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9|回复: 6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4 20: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03-10-4 2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文件太大,传不上来,有需要的跟我要吧。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1 18: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抱歉,因为最近网络出现问题。我最近只能拨号上网。而这个辩词容量又有几十M之大。所以,如果各位要的话,只能在十一月初才能有机会上传。如果实在急着要。或许可以到争鸣网去看看。或许那里会有。
发表于 2003-11-19 17: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消息来自绿光光,发送给您的时间:2003/11/19 05:38pm

消息标题:Re:你好

什么是信息社会?
2000 01 27  


  这一象征的意义何在?这是人们永远也争论不休的话题。一些人认为,它预示着一个人性得到充分张扬的社会的来临,另外一些人则称,它代表着对公民全面控制的开始;一些人认为,它宣告了一个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知识可以轻易获取的新纪元,另外一些人则称,我们的未来将被微不足道的闲话、耸人听闻的谣言和别有用心的宣传的洪流所淹没;一些人认为,世界将由于信息的极大丰富而趋于大同,另外一些人则称,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均,大多数人口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

  无论如何,这一争论的最主要的分野横亘在两类思想家之间:一类思想家坚信,我们正处在一场文明的转换中,工业文明正让位于信息文明;一类思想家尽管承认信息在当代社会中的特别意义,却更乐于看到并指出历史的延续性——过去与现在是不能截然割裂的。

  后工业社会的鼓吹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毫无疑问属于前一个阵营,而新马克思主义者和公共领域理论的信奉者则属于后一个阵营。要想明辨两大阵营的是非,我们必须从信息社会的定义谈起。

  尽管有关信息社会的材料浩如烟海,许多作家却都无法给出信息社会的定义。关于信息社会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罗列一堆,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谈到判定这一社会形成的标准,大家就都变得含混起来。人们一窝蜂地使用“新经济形态”、“新交往方式”或“新生产过程”等概念去诠释信息方面发生的变化,但却不能清楚地界定,信息以何种方式、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占据了当今社会的中心位置。一句话,靠什么断言信息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社会?

  依照一些学者的观点,信息社会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定义。

  一、 技 术

  如果关于信息社会有一个最普遍的定义,那么技术创新就构成了这一定义的核心。其基本推理是这样的:信息处理、储存和传输上的重大突破导致了信息技术(IT)在全社会的应用,计算机成本的急剧下降和能力的多方增强便是明证。“无所不在的计算”将带领我们进入“硅文明”。这一理论的更加成熟的版本把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看作地平线上的曙光,最后,人人都将生活在互联的网络中。

  为技术变迁的步伐和气势所压倒,天真的作家告诫我们:计算机革命将影响每一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难想象为什么这样的说法拥有广大的市场:我们已经见识到了蒸气机、内燃机、电力等技术发明如何造就工业社会,那么,为什么不能把IT的发展视为一个新型社会的象征?

  不幸的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定义需要克服一系列难题才能成立。第一,如果技术构成了一个定义社会的主要标准,为什么不直接称新的社会为“高技术社会”或“自动化社会”?第二,尽管我们目睹了如此之多的技术变化,我们仍然需要实证衡量: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存在多少IT成分?多少才算够格?如此一问,IT显得无所不在……又似乎哪里都不在。人们往往只爱在一般意义上谈论技术创新,而忽略具体的衡量指标。

  对此不以为然的人会说,技术问世后,自然会对人产生影响,逼迫他们调整自身。这种说法具有浓厚的技术决定论味道。技术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把技术当作推动社会的主要动力,无疑过于简单化了。

  二、 经 济

  经济学家们很早就开始衡量信息。例如,Fritz Machlup毕生都在评估信息工业的规模和增长率。他使用的是统计学上的方法,把信息工业分成五大类,每一类都各有其经济价值,据此计算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如果份额有增加的趋势,就可由此绘出信息经济的成长轨迹。

  早在60年代,Peter Drucker就预言了知识经济的崛起。然而,对信息的经济意义的定量化研究仍存在不少障碍。其中之一是,在貌似客观的统计表的背后,充满了主观诠释和价值判断:例如,如何给信息工业分类?信息部门包括哪些、又不包括哪些?

