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7|回复: 17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3 12: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在找辩词资料时发现的这篇文章,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找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发表于 2004-5-14 12: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谢谢,欢迎你常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3: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用客气,我在这里也找到我所需要的东东了,所以这也是资源共亨。
发表于 2004-5-16 16: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错
收藏了!
发表于 2004-5-20 20: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错!
很好,很好!

这是辩论的论据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11: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只是论据的一部份,另一部份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发表于 2004-9-21 0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重要资料,多谢
发表于 2004-9-25 10: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是辩论的理论依据,我大二的时候,另外系的人拿这个理论来用,那时候我没有听过这个理论。但是被我师兄反抛了回去!
bb747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0-11 0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虽然这些东东早就知道了,不过也多多谢谢了,顺便说一点个人感受。
我发现其实除了哲学以外,社会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
吗斯烙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而已,只不过我们忽视了
发表于 2006-6-9 2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随着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的深入,马斯洛也在不断完善其需要理论。他先是将需要区分为缺失性的和成长性的,前四种是缺失性的,而自我实现的人则是成长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例如,人要吃饭就要有食物。爱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得到别人的爱。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就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马斯洛将成长性动机也称为超越性动机,是从超越缺失性动机的意义上讲的。
   1967年,马斯洛发表《自我实现及其超越》和《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活的生物学根基》两篇文章,他一方面在超越缺失性动机的意义上使用超越性动机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要补充。他将自我实现概念中的“自我”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小我”的个体存在,而是已经扩大到包括世界的各个方面在内,并超越了自我与非我之分的“扩大了的自我”。超越性动机的根本内涵是受存在价值的激励。
   因此,马斯洛又将缺失性需要与他所称的存在性需要相对照。存在性需要包括创造、美、率真(simplicity)、意义、服务、学识的长进和社会的进步。个人在生理的、安全的、人际关系的和自尊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就会追求存在性需要的满足。
   但这时的马斯洛也承认,很难回答清楚什么是“超越自我实现”的问题。到1969年,《超越的种种含义》和《Z理论》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号和第2期上,标志着马斯洛超越性动机理论的成熟。他指出,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己、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发生关系。⑤
   因此,在马斯洛的晚年,其动机理论已经得到重大修正,最高层次的需要已经不是他早年所说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能涵盖的了。有人指出,实际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六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也可以称为精神性需要或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一种超个人的发展模型和人格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模型,马斯洛的理论显示出每一个体的生命历程的发展都要经过从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的顺序,到最高层次就是超个人的或精神性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展到最高层次,很多人的发展都只能停留在归属与爱和自尊的层次上。
     三、自我实现的超越性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进行了长期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现自我实现的人与传统上对觉悟者(enlightened persons)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他报告说,自我实现的人是真实取向的(realityoriented)、能接受自己和他人、能享受孤独、自立自强、对生命怀有感激之情。这种人经历过合一的与他人血肉相连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是谦卑的、超然的(非自我中心的)、幽默而富于创造性的。他们能够接受不完整性,并超越理智与情感、自我与社会、神秘与现实、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等二元对立状态。他们乐于助人,工作效率高,并且自发地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②
   然而,马斯洛在提出“自我实现”这一概念之后不久,就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产生了忧虑。他意识到,这一术语除了从文学观点看来显得笨拙以外,还容易因语言习惯而导致如下一些误解:(1)似乎它含有利己而不是利他的意思;(2)似乎它忽视了对人生的义务和贡献;(3)似乎它忽略了与别人和社会的联系,忽略了个体的实现决定于“健康的社会”;(4)似乎它忽略了非人的现实所具有的需求特性及其固有的迷惑力和影响;(5)似乎它忽略了无私和超越自我;(6)似乎它强调的是能动性而不是接受性,等等。④此外,在人本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概念遭到误解,似乎成为一些人自我中心倾向的理论依据。③
   马斯洛是一个科学家,很在乎他的工作不被误解和误用为支持放任的思想、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因此他强调自我实现的人与自恋者的区别。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倾向于服务社会而不是专注于自我,而对他人的看法或批评过于敏感。自我实现的人是爱他人的、谦逊的,并不将自己视为先知先觉者,以为只要人们采纳了他们的观点,世界就会发生革命。到他晚年提出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马斯洛就更明确地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利己主义区分开来。
   即使是个人水平上的自我实现,也不是利己主义的,因为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工作,是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都献身于一项事业,专心致志地从事某种工作,似乎命运安排他们去做这种工作。同时他们也喜欢这种工作,他们通过工作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
   马斯洛认为,刻意去寻找高峰体验是徒劳无益的。自我实现的精神生活不是由无止境的一系列强烈的、高度兴奋的高峰体验所构成。尽管自我实现的生活包含时而经历到的高峰体验,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感所构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神圣的平和与宁静,马斯洛称为“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以区别于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高原体验在自我实现者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斯洛指出,精神成长通常来源于痛苦的经历,而不是来源于肯定的、美丽的、可爱的经历。因此他提出“最低点体验”(nadir experience)的概念以强调面对死亡的体验对自我实现者的意义。他试图纠正人们对高峰体验以及产生高峰体验的技术的过分强调和过分的兴趣。②
     四、超越性人格的特征
   在《Z理论》中,马斯洛区分了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它是这样一种过程:不断地实现潜能,完成天职、命运或禀性,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这种人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实现则是指超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种人更多地意识到存在的王国,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内在价值水平,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经常有统一的意识或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经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并伴随着启示或对宇宙人生的领悟。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有两种不同水平的自我实现者,一种是个人水平上的,另一种是超个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后者主要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马斯洛对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实现者(以下简称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描述,是他为超个人心理学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人士、音乐家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人,对另外一、二百人也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他承认,他对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触而不是审慎的、最后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规印证的科学的要求。其样本也只集中于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样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结果只能算作前科学的。但他强调,他的每一个论点都是可以加以验证的。
