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49|回复: 17

2007年明辩活动-[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3 16: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期5天的澳门之行终于结束了,虽然有些意犹未尽,无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感谢澳门大学举办这次活动,让我们获得了难得的交流机会。也享受到了贵宾级的招待(^_^)下面就分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这些天的新的体会:

一,初来乍到
   5月7号早上11点,我们抵达了广州火车站,在和吴江师兄合照之后就坐上了开往珠海的汽车。由于旅途劳顿,我几乎一粘上座位就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车已经开在珠海的情侣大道上,沿着海边不知开了多久,我们终于来到了出境关口。通关过程非常顺利,几分钟后,我们就踏上澳门的土地,并遇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朋友们。寒暄一番之后,我们乘着校车开往澳门大学。澳门大学是建在一座山上的,学生宿舍叫做“东亚楼”,这座楼有两个出口,一个在底层,通向山脚;另一个在9层,通往山顶。进到宿舍里头才让我们认识到什么叫“人比人气死人”,这里的宿舍水准绝对抵得上酒店水平,而且冰箱,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实在把我们羡慕个半死。直到了解到他们的住宿费用之后,心理的不平衡才稍微缓解...在收拾好东西之后,我们正式开始了澳门之行。

二,食色性也
   这次澳门之行,最为“喧宾夺主”的,就是超赞的美食。活动几天我们吃了n顿海鲜大餐,自助餐,葡国餐,下午茶。再加上安德鲁蛋挞等美味甜点,简直可算一次美食之行。对于这次比赛的“伙食预算”,我们也是猜测纷纭。但有一点是共识,那就是绝对不便宜~
   由于我们比赛被“万恶”的安排在同一天下午,从9号开始我们基本是无事一身轻,并全情投入到游玩的行列。从渔人码头到妈阁庙,从大三巴牌坊到新马路玫瑰堂。澳门著名的景点我们基本都逛了个遍,并弘扬恶俗的“到此一游”精神,利用不多的游玩时间疯狂拍照。好作为回来以后炫耀的资本。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觉得时间安排得太紧张了,大部分地方都只有不到半小时的游览时间。实在是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还有去澳门游览的机会,真正做到玩的尽兴。
   到了澳门,当然不能错过进赌场的机会。10号晚上,我们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新葡京娱乐城。面对眼前千奇百怪的赌博游戏,我早已难抑心中的兴奋。正要上去试试手气,却被“最小投注200元”的牌子给吓了回来。在赌场里晃悠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来到老虎机前一试身手。投下5元硬币,下注,领奖,运转。。。整整弄了半小时,赌注基本都呈正弦曲线状波动。每当我以为要输光的时候,突然中奖又把我的赌注加回全满。最后我终于受不了精神的摧残,在取回5元之后选择放弃。之后开始见人就炫耀“我保本了”。。。

三,纵览全局
   说完这些,让我们言归正传谈谈比赛。这次比赛是在原来的“四大名校”赛的基础上,扩容为9校交流赛的。参赛的队伍有澳门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可以说这次交流赛的参赛队伍都是有着良好辩论传统,辩论水平比较平均的。这也使得本次比赛几乎每场都很精彩激烈,闪耀着亮点。下面我就挑几个印象深刻的队伍谈一谈:

1,厦门大学一队:这次参加比赛厦门大学派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阵容。一队是全部大四的主力阵容,二队是大二同学组成的新生力量。其中一队的水平和经验都算是这次参赛队伍中最高的。在和辅仁大学针对“因马英九修改排黑条款”的辩题中,表现出了经验丰富,配合出众的优势。尤其是三辩王端针对排黑条款定例背景作出的许多精彩类比赢得了场下阵阵掌声,也几乎是因为这场比赛太精彩,直接使得后面我们对新国大的比赛显得相形见绌,残念啊。。。

2,武汉大学:武大的辩手在语言和演讲方面的优秀素质是我们队员们广为称道,并树立为榜样来学习的。作为拥有优秀辩论传统的队伍,他们拥有优秀的综合实力和平均的辩手发挥。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总能想出很多现场效果出众的精彩类比,真正赢得了观众缘。特别是四辩胡顺江在第二场对阵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比赛,以及后来的精英赛中表现极为出色。在我心中,他是这次比赛最佳明辩士奖的最佳人选。另外让人兴奋的是,骨灰级的周玄毅师兄也随队到场。和他交流也确实收获良多。可惜我和他都是将要毕业之人,以后就算两队有交流机会,我们也无缘参与,实在遗憾。

