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5|回复: 9

《思考与辩论》10月29日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9 0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杭州西湖边72米"第一高楼"被炸后又欲建85米高楼惹争议谈城市建设的破与立.昆明优质小学旁公厕落有24个户口暴露出哪些社会不公问题?怎样才能让教育优秀资源全民共享?
  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7/10/27/3795303.shtml
  
http://www.shxb.net/html/20071027/20071027_70599.shtml

  点击网址:http://342328.bliao.com进入《思考与辩论》论坛语音聊天室

  话题解读:
  近日,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地块概念性规划推出,香港嘉里集团旗下的“嘉里建设”将在此建设一个建筑群,其中酒店塔楼建筑最高处达85米,超过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72米的高度,写字楼高63米,两幢服务式公寓高60米。
  就在两年前的10月,“嘉里建设”以24.6亿元人民币拍得这一有“地王”之称的地块。今年1月,“西湖第一高楼”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成功爆破。
  当时很多人认为,西湖边本来就应该限高,炸掉高楼有利于西湖景区的整体美观。没想到现在又要起更高的楼,一时舆论哗然。
  争议焦点集中在“高度”
  从10月20日起,“杭州嘉里中心”概念性规划方案在杭州城建陈列馆等处进行为期十天的征求意见展,市民可以对设计提出意见。
  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该地块紧靠西湖,总占地约101亩,总开发规模约为27.6万平方米。拟建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场、5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香格里拉酒店、2万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及与之配套的公寓式酒店和大型停车场。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
  争议焦点集中在“高度”。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城市建筑限高,特别是历史名胜和风景区周围的建筑限高,早已是一个世界共识。一份全国性报纸载文说,巴黎早在1977年就颁布法令,规定市内新建楼房限高37米,历史性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则限高25米。西湖也应该限高,西湖属于全体杭州市民,任何人没权破坏。有的网民说,造高楼“还不如在三潭印月上造个金茂大厦来得彻底”。
  自称“老杭州”的许先生和爱人特地从城东赶来看方案。他说:“我在杭州住了大半辈子了,现在的西湖比起50多年前从沿线看过来的风景可差多了。如果再造这么高的大楼,就更显得突兀。”
  有专家指出,西湖周边建筑如果过高,西湖就会成为一个高楼环立压迫下的“小盆景”。
  建筑师陆文宇则认为,其实当初炸高楼,本来就不是因为楼高影响西湖景观,而是土地出让,要重新平整。现在建高楼,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高度并不是问题。低矮的不一定是好建筑,高耸的也不一定是坏建筑。她说,如果从美的角度讲,西湖边建筑的美感早已破坏殆尽,要说现在这个85米的高楼会产生多少新的破坏力也谈不上。关键要看建筑和西湖的诗意、韵味是否吻合。
  西湖会成为被高楼包围的“小盆景”吗?
  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判断西湖边的建筑高不高,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派人划船到湖中回望拍照,如果建筑物超出梧桐树就要拆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杭州西湖边建筑的“限高”始终是一个“重大话题”,直接影响中国众多城市的规划设计。但是原有的标准屡屡被突破,从一个个饭店,到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楼,大楼越造越高,时至今日,西湖边的建筑及天际线多次遭到国内外建筑专家的批评和质疑。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建筑艺术家王澍教授认为,现在这个高楼的设计会成为一个很不好的开端,因为它的重要卖点就是“利用高层看湖景”。类似的市中心土地出让很有可能接下来会再次发生,如果大家都制造这样的卖点,就会出现争建湖景房现象,西湖很快就会被各种高层建筑包围。原本属于全体人民的湖景会被这些高楼所遮挡、独揽。
  他说,杭州西湖周边建筑的尺度和状态,应该由西湖山水的文化属性和特质来决定。而这种属性和特质决定了在西湖边建高楼肯定是不适宜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就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拥有西湖的杭州应该成为这种文化继承的典范。
  王澍说,现在是影响西湖周边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作出选择的重要历史时机。城市的决策层为历史为将来,应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及时扭转这一趋势。
  今年1月6日,被称为“西湖第一高楼”的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轰然倒下,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和热烈争论。时隔9个多月之后,在杭州市规划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一位于杭州延安路中段以24.6亿元人民币转让的黄金地块,买主香港嘉里集团拿出了明确的规划方案:将矗立起一座以85米高的五星级酒店塔楼为标志的建筑群,成为“杭州嘉里中心”。


