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8|回复: 1

“高考”的明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0 0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高考”是为数不多的不吝口舌之事,说的白一点,是在众多的社会事务中,最有“明星相”的。
之所以获此殊荣,以我的小人之心,多不过是这么几条。
大部分的中国人,尤其是城里人,总是不可避免地和高考搭上关系,不仅自己遇到,自己的孩子遇到,说不定子子孙孙都要遇到。当然,子子孙孙是太遥远的未来,现在的人都不想那么久远的事,倒不是不愿意“畅想未来”,而是眼前的事就足够忙活堵心的了。学费高涨,就业困难,一场考试已经不仅关系到畅想中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当下的口粮。因为有这样的关系,大家议论起来自然理直气壮,为此代言的,更是胸有成竹。毕竟,有经验就有发言权,有群众基础就有代言权,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当然,其他正在发生的诸多“琐事”,大家也一样有经验,却没有一样的发言权和代言权,往往才张了嘴,就有这个家那个家的出来“辟谣”。这还算好的。更多时候,是张了嘴,却听不到声响,没人搭理,白白浪费力气。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唯独“高考”,由于专业化的程度还不那么高,全民参与,所以人人得以开一回尊口,或者高高兴兴地被代表一次。(说到这里,定有一群教育专家要来指正,或就此触动他们越发努力“专业”起来,划分地界的干劲,也未可知。)社会学中有“安全阀”一说,高考和所有关于高考的议论,在我看来,不过就是这么一个有用的物件,一“伐”也就往往安全。
所有的“伐”,自然也不都是口舌之快,间或有不少诚意改良的意思,高考本身的改革竟也这么一点一点的进行。于是,一边“伐”地热闹,一边“改”地痛快,两厢配合之下,更是大家“安全”:因为“改革”,各式的讨伐都得了天然的正义,因为“讨伐”,各式的“改革”也就顺水推舟,无限说辞。
舞台上的聚光灯太过耀眼,时间一久,自然失真。作为安全阀的“高考”的“明星相”,即属此类;在它的光晕黑影里,则满是隐隐绰绰一同享受此种“安全的光明”的角。
一个是作弊。尽管是个老角色,却有不少新花样。在这一片光影中,大规模的集体作弊正越演越烈,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平日里这一条教育的联盟,在考试的时候齐刷刷地转成了作弊的联盟。去问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少不了一番“叛变”的苦衷,家长和学生自然不用说了,老师和校长则是升学率的压力。
不过,新花样的意思,既不在于手段日新——从八股文转到了高科技,也不在于参与者“苦衷”的趋新——多不过是应试教育,或者从过去的松散转到了现代的数字化管理的科层制,而是面对这个不正常的社会竞争的现实,一种普遍的心理开始出现:作弊可以或应该被容忍,用时髦的说法,在考试这个问题上,在现时代,“作弊”大概是“更人性化的”。
于是,一个社会里,有用高科技帮忙的,有用医学技术料理后事的,有用法律说辞为之开脱的,即所谓没有现场证据,更有用高考制度本身的弊端为之遮丑的。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确乎成为一种共识,而教育的意义被缩略偷换为一种利益的获取,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即便有其他的德行人品的考虑,也统统为利益让路。小时偷针,大时偷牛,谁要是还留恋这样的老话,就要在全民作弊的时代里吃亏。于是,犹豫归犹豫,集体的“叛变”却也成为常态。这其中也不是没有诚信,只不过是对于自身利益的诚信。为了让这样的“诚信”和成为常态的“叛变”安心,这一板子的道德,自然只能打在“应试教育”的高考身上,唯如此,才大家安全。而在这样的板子下,谁也不可能去关心高考是否正在进行真正有效的改革。因为只有考试就此成为空壳,里面究竟能装些什么,才是各显神通,对自己诚信十足的狂欢。
也就在这光明的边上,“状元团伙”正卖力地演出。
这边的重奖,那厢的争夺,因为想抢到而使出各种小谋小算的诡计,因为抢不过或捶胸顿足、或遮遮掩掩,因为抢不到而检讨国内所谓一流大学的体制,又因为抢到了而捷报频传……大吵大嚷之下,他们倒也并不介意佐证一个事情,那就是这个高考的制度很有些可取,选出来的“状元”总是值得争夺和投资的物件。
如果说集体作弊之类,那是人民群众干的,觉悟不高,那么参与这个“状元团伙”的,可都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企业家、当地政府、一流高校。这些人似乎也没少吃“高考”的亏——据说是因为高考,才培养不出国家、企业和学校需要的创新人才,也没少承担批评“高考”的义务——据说高考不改革,学校就没法改革了,学校不改革,社会当然遭殃了。不过,精英之不同,就在于总可以把事情条分缕析,生产“状元”的制度纵然不好,却并不妨碍对于“状元”们的投资热情。倒不是大家如何爱才,而是这样的便车,不搭白不搭,利益通吃,总不会吃亏。反正板子已经打过了,坐享其“不成”,才是明智之举。
这“明星”的光晕里,既然有“状元”,自然也有作为余数的大多数,大多数里面又有家境贫寒的或因读书而受穷的学生。教育部某发言人,每每责怪媒体不配合,总是爱拿贫困生的资助问题说事。一时间,双方都大义凛然,一个是为了社会的河蟹,一个是为了社会的正义,于是都得益——自己人都如此“凛然地”吵架了,别人当然不好再多嘴,只好回过头再去打“高考”:“你看看,考上了也没有用,一样读不起,还考什么?这不虚张声势嘛!”
这一回,就连我也想打“高考”出气了事。若不是考上了,若不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得不被资助或贷款,若不是这个社会奉行的逻辑是凡“被资助的”就要学会对资助者“感恩”,凡贷款的就不得不在这个只对自己诚信的社会里老老实实地对自己不那么诚信,一个学生何至于生活得如此“屈辱”呢?这种“屈辱”不是别的,而是在对自己诚信的道路上,总有人不断地跳出来重修规则:你权衡自己,不打算高考,人家说这不行,找不到工作,你高考了,考上了,人家说不行,得交学费;你好不容易找到了资助,人家说不行,必须“感恩”,不“感恩”就不给了。说到底,这不都是悬在头上的那小半根虚拟的高考胡萝卜惹出的欲望吗?毕竟,谁都知道,高考之后的考试之路正在越来越漫长,一考早就定不了终身,现在的“终身”是需要更多的考——英语考、计算机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才勉勉强强得以维持。
可即便是这样,也不准说这是一根假萝卜,不能说“高考”是个假明星,更不能不“感恩”、不“诚信”、不再回过头去十年如一日地打“高考”和“应试教育”的板子,否则灯光就乱了,“安全的光明”就要消逝,台上的角们要发慌,利益唯恐不能通吃,良心也难以如此安稳,感情恐怕不再这么“单纯”,总之,一切的好日子就都要过去。
于是,“高考”怎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副明星相?

菊花夜行军 2007-8-22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转自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发表于 2007-12-1 12: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年熬过了~~~~~心有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0:40 , Processed in 0.0583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