3,香港中文大学:这次比赛中大实力强劲,让人佩服。一三辩作为大一新人,却依然表现从容不迫,颇有大将之风。二辩是队长杨扬,已经成为我校小队员崇拜的对象,甚至被认为是本届最佳女辩手。她的语速快而不急,言辞犀利又仪态优雅,攻击有利却不咄咄逼人。确实很值得我们学校的女辩手学习。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结辩邱晨学姐。被戏称为“笔笔”的她兼具阴柔与阳刚的辩手气质。对于辩论中核心问题的把握能力尤其优秀。结辩时娓娓道来,虽然没有排山倒海的进攻,却早已在谈笑间将对方立论灰飞烟灭。总之这次中文大学的辩手们带给我与“雄辩”截然不同的“温柔刀”辩风,让我收获良多。

4,辅仁大学:对于辅仁的记忆,主要集中于2004年海峡杯时陈思渊学长大智若愚而又张弛有度的表现。令我不由得感叹从林正疆到黄执中再到陈思渊,一脉相承的“亲民”结辩风格。这次比赛中,思渊学长更加成熟,同时年轻的队友们也表现优秀。两个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排黑条款,限制赌场数目)在他们的演绎下变得很好理解,也很得人心。两场近乎即兴的比赛,中途还调换阵容,却依然打得有声有色,确实让人赞叹他们的深厚功力。整个比赛过程中,他们把台湾队伍逻辑核心小,但发散演绎强的特点表现出来,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他们拿下最佳明辨和最佳明辨士两个大奖,也确实贴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至理名言。

   其他学校也表现优秀,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提。尤其是很多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能有如此上佳表现,相信以后一定前途无量。

四,总结反思
   谈完了别的学校,我着重讲讲西安交大的比赛情况。由于这次比赛和考试周冲突,很多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没能参加。本次赴澳队伍是以大一大二没有什么比赛经验的年轻队员为主的。就最后的表现而言,应该说是差强人意,也在意料之中。不管怎么样,借助这次交流的机会,总结经验,开阔视野,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一场比赛:“当前信访制度对中国法制化进程积极/消极作用谁大”,对手新加坡国立大学。这场比赛由于在精彩激烈的厦大与辅仁的比赛之后,年轻队员都比较紧张。果然我方二辩的质询时居然对对方美丽可爱的一辩“下毒手”,犀利而强势的言辞一下就加重了赛场的火药味。之后对方一辩也因为出气心切将气撒到了我方一辩头上。比赛开始走向混乱。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后期极力挽回,无奈双方已经杀红眼了,并开始犯低级失误。比如对方逼问的很多积极作用,我方完全可以承认,然后将利弊比较的责任交给对方,我方却多次无谓的回避。再如对方问到我们的关键数据出处,明明是社科院权威调研,却说成了电话采访(电话采访的是成都法院因信访发生多起改判事件)。过于紧张限制了队员们正常发挥,比赛激烈如同肉搏,却毫不精彩。
   比赛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双方的立论根本没有交叉点,导致毫无交锋。对方强调有积极作用,但没有作比较证明积极大于消极。而我方认为对于立法的间接好处确实存在,但司法过程中的严重妨害才是主导。因此就出现了我方在完全承认对方说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比赛。双方根本就没有交锋点。
   另外我想说的是,这个题目最大的问题在于,2005年新信访条例改革之后,很多我方提到的妨害法制化进程的不足都已经被改进。而我们能找到的所有例证都是2004年国家提出信访改革之前的。所以大量例证在场上没底气用,只好从莫须有的“干预司法独立”方面入手,才给大家立论很偏的感觉。同时,这种事情的例证很难在媒体上找到,在信访办的网站上更不可能找到。因为毕竟“报喜不报忧”是中国的潜规则。这个题目确实把我们弄得很头疼。

第二场比赛:“现代化光大/湮灭传统文化”,对手武汉大学。在打这场比赛之前,我们是很没有底气的。首先是第一场表现不好带来的压力,其次是和国学底蕴优厚的武大打传统文化的题目确实比较头疼。比赛正式开始之后果然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对方的申论,质询和被质询一直都处于上风,让我捏了一把冷汗。终于到了三辩提问环节,我方才第一次通过抓住对方概念界定的错误进行还击。并在自由辩论和结辩时候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最终出现了后期爆发的局面。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武汉大学的辩手素质确实让我们自叹不如。如果不是题目基调对他们很不利,估计我们会输得很惨。另外我觉得他们在概念上作文章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尤其是前半场很得民心,但到了自由辩论依然多次强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时,已经使得观众比较不能接受了,所以到结辩被归谬时显得特别被动。说实话我换在他们那里肯定也很郁闷。
   而对我方年轻队员的表现我还是比较欣慰的,没有被对手的强大吓住,而是在劣势情况下冷静应战,最后扳回不少。相信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的小队员应该能提升不少抗打击能力,获得更出色的心理素质。