  
     因为公厕建盖在一座优质小学的旁边,为了让孩子上到好的学校,家长们争先恐后把户口落在这里,一座公厕的门牌号居然落了24个人的户口。这个案例就发生在昆明。
  其实,这种“追臊逐臭”现象,不仅发生在昆明,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据不久前《南方日报》报道,某市一位重点学校的老师发现,班上十几名新同学家的门牌号码竟然完全一样——都是学校附近一个公共厕所的号码;上海市某校在调查学生的居住地时发现,有好几个学生所报的家庭住址就是不远处的一所公厕。“我家住在厕所里”,是一则让人无法笑出来的笑话,期待这种令人心酸的冷幽默早一天终结。
  教育的不平等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投入的厚此薄彼和教育资源的苦乐不均上:一些重点学校、优质学校财源滚滚,拥有一流的校园环境、齐备的硬件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大量的一般学校、平民学校却捉襟见肘,校园设施简陋,教学水平差强。别说是在“望子成龙”心理影响下,就是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朴素愿望,任何家长也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重点学校。有权的用“条子”开路,有钱的用“钞票”买通,无权的无钱的平头百姓,只好在家庭户口上作文章,所以才有重点学校附近的厕所成了“香饽饽”,家长们争先恐后把户口落在这里的荒唐之事。
  只要所谓的重点学校存在一天,“我家住在厕所里”现象就不可避免。当然,在这种表象的背后,是民众对子女能够公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的期待和渴盼。把握教育的平等性,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下,更有了紧迫性。把经费向非重点学校倾斜,通过合理调配使各个学校师资力量基本平衡,加大一般学校的硬件建设让他们尽快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并不是多大难事。这方面,安徽省铜陵市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多年前就取消了重点学校,或者说,所有的学校都是重点学校,全部学生都就近入学。在其他城市甚嚣尘上的“择校风”,在这里早就销声匿迹。铜陵能够做到,其他城市也不难做到。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这从法律上、制度上对教育公平做出了刚性规定。刚性的规定,必须得到刚性落实。当有一天,一个城市里的所有学校,天空是一样的湛蓝,太阳是一样的鲜艳,校园是一样的美丽,老师是一样的可爱,孩子们的家,还会“住”在厕所里么?
发表于 2007-10-29 0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破坏掉的圆明园景色

被破坏掉的圆明园景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发表于 2007-10-29 0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高楼"炸了又建 西湖边建高楼应经法律程序

第一高楼"炸了又建 西湖边建高楼应经法律程序 (转载自sohu)
城市建筑限高,特别是历史名胜和风景区周围的建筑限高,早已是一个世界共识。可为何有关部门置常识于不顾,允许西湖边建85米的高楼呢?

  令人感到有点可笑和可怕的是,“西湖第一高楼”炸了又要建,而且越炸越高。甚至有人发出怪论,如果从美的角度讲,西湖边建筑的美感早已破坏殆尽,要说85米的高楼会产生多少新的破坏力也谈不上。言外之意,西湖的美感已经被破坏掉了,再破坏些也不算是高楼的错。这算是什么逻辑?


  “西湖第一高楼”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巨大力量,是如何经营城市管理理念的博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民众的参与,其结果必然是民众利益的无视。


  西湖是唯一的,对于它的任何规划方案决不能是草率的,必须经过听证会程序,必须公开征询意见,乃至提交人大会议决定,唯有经过法律上的争议,西湖的高楼才会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


编辑:沐木
发表于 2007-10-29 0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建筑师中的调查(西湖边可以建高楼吗?)

调查:西湖边能建85米高楼吗?



