所行动)。构成《狂人日记》的框架不是情节结构(狂人的活动),而是意识流心理结构(狂人的心理)。像开篇第一段就是极为出色的意识流描写:“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了;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这是写狂人的下意识,忽东忽西,跳跃性很大,缺乏理性与逻辑。“月光”、“赵家的狗”又似有象征暗示,让人揣摩其中意味。


[ 本帖最后由 tting 于 2007-12-26 13: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20: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在小说中十分成功地运用了自由联想的写法,又有极显著的特点,就是集中描写狂人由视觉而产生的各种联想;狂人视觉的对象又集中在各种“眼光”上(诸如狗眼、佃户和大哥的眼光、鱼眼、老头子的满眼凶光、海乙那的眼光、青年人的眼、全体“疑心极深的眼光”),狂人就从这许许多多的眼光联想到“吃人”。鲁迅小说中一共有三个“狂人”的形象,这三个“狂人”都对“光”有独特的感受,全由视觉产生联想。《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由众人的“眼光”联想到“吃人”。《白光》中的陈士诚由“月光”联想到银子。《长明灯中的疯子由“长明灯”联想到妖魔鬼怪,而生必须“吹熄它”的决心。视觉对象的集中是为了表现主题,在《狂人日记》中就是表现“吃人”的主题。鲁迅写三个“狂人”都有精神病学的根据,尤其是写《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兴奋的集中点有充份的精神病学的根据。《狂人日记》的自由联想手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阔的时空跨度。狂人由现实联想到历史,又从历史联想到将来(“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又从家庭联想到自己,从自己联想到全民族(“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这种自由联想的大跨度也是为了表现主题:自我批判与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的借鉴何以不是模仿和依傍呢?首先,鲁迅的思想是自己的,“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深刻思想,是没法向别国借鉴的。鲁迅有极深刻的思想,已保证了他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中第一株独立的大树。思想是文学的灵魂,审美评价不管被捧得多高,但不能离开思想。其次,在艺术形式方面,鲁迅采用的是综合借鉴法,这是艺术上最高级的借鉴,如蜜蜂采蜜,绝不只采一朵花,如作家写人,绝不只局限于观察一个模特儿。从上文的论述中可见鲁迅综合借鉴了果戈理和尼采两篇作品中一切对他写《狂人日记》有用的技巧,而将之综合运用,融化在自己小说的血肉中,这就使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判然有别。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意识流”自由联想技巧则纯属鲁迅的原创,是与时俱进的世界文学新潮艺术,不仅为当时国内所仅见,在现代世界短篇小说林中,也是先锋作品之一。

    文学创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创作往往从模仿开始,这常常是作家的起步。也有一些天才作家,一开始就越过模仿阶段,其处女作就是独创,鲁迅就属于这类天才作家之一。一个作家要在起步时就能写出独创性的作品,就要在思想上、艺术上作长期的积累,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鲁迅留学日本时就注意研究“国民性”的问题,辛亥革命前就译了不少外国的小说,撰写了几篇有名的论文,这就是为日后的创作作准备。辛亥革命后,鲁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国民性”思考更多,探索十分艰苦,然而并不急于动笔创作。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鲁迅是用了十几年时间来准备的。直到“五四”前夜,时代风暴将起,《新青年》的足音,传入他幽居的绍兴会馆,鲁迅的创作欲方如火山爆发,《狂人日记》才成为他“呐喊”的第一声响雷。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及尼采的《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加以比较,得出最重要的结论还是思想性第一。借鉴不流于模仿和依傍,原因很多,但深刻的、富有个性的思想,应是艺术独创的前提和保证。


[ 本帖最后由 tting 于 2007-12-26 13:34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20 15: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字体大了点,以我视力5.1和5.0来说。:)
发表于 2007-12-26 00: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是好文,字大了点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7 21:34 , Processed in 0.5980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