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0|回复: 4

《思考与辩论》论坛语音聊天室欢迎各位朋友光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8 1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考与辩论》论坛是碧聊语音聊天室最具影响力的讨论严肃话题房间,本着"宣传守纪律,探讨无禁区"的办室宗旨,与海内外朋友一起共同讨论人文,历史,教育,文化,时事,政治,军事,科学等与相关的话题.通过语音的形式,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聊友之间直接对话,在思考与辩论中增进友谊,共同见证社会的发展过程.

真诚的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带上您的观点您的文章,加入到《思考与辩论》论坛语音聊天室大家庭中来,与喜欢您的网友们一同直接互动.

点击网址:http://342328.bliao.com进入《思考与辩论》论坛语音聊天室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与辩论》论坛10月18日话题

从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现状谈社会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我国至今无缘诺奖是因为教育问题还是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解读科技部"中国科技实力报告"谈如何在中国实践科学的精神.
  http://view.news.qq.com/zt/2007/mgeconomists/index.htm
  http://edu.cnhubei.com/2007-10/08/cms467000article.shtml

  

  点击网址:http://342328.bliao.com进入《思考与辩论》论坛语音聊天室

  

  话题解读:

   当今,坚守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线的800万乡村教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国家近几年出台了许多政策,有关部门也制订了许多措施,但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仍较严重。
  近年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流失现象不断发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愈演愈烈,给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已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存在师资“隐性流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一、按照干部年轻化的要求,一些学校领导50岁出头就退居二线。这些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时难以放下架子,不能很快适应普通老师的工作。由于有的老领导原本是新任领导的顶头上司,对于如何给这些老领导安排合适的工作,新任领导颇感为难。因此,这些退职下来的老领导不得不长期在家“休闲”,成为一种师资流失现象。
  二、有着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享足享够各种鲜花、荣誉、金钱和物质利益以后,便摆起了老资格,工作上拈轻怕重,甚至脱离课堂,当起了“闲职”的专家,不再给学生上课,也不再有往日的工作激情。
  三、那些对评上高级职称感觉无望的教师,也同样缺乏进取心,这在农村村级小学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一方面农村教学教研条件恶劣,村小学教师较难在基层的岗位上晋升,即使符合参评条件,也需等候多年才能评上,同时,职称评定程序中的不良风气更加重了普通村小教师评职称的难度。于是,村小教师中得过且过的现象“蔚然成风”。
  四、一些县直机关会写文章(公文)的人不多,急需要“笔杆子”,而教师群体中不乏人才,艰苦的教学工作也使广大农村教师对政府机关趋之若鹜,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假“借调”之名,又有一些教师在编不在岗,离开了农村教学一线。
  五、由于聘任制度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指标仍以学生成绩为主,造成聘上的教师大搞应试教育,而落聘教师又常被学校冷落,产生许多怨气,工作消极,也导致进一步的师资浪费。
  如此种种,使一些农村教师或在岗而无功,或在编而不在岗,可谓师资的“隐性流失”,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
  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首先要找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的情况是,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待遇却比城市教师和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低得多,因此追求更高的工资待遇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豫南农业大县新蔡县为例,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而他们到沿海发达地区任教,月工资可达3000元以上。巨大的反差使该县大批优秀教师义无反顾地“东南飞”。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固然很多,但治本之策是改革现行的农村教育办学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资金短缺和质量低下“两大难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心。就国家总体情况而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经济等各种因素影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欠发达地区有的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已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5%—50%左右,但因为县级财政的总收入偏低,对教育的实际投入远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很多县的财政收入近一半用于保教师工资,无力再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议改革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以县为主”改为“国办教育”,国家可以将各地征收的“教育附加”改为“教育税”,由国家统一征收,统一支配。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县、省和中央三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提高中央政府的分担比例,最终过渡到“国办教育”。