2007年10月27日 21:40:41 中财网
  近日,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地块概念性规划推出,香港嘉里集团旗下的"嘉里建设"将在此建设一个建筑群,其中酒店塔楼建筑最高处达85米,超过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72米的高度,写字楼高63米,两幢服务式公寓高60米。
  就在两年前的10月,"嘉里建设"以24.6亿元人民币拍得这一有"地王"之称的地块。今年1月,"西湖第一高楼"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成功爆破。当时很多人认为,西湖边本来就应该限高,炸掉高楼有利于西湖景区的整体美观。没想到现在又要起更高的楼,一时舆论哗然。
  争议焦点集中在"高度"
  从10月20日起,"杭州嘉里中心"概念性规划方案在杭州城建陈列馆等处进行为期十天的征求意见展,市民可以对设计提出意见。
  记者在展示现场看到,该地块紧靠西湖,总占地约101亩,总开发规模约为27.6万平方米。拟建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场、5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香格里拉酒店、2万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及与之配套的公寓式酒店和大型停车场。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
  争议焦点集中在"高度"。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城市建筑限高,特别是历史名胜和风景区周围的建筑限高,早已是一个世界共识。一份全国性报纸载文说,巴黎早在1977年就颁布法令,规定市内新建楼房限高37米,历史性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则限高25米。西湖也应该限高,西湖属于全体杭州市民,任何人没权破坏。有的网民说,造高楼"还不如在三潭印月上造个金茂大厦来得彻底"。
  自称"老杭州"的许先生和爱人特地从城东赶来看方案。他说:"我在杭州住了大半辈子了,现在的西湖比起50多年前从沿线看过来的风景可差多了。如果再造这么高的大楼,就更显得突兀。"
  有专家指出,西湖周边建筑如果过高,西湖就会成为一个高楼环立压迫下的"小盆景"。
  建筑师陆文宇则认为,其实当初炸高楼,本来就不是因为楼高影响西湖景观,而是土地出让,要重新平整。现在建高楼,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高度并不是问题。低矮的不一定是好建筑,高耸的也不一定是坏建筑。她说,如果从美的角度讲,西湖边建筑的美感早已破坏殆尽,要说现在这个85米的高楼会产生多少新的破坏力也谈不上。关键要看建筑和西湖的诗意、韵味是否吻合。
  "高楼"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备受瞩目的"高楼"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据了解,这一地块《杭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规定:建筑基本控高(限高)按25米控制,局部可适当提高,但超过25米部分的建筑面积控制在总建筑面积的1/4以内,具体提高幅度在方案论证中结合西湖景观分析确定。
  设计方称,经过分析,85米高楼不会破坏西湖周边景致。
  推出这一概念性规划的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是享有全球性盛誉的世界最优秀建筑师事务所之一。曾经设计过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大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恒隆广场等。据业内人士称,其以设计超高层城市地标见长。
  这个项目的设计师说,在设计"杭州嘉里中心"之前,他脑海里浮现的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巴黎蓬皮杜中心和墨尔本会议广场等世界上已有的公共空间建造之成功典范。他们希望将这方西湖边的黄金地段建设成为一个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都市活力的地方。
  在展示现场解说的嘉里中心职员刘晶婧说,来表达意见的市民有的坚决反对,有的又极度赞许,呈现两极分化。为了体现"西湖是大家的",嘉里公司将根据搜集的可行性意见修改设计方案。
  同济大学城市设计博士沈益人说,这么重要的城市建筑,不应该是符合规划就可以放手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在体现单体建筑的优秀同时,更要体现对所处区块和城市是否有足够的"尊重"。涉及"高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中的人看西湖的观感,也要考虑西湖上的人看建筑的观感。
  西湖会成为被高楼包围的"小盆景"吗?
  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判断西湖边的建筑高不高,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派人划船到湖中回望拍照,如果建筑物超出梧桐树就要拆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杭州西湖边建筑的"限高"始终是一个"重大话题",直接影响中国众多城市的规划设计。但是原有的标准屡屡被突破,从一个个饭店,到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楼,大楼越造越高,时至今日,西湖边的建筑及天际线多次遭到国内外建筑专家的批评和质疑。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建筑艺术家王澍教授认为,现在这个高楼的设计会成为一个很不好的开端,因为它的重要卖点就是"利用高层看湖景"。类似的市中心土地出让很有可能接下来会再次发生,如果大家都制造这样的卖点,就会出现争建湖景房现象,西湖很快就会被各种高层建筑包围。原本属于全体人民的湖景会被这些高楼所遮挡、独揽。
  他说,杭州西湖周边建筑的尺度和状态,应该由西湖山水的文化属性和特质来决定。而这种属性和特质决定了在西湖边建高楼肯定是不适宜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就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拥有西湖的杭州应该成为这种文化继承的典范。
  王澍说,现在是影响西湖周边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作出选择的重要历史时机。城市的决策层为历史为将来,应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及时扭转这一趋势。(记者 方益波)
发表于 2007-10-29 0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高楼”进行改造,也能节省大量资源。为了民生,何必当初?