   两种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实现者的全部描述特征。不同的是,高峰体验、高原体验与存在认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着或较多地存在着,而在个人水平的自我实现者身上则不存在或只有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还较多地具有下列特征:(1)对于超越者,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点,是生命的见证和生活的最宝贵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说出存在语言。能较好地理解寓言、修辞手段、悖论、音乐、艺术、非语言交流和沟通等。(3)超越者能在实际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观察事物的同时,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圣的一面,能随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圣化,即从永恒的方面观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受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存在价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统一、二歧超越等是他们的主要或动机。等等。马斯洛共列举了23种特征。⑤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积极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在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义的意义,无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
   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学如何向超个人心理学自然发展的见证。马斯洛以研究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着什么开始,以探索超个人问题结束。关注人的充分发展是人本心理学的灵魂,而超个人正是人性充分发展的结果。②
     五、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应用
   马斯洛也特别重视他的人格理论在理解社会组织上的应用。在《Z理论》中,他进一步将其需要层次理论加以精炼,变成一种三重模型。这要从麦格雷戈(D.MeGregor)的管理学讲起。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Y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他的假设包括:(1)在工作中花费体力和脑力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不是本能地讨厌工作,究竟工作是一种满足(因而被自发地完成)还是一种惩罚(因而被尽量避免),取决于可以人为控制的条件。(2)外部控制以及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们努力完成集体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会为了他们努力的目标而自我指导和控制。(3)为一定目标献身是奖励成就的一种结果。最有意义的奖励是自我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可以成为为集体目标而奋斗的直接结果。(4)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普通人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追求责任。(5)使用较高程度的想象力和独创力来解决集体问题的能力为人类的多数而不是少数所具有。(6)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普通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一部分被发挥出来。⑥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一开始很赞赏麦格雷戈的理论,但随着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这种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工商组织中,X理论水平上的管理是权力取向的,雇员为工资而做被分派的工作。Y理论水平上的管理则是相互尊重的,雇员有权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组织的管理,权威被假定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Z理论层面上的管理假设所有雇员都热心于服务,业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服务客户或消费者,权威被假定为对每一个体都是超然的和在伦理上显而易见的。
   马斯洛试图显示他的三重模型的需要理论如何能应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商业、治疗、政府管理、人际关系、宗教和哲学等。例如,X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遵循的是传统医学的模型,治疗家是知识渊博的权威,向当事人提供指导,告诉当事人该做什么和怎么做。Y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是帮助当事人了解其同一性,治疗家创设可靠的医患关系或咨访关系,与当事人建立同事或兄弟关系,一起探索命运,寻求价值。Z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自我超越,在这种治疗关系中,治疗家对于当事人就好比一位智慧而慈悲的导师,这种治疗具有道家的特点,寻求自然的声音,以“任其自然”为治疗原则和目标。
   同样,基于X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专横的,专制主义的;基于Y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人道主义的,断言人性是善良的;基于Z理论水平的宗教是超人道主义的,以宇宙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宗教可能没有人格神的概念,也可能有一个无所不包的、矛盾的和难以言传的神的概念。
   马斯洛的这一三重模型以及不同层次结构相应于不同的病理和治疗的观点预示着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结构观点,如后来的维尔伯(Ken Wilber)的意识谱(the spectrum ofconsciousness)理论,以及维尔伯的三个水平的发展模型,这种模型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前个人(prepersonal)、个人(personal)和超个人(transpersonal)三个水平。②需要强调的是,马斯洛所言的超越性体验是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的人,即人类杰出分子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人格发展到超个人水平的根本特征。由于这种体验带有神秘性,因而具有非理性的色彩。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中,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非理性(non-rational)状态,一种是前理性(prerational)状态。一种是超理性(transrational)状态,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如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的消失、某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等等。在当代超个人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架构中,二者的区分是明确的。一个基本的区分标准就在于,当事人的自我和理性是否建立起来。婴儿与外部世界是一体的,因为他(她)还没有建立自我概念,更没有理性可言,还不具备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能力;超越者也经常体验到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用中国传统的表达就是天人合一,这是建立在自我和理性已经确立的基础上的体验,它以稳固的自我和理性为基础和前提,但又不是停留于清晰的、理智的、现实的考量上,用维尔伯的话说,它超越并包含(transcends but includes)理性和自我。⑦前理性与超理性的区别就好比婴儿与圣哲的区别。某些心理疾病,某些受他人教条或观念的控制而产生的幻觉、迷狂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等,可以被解释为人格的退化,向前理性和前自我的状态退化,甚至向前生命(死亡)状态的退化,这种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没有发展出健全的理性,因而不能与超越者相提并论。总体上,退化者与超越者的区别在于:退化者是向后的、破坏性的、敌意的、对抗生命的,而超越者是向前的、创造性的、友善的、热爱生命的。如果将超越与退化混为一谈,就陷入了维尔伯所称的“退化与超越的谬误”(thepre/trans fallacy)。⑧
   马斯洛心理学特别是他晚年的著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关于自我实现的人以及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对意识状态的经验研究。他晚年修订了的需要层次模型是当代超个人发展理论的先导。马斯洛将这种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工商管理、宗教、哲学和政治等领域,为后来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开辟了道路。
发表于 2006-6-9 2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网上查了一下,帖上来
个人认为Z理论主要强调了超越性需要

