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分数代表着知识 分数是许多考生临场发挥的反映,要得高分一定要发挥得很出色。但知识是无穷的,十年的寒窗苦读,一日的厚积勃发。如果没有广泛的知识,怎么仅能凭“考运”来取胜?可见,从这个侧面来说,分数代表着知识。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拼命学习,掌握知识,始终接受着应试教育的“熏陶”。远大点的目标是为四化做贡献,争做祖国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一点目标就是高考过关斩将,闯入名牌大学。读了几本书,不少人自任为肚里“墨水”不少,但是否足够呢?于是,通过测试得出分数,高了,知道不错了,再努力几句:继续加油!低了,自我原因,有的放肆,哪部分知识缺了,就赶快补上,这一直是师生们普通采用的测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若说,分数不代表知识,岂不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自相矛盾吗? 学生的学习环境是群体性的,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有一个比较性,分数从绝对方面体现了学生对所要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相对方面体现了学生在他所处群体中的相对掌握情况。现在,无论国内、国外,学生任何方面的评价都被打成了分数,这更从事实上证明了分数是评价学生知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在当今的社会,文凭是重要的,因为文凭给了我们事业的敲门砖。所以我说文凭是就业的第一保障,可是文凭又从哪儿来呢?是从分数中来的呀!难道不是吗?!实力是重要的,因为实力给我们事业长盛不衰,当我们在事业门外的时候,文凭比实力更显得重要。 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人的知识是根本的,但要用什么去衡量呢?分数,文凭就是被大家接受的可操作的一个标准。 或许有人很淡薄分数,认为不过一些数字罢了。这里奉劝此君切莫轻视分数而放松自己,这样会不断消磨自己的求知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分数的确未必代表能力,但不可否认,它始终是知识一面反光镜。通过它,人们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自己不断向上。知识就是力量——分数代表知识! 反方:分数不代表着知识 首先,要向各位说我方不同意对方辩友所说的,我们坚持我方要说的观点——分数不能代表知识。 分数,换句话说即“应试教育”。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有着必然性,但其偶然性,侥幸性和片面性,相信参加过中、高考的同学都深有感触。有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瞎猫碰上死耗子”地考上了,有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许由于临场发挥不好而被“淘汰”,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也许会因此一撅不振。分数,其实只是反映了同学们对考题的掌握程度,局限于一些方面,某一些方面,对于其他的方面诸如素质、品德等就无法用分数测定,这些方面无可非议地容纳了不少书本上的学不到的知识,所以说只看分数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少弊病。 同时,分数也束缚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反映的知识也不够全面。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需要的不再是一张“文凭”而是一个“完善型”、“全面型”的人才,需要更重视实践,而实践的结果是无法也无须用分数来衡量的。分数的好坏包含了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一味地用分数来衡量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能因分数的高低而侧重于一门分数高的功课,放弃分数低的学科,这样会出现“跷脚型”人才,使自己只向一个方面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在于协调了各个音之间的高低,对于分数的认识,我们也应当加此。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上学时,数学成绩并不佳,可是他却为数学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这又说明什么呢?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在“分数”与“知识”之间画上等号,也不能一味地在它们之间画上不等号,这都太绝对化了。肯定与否定是相对而言的,分数只是一种“武器”,而知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因此,我方的观点就是——分数不能代表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