杭州重建第一高楼的困惑 将建85米五星级酒店http://bj.house.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09: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王阳

  今年1月6日,西湖边第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轰然倒下,时隔9个多月之后,这一黄金地块的未来有了明确说法:将矗立起一座以85米高的五星级酒店塔楼为标志的建筑群。整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0亿人民币,将同期开发,分期建成投入使用。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香港嘉里集团旗下的嘉里置业(杭州)有限公司,它以24.6亿元人民币拍得。

  看了这则消息,笔者深感困惑。当初的“第一高楼”将被新的“第一高楼”所取代,那么,拆毁原“第一高楼”的做法本身是否妥当?

  首先从最高限制上来看。国务院批复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指出:根据杭州市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特点,保护好“三面云山一面城”、“城湖合璧”的城市景观,维护旧城的基本格局,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有碍景区保护的建筑物,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如果说原来的“第一高楼”是因为建筑高度超过了要求而被拆毁,那么,在已拆毁的“第一高楼”原址上重建一幢新的“第一高楼”(而且该高楼比原来的还要高13出米)就显得不符合逻辑。

  其次从设计寿命来看。原西湖“第一高楼”设计使用寿命至少100年,但到被爆破拆除时,才仅仅使用了13年。据该楼设计人员介绍,一般普通住宅楼允许荷载为每平方米150公斤,而该楼每平方米荷载可达400公斤,“非常牢固”,“按照设计使用寿命,该楼至少可以使用100年”。既然西湖“第一高楼”依然坚固,那么,在其使用寿命年限远未到来之际,提前拆毁的依据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但长期以来,资源浪费严重,建筑浪费尤其突出,有学者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这种浪费主要体现在频繁的“建设———拆除———重建———再拆除”这一恶性循环中。“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上演。”这是最近出版的《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一书中,多名专家就目前建筑问题提出的针对性的批评和反思。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也在今年4月底透露,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指出,我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左右。很多属于正常使用年限的建筑被强行拆除,大大缩短了住宅的使用寿命。按照我国的强制标准,普通建筑给定的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但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欧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则超过80年。发达国家都严格限制随意拆除建筑物,有的建筑物虽然已经很旧了,但经过加固、改造,依然被继续使用。

  就目前情况而言,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就是最大的节约。英国通过严格质量管理和周密、科学的维护措施,把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延长到130多年,这为英国节约了大量资源。有专家指出,假如建筑寿命延长10年,所节约的资源就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包括社会资源、综合资源如人力物力、建造房屋的各种资源、水泥、钢材生产、水、电、矿物质、机械的折旧费用等,而且还能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

  因此,我们更应该提倡通过维修更新,改善老旧建筑的居住环境,延长其使用年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原来的杭州“第一高楼”根本就没有拆除的必要,从拆除到重建所造成的浪费是非常惊人的,仅重建项目总投资就需要50亿元人民币,倘若不是重建而是对原来的“第一高楼”进行改造,也能节省大量资源。

  现在的问题在于,许多建筑物像杭州西湖“第一高楼”那样,拆了建、建了拆,而不经过相应部门和专家的论证,也不经过听证程序,使得“第一高楼”的更迭如同儿戏。在随意拆毁、重建的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浪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对随意拆除可正常使用建筑物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和规范,避免“第一高楼”倒下再重建的现象重演。
发表于 2007-10-29 01: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网:西湖边建高楼需要法律程序上的争议

两年前的10月,“嘉里建设”以24.6亿元拍得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地块。近日,香港嘉里集团旗下的“嘉里建设”将在此建设一个建筑群,其中酒店塔楼建筑最高处达85米,超过今年1月被炸掉的72米的原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很多人认为,西湖边本应限高,炸掉高楼有利于西湖景区整体美观。没想到现在又要起更高的楼,一时引发争议。(据《新京报》10月27日)





西湖边如果不限高,其结果将会怎么样?有专家指出,西湖周边建筑如果过高,西湖就会成为一个高楼环立压迫下的“小盆景”。在我看来,这样的“小盆景”,恐怕只属于哪些有钱人的“私人小盆景”,因为高楼的重要卖点是“利用高层看湖景”。对于老百姓来说,其美感早已不复存在。当天下人将不再视西湖为天堂美景中的一景时,杭州的损失可是惨重的,其后果谁能负责?

