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竞争多于合作/经济全球化合作多于竞争 我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呵,又忍不住想写点东西了。在此之前,我要说明的是,场上的几位辩手都比我要好。还要说明的就是,前面一句话是真心的。
还是先从立论说起。 都说世新的立论太薄,其实正方的立论也不是那么厚的。正方从草原故事说起,界定了经球化将带来什么样的东西,拿出了比较的标准。分论点可以归为两点(不一定是原文中的):竞争的对象多了,市场经济本就意味着竞争。 首先,正方的标准与后面的论证有些脱节。正方的标准是:“经济主体的选择”,而正方的论证在前面我已经写到了。现在我们有两个问题可以思考:1,竞争的对象多了,经济主体就一定会选择竞争?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意味着经济主体一定要选择竞争?我想,对于这两个问题都是可以轻松的找到的反例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正方的标准与论证之间是脱节的。 其次,正方对于经济全球化,竞争,合作这三个词的词意的挖掘,深度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正方的立论也就说不上厚了。 还有,呵呵,就是个人认为,正方的立论写得更明了一些可能会更好:) 再说世新,世新的立论,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也不是薄,不是简单,而是俗。俗,才是世新最大的败笔。 其实世新在开篇中有着算得上精彩的一笔,那就是对合作的重新界定。但是,遗憾的是,世新却没将这个界定用好。个人觉得,这样的界定,作为防守是很不错的,但用于进功,就必将导致死循环的出现。 其次,就是世新的俗了,说它俗,是因为世新的论证没有新意。世新的立论基点有两个:1,竞争是建立在合作之上;2,从更高一个层次来看,竞争也是一种合作。这是一个典型的死循环:……合作——竞争——合作——竞争(如果对方也配合的话)——合作——竞争——…… 观众最不原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死循环,也难怪很多人对世新的立论有争议。 立论,可以说世新是输在了“俗”上。 从个人的追求来说,我一直追求的,一直想看到的是立论当中能出现“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观点,但拿到这个辩题当中来,想要出新,又谈何容易?哎,为赋新词强说悉,是一个辩手最大的无奈啊!我相信执中师兄在这场比赛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触吧? 进入质询。 首先是正方的质询,我们从正方提出的几个例子来说。“拳击”的例子,正方想借这个例子来攻击反方的“合作基础论”,反方接得不算差,倒是正方本来有理,却偏偏用不平实的语言弄巧成拙,遗憾。“贫富差距”的问题,正方问的是原因,反方接得不好,想绕过去。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即有竞争的原因,却也少不了合作的原因。而且,就算全是竞争或全是合作造成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对己方论点的维护还对对方论点的功击,都不会产生出太有力度的后继问题。剩下的没什么好说的,正方在这里体现出一个问题:从不仔细听对方的意思。这不是高手所为。 反方的质询接过“拳击”做了一番“合作基础论”也算可以的,后面的质询没什么太出彩的,不说了。 正方接着的质询满有力度。1,“哪怕一个竞争”,正方问得好,因为这正是反方的问题所在,然而按照反方的力论,反方也并非没有话说,反方的回答擦到了边上,但语言没有什么力度。2,“合作的利益分配”,这个问题并不是正方问得多好,关键是反方接得不够好。其实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好回避的。合作的利益分配,当然可以是因为广义的竞争来的,但也有可以不是,按劳分配就不可以吗?更致于按需分配呢?随便举个例子,我与小明共同出钱买了一本书,我说我想先看,小明说他就今天有时间看,于是我就让小明先看了。这里的利益分配是按什么来的?如果一定要说是按竞争来的那就太牵强了。总的来说,这一论正方占了些便宜。 接下来的一轮质询呢,唯一想说的就是,问的,要有风度的给人家说话的时间;答的,对于简单的问题,也没必要一定东绕西绕。美女帅哥,一个温柔一些,一个洒脱一些不就好了? 在质询小结上,正方重新拿出了“哪怕一个竞争”与“合作利益分配”问题,反方说了“合作共识”来回答“利益分配”都可以说是满好的。 在自由辩论中特别出彩的地方不是很多,记得最清楚的是执中师兄与正方“比合作”“比竞争”,呵呵,可算一缕清风。 结辩。 执中师兄的结辩还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尽管立论大大的限制了他的发挥。我能记下来的亮点有三个。 1,将竞争与弱肉强食作了区分,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基础论”。 2,辩论中,双方不是敌人。呵呵,执中师兄的大气会感染很多人。 3,“不认输就是一种合作”,呵呵,黄氏风格~~ 呵呵,能在结辩中做出这样的风格,足见功力啊! 正方的结辩也是很精彩的了,能抓住场上的问题,其中就有正方最有力度的“哪怕一个竞争”与“利益分配”等,而且那分挥洒自如的确算得上精彩。 呵呵,值得一说的是,同样一句“我的时间快完了”,听在耳里就有不同的感觉了,呵呵,我想,其中可能有心态的问题了吧? 呵呵,想念蒋哥,忘不掉蒋哥在北京给我留下的那份儒雅的感觉~~ 感谢这些辩手给我们留下的精彩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