关键句: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是缺失性需要. 存在性需要包括创造、美、率真、意义、服务、学识的长进和社会的进步。个人在生理的、安全的、人际关系的和自尊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就会追求存在性需要的满足。

有人指出,实际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六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也可以称为精神性需要或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刻意去寻找高峰体验是徒劳无益的。自我实现的精神生活不是由无止境的一系列强烈的、高度兴奋的高峰体验所构成。尽管自我实现的生活包含时而经历到的高峰体验,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感所构成。

马斯洛指出,精神成长通常来源于痛苦的经历,而不是来源于肯定的、美丽的、可爱的经历。

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

发表于 2006-6-10 00: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辩论中的Z理论的衍生: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 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完全可以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原则进行民主管理。

少了超越和超越个人,我们就会生病、充满暴力、感到虚无,或是没有希望和缺乏感情。我们需要某种『比 我们更大』的东西来敬畏

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个人的一些观点

马的理论即有进步性,也是有局限性的。一般的人可能只满足于缺失性需要,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在对象上是有所选择的。马斯洛认为是社会上的精英。而且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但“良好”的环境又只能是精英创造的,所以马构建的人的需要可能根本不存在。

法国曾对上千名所谓青年精英作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调查:当你挣到足够多的钱之后,你还想继续工作吗?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超过一半的精英们持否定的态度。而剩余的精英们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逃避的心理。回过头来再比照一下“自我实现的人”,仅凭这一点(工作成为一个人的存在所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个调查从根本上粉碎了马斯洛的这一理论现实依据。


第二,马的需求层次理论和Z理论还是无法根本上解决人对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人对于社会的作用只是停留在“个体的人都自我实现后,社会自然进步”的情况下,而忽略了人对所社会作出的贡献对于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

第三,我们能从马的理论中看到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发表于 2006-8-4 00: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错,
顶了~~~
发表于 2006-11-7 14: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好深 不懂
发表于 2006-12-21 11: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记得我师傅和我说过所谓其心理需求层次其实可以跳过一些的
比如无产者革命,并没有满足身体而直接满足精神了
是悖论吗?
发表于 2007-3-20 2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管理学课本上都有的,不过没有用心去记,看来课本上也有不少好东西,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回去努力啃书去~~~哈哈
发表于 2008-4-7 12: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12:00 , Processed in 0.0998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