我不太懂城市建筑,但我知道,城市建筑限高,特别是历史名胜和风景区周围的建筑限高,早已是一个世界共识。换言之,限高已是一个常识,可为何有关部门就置常识于不顾,而允许西湖边建85米高楼呢?

令人感到有点可笑和可怕的是,“西湖第一高楼”炸了,又要建了,而且越炸越高。甚至有人发出怪论,如果从美的角度讲,西湖边建筑的美感早已破坏殆尽,要说85米的高楼会产生多少新的破坏力也谈不上。言外之意,西湖的美感已经被破坏掉了,再破坏些也不算是高楼的错。那以后群起的高楼自然也可以此此为借口了。这算是什么逻辑?

十七报告中已经中提出了“生态文明”,这85米高楼难道符合西湖的“生态文明”吗?西湖到底是谁的西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杭州西湖边拟建85米高楼引发限高争议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问题,这种争议只在网络上或是民间争议。这种争议可大可小。大的是反映了民众的力量,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小的是这种意见如果被有关城市管理者忽视,那这种争议就不会发生真正的作用。

“西湖第一高楼”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巨大力量,是24.6亿如何取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是如何经营城市管理理念的博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民众力量的参与,那其结果必然是民众利益的无视。

网络和民坊间的争议虽然也是一种民意表达,但却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其产生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笔者认为,西湖不是一个人的西湖,而是杭州人的西湖,是全国人的西湖,是全世界的西湖。西湖是惟一的,对于它的任何规划方案决不能是草率的,必须经过听证会程序,必须公开征询意见,乃至提交人大会议决定,惟有经过法律上的争议,西湖的高楼才会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
发表于 2007-10-29 0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西湖边的高楼:建有建的道理,炸有炸的道理

1月6日,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实施爆破。一座20层高楼的拆除,没想到引起了公众的巨大的争议。

  笔者在杭州生活过四年,不知道从该教学主楼下走过多少次,老实讲这座高约60米的庞然大物就矗在西湖边,从地图上看简直能和宝石山上的宝俶塔遥相呼应,确实有碍观瞻。如今实施爆破,对美化西湖的景观确有一些好处。

  据说,这座楼建于1993年,当时就有建筑学家和园林专家提出过异议,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西湖应该保持“三面湖山一面城”的格局,而不能因为高楼的崛起而成为“三面湖山一堵墙”。但西湖边的这座高楼还是冲破层层阻碍拔地而起了。

  可问题是,这座刚刚建好13年的大楼还没有充分利用,就被定点拆除了。据说,按照设计使用寿命这栋楼至少可以使用100年,与建造时投入的巨资相比,这种短命的遭遇着实让人痛心疾首。

  当初建楼有建楼的道理,如今炸楼也有炸楼的道理,说到底,决策者的拍板才是硬道理。就如同当初建楼破坏西湖景观没人负责一样,如今炸楼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也没有任何责任人受到追究。

  同事去欧洲考察,回来最大感受是人家没有工地,尽是两三百年的老房子,当年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的地方还保存至今,也没听说因为旧城改造被定点清除,或哪级领导头脑发热要拆掉重建。

  其实,我们近些年各地大拆大建的现象又何止西湖边的这座教学楼呢?

  问题出在哪?归根到底,是城市规划不够科学民主。“一把手”说拆就拆,想建就建,决策过程没有监督,造成损失没有问责。这难怪城市的到处脚手架林立,马路一年到头开拉链。浙江大学湖滨校区的教学主楼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可随处可见的城市规划失误,我们可能已经渐渐麻木。 (编辑:东雪)
发表于 2007-10-29 0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1月6日,高楼在爆破声中倒下。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今年1月6日,被称为“西湖第一高楼”的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轰然倒下,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和热烈争论。时隔9个多月之后,在杭州市规划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一位于杭州延安路中段以24.6亿元人民币转让的黄金地块,买主香港嘉里集团拿出了明确的规划方案:将矗立起一座以85米高的五星级酒店塔楼
为标志的建筑群,成为“杭州嘉里中心”。

