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deegg (肺泡), 信区: Debate 标 题: 在看海峡杯复旦世新的决赛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4年07月20日00:16:31 星期二)世新的立论的主战场是“合作前提论”,即,当今社会的存在前提是有一定的形形色色的 法度并且大家遵守这样的法度,而这种“遵守”就是“合作”,因此合作大于竞争。接下 来的辩论里,世新甚至把“妥协”也称为“合作”,只要有妥协,就是合作大于竞争,并 且每一竞争都会有妥协或者合作,或者以妥协和合作为目的,所以每一竞争的更高层次都 是合作。 这是有点儿问题的。进房间首先要进房门(当然不排除部分浪漫男半夜三更从窗口爬进来 ),但是进房间就是为了进房门?或者说呆在房间里主要是呆在房门口? 诉诸我们的生活经验,正常人都会或欣然或被迫地遵守规则,但是在这一前提下,更多的 场景是彼此利益的竞争,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虽然团体内部是合作的)。我们去 应聘,当然要按照招聘单位的规则来,但是应聘者之间就是合作大于竞争了?我以我的优 势击败你,或者你以你的优势击败我,这个算竞争还是合作呢?应聘的时候,也会有小团 体的合作,但那是为了本团体在所有的应聘团体中脱颖而出。如果在这时候,应聘者还要 告诉我他们之间合作大于竞争,他们竞争的更高层次变成了合作,那我要怀疑他们知不知 道什么叫找工作,以及究竟在不在乎找到工作。很多人在找工作中强调自己有合作精神, 懂得TEAMWORK,但是这难道没有一句潜台词在告诉招聘者:选我吧,我懂得合作,我会在 团结同事的基础上帮助你的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这个辩题是比大比小比多比少,比大比小比多比少有标准,但这个标准如果是谁是前提谁 就大,我作为观众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我们复旦立出的论是“竞争是合作的前提,所以竞 争大于合作”,我同样会觉得这个论比较扯淡。比大比小比多比少的标准在哪里?如果合 作可以让你最终生存下去并且强大起来,那么合作就是根本的(不仅仅是前提),合作反 映在正常人的行为中也就多一些。反之亦然。竞争与合作不过都是手段,生存下去强大起 来才是目的,是人的最正常不过的目的。所以“竞争是为了合作”这样的论点我是觉得很 奇怪的,以这样的论点来论证合作(将要,已经)多于大于竞争,也是我觉得很奇怪的。 我没有看到我们复旦有很清晰的表达出来的立论,但是在复旦队员(尤其是三辩那个小姑 娘)的自由辩论中,我看到大家在不断地给世新做两件事:举例子,提问题。举例子是举 一些类似于商战这样社会通念感到竞争多于合作、竞争是生存的根本手段的例子。提问题 就是提一个问题:按照世新的论证,是不是所有的竞争都是合作了,那么还有没有一样可 以叫做竞争的行为呢。 于是整一场看下来,我觉得世新是从一辩到四辩都流畅地、忠实地在论证他们的那个立论 的,扑面而来一股很强的底线意识(虽然这个底线本身有问题)。我们复旦的队员,一辩 的立论不清晰,但是四个人都有反应,知道对方那个立论的破绽在哪儿,拼命地要指给评 委们和观众看这个破绽。可是我们的队员指出破绽的能力还不够,一剑封喉的感觉没有, 而且有很多废话,从93年国辩那儿学来的废话。另外,我们的队伍对于对方举的例子的预 想可能还不够全面,比如人家反复举遵守法律规则的问题,强调这是合作,所以合作大于 竞争。其实,某个部门法能够显现今天的模样,也是有不断的竞争在里头的:不同利益集 团的竞争,法律规则本身在立法技术上的优胜劣汰等等。可惜我们这边没有反应。 至于这样的状况,谁胜谁负,我倒觉得评委很重要了。如果我是个最不能忍受复旦队伍的 只破不立、不停地扔炸弹、抢对方辩手的话、手势不自然的评委的话,我会判复旦输;如 果我是个最不能忍受立论本身出了毛病的评委的话,我会判世新输。那么我和KANFIGURE那 天的看法是一样的,世新输在立论。如果人家立论更好些,通过更多的生活中活生生的例 子告诉我们:不对,让人生存发展下去的根本手段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合作决不仅是前提 ,更是根本手段,所以在正常的人群中,人们的合作总是大于多于竞争。那么,我会倾向 于世新,以为排除立论的问题,我个人很欣赏他们的辩风。我们复旦这边太会抢话头了。 相比起来,世新不怕我们多说,而我们怕世新多说,总要去抢。 有人说我们的立论出了问题,因为我们在破对方的立论中,不经意间露出了我们这样一种 底线:竞争应该大于多于合作,否则一个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很快就被淘汰了。他 们批评复旦队员流露出的这种“应然性想法”。我倒觉得这种想法没有问题,某种手段更 应该被人选择,与这种手段被人选择的就相应多些,是不矛盾的。 看下来,我们的队员没有我在此前看到大家的评论时猜想得那么优秀。但是我很高兴,因 为你们都极有潜质,与苍白的优秀两个字相比,潜质是你们身上更为出彩的地方。我发觉 你们比我们那届好得多的一个地方,在于你们比我们务实,在辩论场上说一些实际的情况 ,说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况,而不是在那里调书袋、玩文字游戏。建立在现实事例上 的理论演绎,是很有趣的。你们还有一个潜质,就是自信,虽然目前看来这种自信还有些 不太礼貌的包装,但你们要做的只是丢掉不礼貌,而不是丢掉自信。 我在这里“你们”、“我们”的,也似乎不大礼貌,好像刻意把你们和我们这些好久没玩 辩论的人分开似的。不过也确实应该分开,还是那句话,你们比我们强得多,也比我们起 步得早。呵呵。 对于外面的评论,包括外网流传到这里的评论,我觉得,有些探讨比赛本身的交锋情况的 文章,包括指责辩手辩风问题的文章,看看无妨,也并非没有学习借鉴之处。但是另一些 空洞无物的讽刺,也就不要去管了。不招人妒是庸才,只知妒人是蠢才,不知反省,也成 不了人才。不如把时间花在继续训练、观察社会、与校外辩友交流上面吧。 BTW,看到了传说中的“奖杯”一说,就是在四辩黄翔(可是这么写么?)的总结陈词中提 到的。觉得以此来指摘复旦功利的论调,有些无聊,黄翔的意思,不过是从复旦的底线出 发,指出在“获得唯一的奖杯”这件事上,获奖的结果是通过竞争而不是通过合作得出的 。 --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HTTP [FROM: 211.154.8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