五,尾声
   写到这里,文章也到尾声了。这次的澳门之行确实非常开心,收获良多。很感谢澳门大学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交流机会。也感谢其他参赛队伍的出色表现让我们有了取长补短的机会。最后,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澳门玩,以后虽然我已经不再是辩手身份,但还是会争取象宽哥和吴天师姐一样热心参与这样的辩论盛典的。

发表于 2007-5-13 17: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作为一个厚道的斑竹~~
看帖就得顶啊,哈哈哈:)
也非常感谢西交同学的积极配合和精彩表现,才会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发表于 2007-5-14 14: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嗯,顶顶贴吧
西交的同学,今年再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呵呵
发表于 2007-5-14 15: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我也很欣赏武汉大学的胡顺江,在辩台上那感觉就是牛的没得说了!呵呵
发表于 2007-5-14 18: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不过个人觉得武大的体系太过严密,甚至刻板,自由辩论全部是4321的顺序, 守多攻少,缺乏现场灵活性.所以像顺江这样的在武大体系中也只能做个螺丝钉,前面两场比赛显然不如精英赛打的好。
发表于 2007-5-14 18: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顶楼上
胡兄精英赛打的我满地找牙的说
不过正式比赛感觉约束性很强
发表于 2007-5-14 18: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我是厦门大学二队的新人,这次能到澳门参加水平那么高的交流赛心里一直很激动,看到这么多的强手,感到自己需要努力的还很多(虽然说得有点像中国式套话,但真的是我的心里话),从这时我才感觉到辩论这个江湖跟我有关,而且我..是一只小虾米...这次我们对澳门大学(也上了全新人阵容)的比赛拿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和非常需要深刻思考知识积淀的题目(追求知识/追求资本是社会进步的最大推动力)_,我们没能打好心里实在很惭愧,尤其是我们的师兄师姐表现得又那么出色...我这几天一直在这个论坛上看贴...就不知道各位大侠能不能用力回忆一下我们那场生涩的比赛,无论中肯也好激烈也好的给我们一点评价和意见呢?....
小妹在此谢过各位了!
发表于 2007-5-14 1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不得不顶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23: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厦大第二场比赛我因为队友生病没看全,所以不敢乱下评论
貌似柯南会把所有比赛都回顾一下
你可以耐心等等
发表于 2007-5-18 18: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piginsky写得很棒,请问你QQ里妮称是“猪在天上飞”吗?

TO 深夜猫舞:已经将你加为认证会员。
发表于 2007-5-18 1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下次辩论盛典在澳门再次召开要N年以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3: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回复吴理大哥:
我的QQ昵称和论坛ID没什么关系~
另外官方译名应该是“翱翔天际的猪”
发表于 2007-5-19 01: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问一下。..认证会员和会员有什么区别?
发表于 2007-5-31 05: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问一下。..荣誉会员和会员有什么区别?
发表于 2007-7-23 23: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武大: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问题,场上没有解释清楚是队员的问题。但是这里的学理内容还是值得探讨的。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落脚在传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不同程度视生活的差异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适的;不同民族之间,并无一个绝对标准,所谓的人类标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将自己的传统吹嘘为人类的,强迫或诱使别人接受,是没有根据的,也难以奏效;除去证明他自己的无知或狂妄。民族内部某些成员鼓动大家效法外族传统,民族领袖规定人民遵循外族传统,都只能停留在宣传上或法令上,而难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经变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说,当然可以自我评价,一分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为优,哪些成份为劣,哪些不优不劣。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以作为标准;否则,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自己的时代来说,既然形成而为传统,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究其原因,或由于强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或由于风靡的文化干扰。其来源,主要来自共同体的内部;外部的刺激有时也起很大作用。危机的消除,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而所谓重振和重组,绝不是全面复旧,无视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茧自缚,排拒一切驰入舶来的新东西。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份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叫做“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时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约束的成份,存在于某个或某些文化传统之中呢?就是说,在文化传统中,有无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时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类性的成份呢?应该承认,这种成份是有的。因为作为动物的人类,彼此是相同的;作为人性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传统,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这些成份,或适用于全人类,或适用于全历史,而成为民族传统中的超民族超历史者。这是不难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个性,不能成为民族性格的标志、时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恰恰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时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为该时代所专有、使其得以同它时代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据,不同时代得以前后传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份。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都是就这些成份而言。时代之间如需加以比较,如需相互区别,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发表于 2007-7-23 23: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置顶]澳门行记

上文的讨论具体可见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whctyctwh.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10:44 , Processed in 0.0913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