这个周末,几乎所有的杭城媒体,都重点报道了这一则消息,丝毫不亚于当初爆破“西湖第一高楼”时的热闹。在那轮引起全国关注的爆破高楼争议中,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破一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寿命100年的建筑使用了不到13年就炸掉,城市建筑为何如此短命?这种典型的建筑浪费与“节约型社会”是否冲突?另一方面则是,由“西湖第一高楼”的倒掉引发的对城市建筑设计科学性的反思,以及爆破高楼可能唤醒的政府官员、建筑专家和社会公众的“高楼意识”。

如今,第一方面的追问犹在,第二方面的“高楼意识”却沦落为一个笑话。一座72米高的“西湖第一高楼”被炸掉了,就在原来的废墟上,另一座85米高的新“西湖第一高楼”随即拔地而起?当初,对西湖天际线的破坏,是重要的炸楼理由;现在,“西湖第一高楼”却越炸越高———这自然会使当初那场爆破的合理性受到严重质疑。

杭州城市轮廓线的参照物,是宝石山和吴山,保淑塔底高和吴山的高度都是70米左右,因此70米被划为靠近西湖风景区的建筑物高度“禁区”。原先的“西湖第一高楼”尚且只是触及禁区,未来的“西湖第一高楼”却将彻底突破这一禁区。而且我相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了第一座高楼,就必然会有更多座高楼。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要求,保护好“三面云山一面城”、“城湖合璧”的城市景观,维护旧城的基本格局,严格限制随意拓宽道路;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有碍景区保护的建筑物,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85米高的五星级酒店符合这一要求吗?

城市建筑限高,特别是历史名胜和风景区周围的建筑限高,早已是一个世界共识。巴黎早在1977年就颁布法令,规定市内新建楼房限高37米,历史性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则限高25米。如果炸高楼不是为了建矮楼,而是继续建高楼,那么原先设计寿命100年“西湖第一高楼”的承重、框架结构等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完全可以改造再利用,而不必在市中心繁华地区来一次惊天动地的爆破。

当然,买主既然花了24.6亿买地,自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城市是全体市民的,西湖更是全人类的,任何人没有权利破坏。“杭州嘉里中心”规划方案必须经过听证会程序,向全体市民公开征询意见,乃至提交人大会议决定。某种程度上,新“西湖第一高楼”将检验一座城市被铜臭腐蚀的程度,以及这座城市在金钱炮弹面前的“防腐拒变”能力。(舒圣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发表于 2007-10-29 0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西湖第一高楼成功爆破

1月6日,即将被爆破拆除的60多米高楼迎来最后一个晨曦。
    当日清晨,杭州西湖边第一高楼――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主教学楼被爆破拆除,该楼高22层60多米。 本次爆破是国内首例框筒结构建筑爆破拆除,爆破方表示此次爆破是采用“单向双切口定向爆破”,在楼中引爆两个爆破切口,将大楼分成3部分,从下至上,依次起爆,先从楼的底层爆出缺口,使楼的柱子无法承受大楼的重量,依靠楼的自重,将自己压垮,完成拆除。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上午7时17分,随着一声闷响,西湖边第一高楼开始爆破。此时已超过原定爆破时间47分钟。
    今天上午7点17分,在苦等多时之后,西湖边第一高楼——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进行爆破,在几声闷响之后,整幢大楼向预定的南面方向轰然倒去,记者看到,大楼并没有解体而是整体倒下。     根据媒体前期的报道,爆破方表示此次爆破是采用“单向双切口定向爆破”,两个爆破切口,将大楼分成3部分,化整为零,在爆破布局上,采取从南到北、从下至上,依次起爆的方式。不是将大楼“炸飞”,而是首先将楼的底层爆出缺口,使楼的柱子无法承受大楼的重量,“依靠楼的自重,将自己压垮。”     据了解,西湖边第一高楼——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高度67米,共有22层(包括地下层)。该例爆破为国内首例框筒结构建筑爆破拆除,该楼结构为中间框架、两边为筒,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楼较普通楼体更结实,普通住宅楼允许荷载为每平方米150公斤,教室每平方米荷载200公斤,而3号教学楼每平方米荷载可达400公斤,可与荷载量很大的图书馆媲美。(浙江在线/记者 李敏 周娜 杨晓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14: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提供这么多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 11:21 , Processed in 0.0563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