  另一个障碍是,集合数据必定会把多样的经济活动同一化。不过,就算我们承认定量化研究的有效性,也仍然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信息活动如果占据了GNP的50%,我们大概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可惜的是,研究显示,即便美国都还距这个标尺很远。80年代后期,按照Machlup的方法进行的一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从1958年至1980年,知识工业在美国GNP中所占的份额由28.6%上升到34.3%,这一增长率与GNP其他组成部的增长率相比相当逊色。即便近年来信息业又有了长足进展,但单从经济学上衡量,恐怕我们很难底气十足地宣布信息社会的到来。

三、 职 业

  还有一种流行的定义把重点放在职业的变迁上。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大部分人从事的都是信息工作,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信息社会。比方说,办公室职员、教师、律师和娱乐从业人员的人数超过了矿工、钢铁工人、码头工人和建筑工人的人数。

  从表面上看,这种定义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众多研究报告都发现,信息工人的增长速度惊人;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就是以白领阶层的崛起为立论基础的。但它遭遇到经济定义面临的同样问题,即对工人进行归类的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换言之,定义谁是信息工人、谁不是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几乎每一行业都包含信息处理和认知过程。例如,铁路信号员要有丰富的关于铁路运行的知识,要和线路上的其他信号员保持联络,但他无疑是属于工业时代的;而复印机修理员尽管除了本行对其他产业所知甚少,常常在高温、肮脏的环境中工作,甚至在搬运机器和拆卸零部件时还需要一把子力气,但他却可以被定义为一名信息工人。

  这个例子的用意是说,我们一定要对研究人员关于职业变迁的结论持警惕态度。信息职业中的等级差别也不可忽视。比尔·盖茨和一个复印机修理员之间可有着天壤之别!

  四、 空 间

  信息社会的空间概念与信息网络及其组织能力密切相关。信息成为组织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网络则提供了处理和传送信息的基础设施。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世界金融系统的重组,大笔资本可以以电子形式瞬间转移,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日益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商业与服务已成为可能。所有这些——信息的战略重要性、IT基础设施的修建、可交换信息的增长以及全球一体化——都加强了信息网络的核心地位,它将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基于此,才出现了“网络社会”的说法。

  然而,没有人能够提供可靠的数字,说明网络上信息的流通量。我们不知道网络整体上的规模、容量和使用情况。不过,我们都能够清晰地体察信息流的汹涌之势。网络压缩了我们熟悉的时空。

  网络是否能用来定义信息社会?这里,我们再次遇到“度”的问题。什么时候一个网络可以被称为网络?两个人通过电话交谈算不算网络?办公室联网和家庭联网哪一个更重要?必须对不同程度的联网加以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判定究竟在哪一个点上我们进入了网络/信息社会。

  五、 文 化

  最后这一方面的定义也许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但也是最模糊的。我们都能感受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视和收音机全天24小时播放;广告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报纸和书刊铺天盖地;录像带和电脑磁盘随处可见。我们的社会为媒介所左右,然而信息的渗透还不止于此。信息环境不仅包围着我们,而且日益成为我们内在的组成部分。从身体的形状到讲话的方式,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发出的信息。只要看看时尚的流行就知道,我们今天的社会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之丰富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符号和象征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许多作家因此宣布我们踏入了信息社会的门槛,当然这是一种定性而不是定量的做法。与此相映成趣,信息的爆炸令另外一些作家感到符号已失去意义。如Baudrillard所说,“信息越来越多,但意义却越来越少。”

  每个人似乎都对信息社会有所体验,然而,要给出定义,却比我们原来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从我们所作的简略分析来看,以上的种种定义,要么不够精确,要么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谈论信息社会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现有定义的不足之处。“信息社会”的概念尽管在探索当代世界的特征时具有一定价值,却无法作为一个意义明确的术语来加以使用。



发表于 2003-11-21 18: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你们如果找不到这个辩题的全辩词的话,你们可以借鉴,“网络可否取代大学”的全辩词,或者“电脑可否取代书本”的全辩词。

发表于 2003-11-21 18: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消息来自北方一匹狼,发送给您的时间:2003/11/21 09:37am

消息标题:Re:你好

在他们的辩词资料里有一本书有。你以会员的身份进去就可以看到了,不是在论坛里。我这里网速太慢,传50多M的文件太难了。


发表于 2003-11-22 00: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社会仍/无需读书破万卷

引用:
北方一匹狼的电邮

在争鸣的辩词资料里有一本书叫做辩坛角力,你去找找看。我以前确实是在那里找到的。不是在论坛里,在网页里面。抱歉,因为我这里网速实在太慢,没法上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2:02 , Processed in 0.0458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