     10月8日,随着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公布,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季又将开始。截至10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将陆续揭晓。这一次的生理/医学奖由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伊文思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而分享。
  每一次诺贝尔奖颁奖,总会引发国人对于中国科学家获奖的期待。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代表世界最高科学褒奖的诺贝尔奖从未落在中华大地上。这让许多中国人为之扼腕。个中原因众多学者自有高论,但是前一段时间中科院院士王绶绾先生的断言却从根本上谈到了诺奖在中国的尴尬,他说: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这句话得了教育研究的真谛。与应试教育相对照的素质教育在中国也推行了一段时间,在部分城市和地区的中小学中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是从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家长的反应来看,在高考这个最大的考试指挥棒之下,应试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的主旋律。即便是刚刚过去的暑假和十一黄金周,也成了学生们准备各种考试的“黄金时间”。
  从广义上看,应试教育也对目前的科研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某些领域,虽然不再有考试标杆,但是同样有“应试思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学者张结海就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他听过的一堂地理课上,老师问学生,你们看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公鸡,有的同学说像山羊。接下来老师一再问后者,“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他把“再”字说得震天响。于是那些同学胆怯地说:“像公鸡”。
  而论文挂帅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让那些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工作者,变成了“一年打十件”的计件工人。而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恰恰就在于取乎法上。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自由空间,诺奖得主们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思想,来夺取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皇冠。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官员就曾经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的学术氛围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科研态度,是创造诺贝尔奖得主的沃土。
  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恰恰就在于通过不断的标准化和试卷化,让应试者和教育者都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开拓精神。当这个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唯一的时候,我们还怎么来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选拔新的诺贝尔奖得主。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再创造,如果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者在考试中获得高分,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学习和研究的乐趣在哪里。而2001年诺奖得主保罗·内斯恰恰说,没有兴趣,他完全不可能完成枯燥的研究。
  当然,有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完全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下的标准。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一个国家是以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的。但是诺贝尔奖所象征的最高科学贡献,却是始终不变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成为衡量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正是因为这些诺奖得主们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技术前景,而不是一套新的科学标准。
  教育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因为教育资源的局限,我们不得不以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并非最好但却可取的选拔标准,来培养人才的话;那么今天教育资源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足以让国人有机会对应试教育进行变革。问题只不过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动力和魄力。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人恐怕还要多想想诺贝尔奖以外的一些现实问题

  
     中国科技实力到底如何?围绕这个问题,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科技部有关方面经过调研,近日提交了中国科技实力报告。如果将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排列下来,就是一份衡量中国科技实力的“明细清单”(如表)。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我国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科技部调研室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中国科技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是:
  ——建立了种类齐全、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规模庞大的科技教育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
  ——科技的综合工程化能力迅速提高,能够解决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需要,包括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产品研发、综合集成全过程的大配套、大工程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国才具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000美元,但科技创新指标却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美元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超过了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使中国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中国研究开发投入的论文产出为8.25篇/百万美元,美国为2.28篇/百万美元,日本为1.18篇/百万美元。在专利方面,中国以占世界2.5%的研究开发经费生产出占世界6.5%的本国人专利,美国以占世界39.5%的研究开发经费生产出占世界23%的本国人专利。
  项目 数据 排名
  科技人员 3500万人 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 142万人 世界第二
  科技经费 4500亿元 世界第五
  网络技术 世界前列
  电话用户 8.3亿 世界第一
  移动用户 4.8亿 世界第一
  上网人数 1.37亿 世界第二
  上网计算机 5940万台 世界第二
  宽带接入 3530万台 世界第二
  发明专利 世界第四
  “小发明” 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国际论文数 世界第四
  这一组闪亮的数据,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劲增长。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也应当是日益接近。
  然而,优势未必就能化为实力,虽投入的人力物力如此之多也未必就能亲吻诺贝尔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绾曾表示,“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一边是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一边是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学成就上的落后,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断裂在哪里?王绶绾先生认为,主要归咎于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首先表现于应试教育机制的摧残。虽然说应试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也的确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应试教育对科学人才的摧残也是极其明显的。千里马从来都有,但在应试教育下,千里马们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分数枷锁,导致方向不对、跑得不快。这也是中国青少年在“奥赛”上常常披金戴银,但到了成年却“泯然于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表现于学术领域的非学术化。如果说学生为了分数而努力,那么科研工作者则也多为论文而奋斗。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是很单纯的,而为论文而忙碌的科学家,则有了太多功利心;并且在对论文的追逐中,也必然牺牲掉对学术本质的追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很多时候,科研工作者未必想如此,可在非学术化的学术领域,他们或许只能选择“沉沦”、无奈接受。
发表于 2007-10-18 1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今天一定要去听听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欢迎

《思考与辩论》论坛会因您的加入而更精彩!!!
发表于 2007-10-18 13: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严肃话题
关注社会热点
去听听
希望和大家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 11:23 , Processed in 0.0612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