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大哥,为了方便更多的朋友读这篇文,我把字体放小了,不好意思了,请原谅.___tting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有“事实的联系”,属“影响研究”范畴。我在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曾拿《最后一课》和鲁迅的《一件小事》作比较,那是没有“事实的联系”的,属“平行研究”范畴。什么叫做有“事实的联系”呢?就是作者自己说过自己的作品受了什么人的影响。且看鲁迅自己的话: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我们看,鲁迅自己说过他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响,这就是“事实”,不是别人想出来的。有一派研究“比较文学”的人,很重视这个“事实的联系”,认为没有“事实联系”的比较,不算科学的比较。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派,他们主张凡是文学都可以比较,这种说法自然也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兼容并包的。
鲁迅还说过:“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只一句话,说透了“比较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真是十分精辟。既然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就需要比较,方能知道“拿来”了些什么?方能知道旧文艺如何变成“新文艺”?鲁迅又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新艺术。”这句话,也说透了“比较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目的:你研究比较文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拿来”可不是“依傍和模仿”,只有在“拿来”的基础上去努力创新,才能产生“新文艺”。研究比较文学,就是研究“新文艺”如何能发展,这当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理论问题就谈到这里吧,我们还是回归本题,看看鲁迅如何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他自己的理论的。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兹概述其日记内容如下。十月三日:狂人自述害怕看科长臭脸色,不愿去上班,但为了预支月薪,只好硬着头皮到司里去。路上看见司长的女儿,便想入非非,竟幻听到小姐的狗和两位过路太太的狗对话,便尾随两位太太,想探明她们的地址。十月四日:狂人一早就到司里,司长的女儿进来找爸爸,手帕掉在地上,他趋前捡起,小姐对他一笑,他又想入非非。傍晚,他守在小姐门前,但她没有出来。十一月六日:科长骂狂人竟敢追求司长的女儿,狂人心想自己才四十二岁,正是方兴未艾,说不定能当上上校,那时,科长给他拿皮包还不配。十一月八日:狂人在戏院看戏,由女演员联想到司长的女儿,但立刻又提醒自己勿暴露心事。十一月九日:狂人上午上班,不理睬科长。下午回家,经过司长宅邸,不见一人。十一月十日:狂人给司长削了23支鹅毛笔,由司长联想到小姐,从小姐联想到她腿上的长袜。他要抓住小姐的狗问问小姐的情况,但小狗跑了。他决定次日去访问两位太太的狗。十一月十二日:狂人潜入两位太太家里,在狗窠里翻出一束小姐的狗的信札,喜出望外,带回家中。十一月十三日:狂人看小狗的信。小狗在信中写道司长想把女儿嫁给将军,又说有个侍从官追求小姐,最后说狂人象一只装在口袋里的乌龟,小姐看到他便忍俊不禁。狂人十分生气,幻想自己当上将军,冷眼看司长和女儿向他献殷勤。十二月三日:狂人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是伯爵或将军,只是个九等文官抄写员。十二月五日:狂人一个早晨都在研究报上一则新闻:西班牙旧王被废黜,还没有新国王。他想:国王肯定是有的,一定是躲起来了。十二月八日:狂人不上班了,在床上躺着不起来,老在思索西班牙国王哪儿去了。二千年四月四十三日:狂人自述今天是大庆的日子,西班牙国王终于找到了,原来就是他自己。狂人说他再也不去上班了,让抄写员见鬼去吧!三十月八十六日,昼与夜之间:司里来人命狂人去上班,他姑且去了。司长进来,他不起立。别人拿公文来要他在抄写员一格下签字,他大笔一挥,写上西班牙国王的御名:“裴迪南八世”,众人吓得目瞠口呆,他摆摆手说:“众卿免礼!”径自走入司长女儿的闺房,对大吃一惊的小姐含意深长地说,做梦也想不到的幸福正等待着她,便扬长而去。无日期,这一天是没有日期的:狂人在涅瓦大街漫步,不让路人知道他是西班牙国王。他准备进宫拜会他的王兄——俄国皇帝,但没有王服。日子记不得了,月分也没有,鬼知道这是什么:狂人把制服改成王服,穿在身上。一月:狂人自觉事态蹊跷:俄国皇帝为何迟迟不派人请他入宫相见?马德里,二月三十日:狂人自述他已经到了西班牙——其实是被关入疯人院,他说他被宰相——其实是被看守揍了。三百四十九,二月年三十四日:狂人自述他再也受不了疯人院的折磨。他幻想有一辆飞快的三驾马车,带他离开西班牙,返回俄罗斯故乡。他仿佛看见他家的那幢蓝色的房子,妈妈正坐在窗前。他喊出了“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果戈理没有学过医(与鲁迅不同),但他显然有精神病学的知识,方能写出九等文官抄写员波普里希金发病的过程及其“妄想狂”的逼真的心理特征。果戈理的小说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果戈理的小说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从行动和心理两方面写狂人,这里要强调的,是狂人行动是自由的,故充满了动作性(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关起来的)。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一切事物。”“狗是聪明的东西,它们懂得一切政治关系。”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他骂法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国家”,骂法官波力涅克(1780——1847)。还骂英国政客:“英国人是大政治家,他们到处玩弄手段。”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他们在自己圈子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格利戈理耶夫的剧本写得好,并批评一些时下之作,说文学应该写人,不应该写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我看点写人的东西吧!我要看关于人的东西,我需要的是能够滋养和慰藉我心灵的养料;可是代之而来的,却尽是些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因此,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俄国“小人物”小说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文学小说,还含有政论、文学批评的成份,它所装载的内容,显然比有些“小人物”小说要多,也就是像鲁迅所说的果戈理的“忧愤”是“深广”的。
现在,我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自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但要注意,鲁迅只着重提出《狂人日记》(另一篇是《药》)直接受了果戈理(及安特列夫)的影响。鲁迅指名道姓的人,只有果戈理(及安特列夫),这说明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果戈理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书名相同;第二,都是日记体;第三,借“狂人”之嘴发表自己的议论;第四,结尾一句话;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我国传统的短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多(文言小说中有一些,日记体也极罕见)。这里着重讲讲三、四、五点的借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狂人日记》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他留学日本时就开始想了,一直想到“五四”前夜,想了十几年,已经十分成熟了,但是,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鲁迅确实也这样做了。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大家是熟悉的:救救孩子……。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也颇惊心动魄:“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果戈理小说中一再重复的这句话如电光石火,一下子点着了鲁迅的灵感思维,鲁迅立刻“拿来”,稍加改动,用作自己小说的结束语。鲁迅学过医,对果戈理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来塑造一个“妄想狂”的写法,领会比旁人要深。鲁迅塑造“狂人”,肯定从果戈理写法中得益匪浅。鲁迅在《狂人日记》开头就说“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又说狂人的日记可“供医家研究”,鲁迅也是以精神病学的知识为参照来写狂人的。果戈理把发议论和“狂人”挂钩,这点尤其重要,只有用“狂人”去作传声筒,方显“疯话不疯”的特点,这也正是鲁迅的写法。所以,鲁迅对果戈理的借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鲁迅毫不讳言他曾向果戈理学习,早已提醒国人不要“怠慢”了“欧洲大陆文学”。请注意,鲁迅说这番话时是1935年,鲁迅的声望已达到顶峰,被公认为是中国新文坛的旗手,而《狂人日记》早已被公认为新文学的第一篇无以伦比的杰作,然而,鲁迅是何等老实,他绝不会为了抬高自己的作品而隐瞒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他的《狂人日记》的重要影响。这是多么高尚的文德。
[ 本帖最后由 tting 于 2007-12-26 13:24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