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0|回复: 1

莫斯科大学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6 08: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楚之旋在 2005/7/26 08:55am 第 1 次编辑]

国家或地区: russian federation
城市: 莫斯科
学校名称: 莫斯科大学
学校性质: 公立学校
学校概要: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莫斯科大学)建于公元1755年1月20日.该大学以她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罗蒙诺索夫的名字命名。现任校长萨朵夫奇院士。这是一所历史悠久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大学,并且在俄罗斯拥有联邦独特得法律,行政地位,是俄罗斯最大的教学、科研、文化中心。老校舍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近旁,新校舍座落在列宁山上。莫大设有30多个院系,500多个专业,30000多名在校学生和8500名教职工,还有来自世界上9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这里进修和攻读学位,有200多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莫大有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建于1756年,藏书850多万册。每个系都有供学生读书的阅览室。莫斯科大学有动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地质学3个博物馆,4座天文观象台,以及植物园和众多科研所。莫大以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准的学术享誉世界。这也使得莫大的文凭成为荣耀并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俄国有众多政府要员和高科技领域的专家毕业于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际教育中心。莫大国际教育中心是莫斯科大学的一个教学机构,主要负责外国留学生的俄语教学和进入各院系前的强化培训。40多年的对外语言教育及入学前专业引教育经验使她成为俄罗斯最著名的语言培训中心。无论是依据国际和国立的标准来审视罗曼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其都不愧于俄国第一位和列居世界排名前十名大学的称号。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09: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斯科大学简介


莫斯科大学主楼已成为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乘游艇在莫斯科河上游览,当船随着舒缓的水流漂进郊外一处开阔的弯道,只见两岸风景如画,陡峭的河岸绵延着大片的森林,在那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一座暗红和奶白相间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哥特式的尖顶刺破了莫斯科低垂的浮云。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大学。

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

莫斯科大学的全称为“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是以其创建人的姓氏命名的。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史学家和画家、俄罗斯标准语言的奠基人,而且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1755年,罗蒙诺索夫上书伊丽莎白女皇的宠臣舒瓦洛夫,建议在莫斯科创办一所大学;1755年1月25日,女皇批准了罗蒙诺索夫的建议;同年5月7日,莫斯科大学就举行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开学典礼。
在学校主楼正门前的广场上,如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罗蒙诺索夫塑像。莫斯科大学的师生在与别人约定见面地点时,常常会说上一句:“就在罗蒙诺索夫的脚下。”
莫斯科大学初创时只有3个系,即哲学系、法律系和医学系,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庞大的综合性大学,共有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语文、哲学、经济、法律、新闻等21个系,另设有9个研究所和若干个各类学院。目前,学校有教研室300余个,教职员工近万人,在校本科生3.1万人,研究生近7000人,另有进修生近5000人。
早在19世纪60年代,赫尔岑就将莫斯科大学称为“俄罗斯教育的核心”。一部《俄罗斯文化史》中这样写道:“莫斯科大学的开办,如同科学院的设立一样,是一个最重大的社会文化事件。”莫斯科大学的建立,规范了俄罗斯的现代教育制度,在俄罗斯的教育启蒙运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厚重的民主传统

莫斯科大学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世俗色彩和平民特征,它不像西欧许多大学那样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它一直没设神学系;它也不像稍后在彼得堡创办的皇村学校那样专门招收贵族子弟,学校最初的宪章上就明确指出:除农奴之外的所有阶层均有入学的权利。罗蒙诺索夫曾就此说道:“大学里最受尊重者为学习优秀者;他系何人之子则无关紧要。”因此,大量被称为“平民知识分子”的各阶层人士先后步入这座教育殿堂,在获得思想发展的同时,也为这所大学带去了清新的空气。18世纪后半期,在学校中任教的26位俄罗斯本土教授中,只有3位出身贵族。
赫尔岑曾在《往事与随想》中将莫斯科大学在19世纪上半期迅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这样三点:历史的重要性、地理位置、没有沙皇。他接着还写道:“它像一个大水库,容纳着来自俄罗斯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年轻力量;在它的讲堂里,学生们清除了从家庭中沾染到的偏见,达到了相同的发展水平,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然后又分散到了俄罗斯的各个地方和各个阶层。”正是在这一时期,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都曾在莫斯科大学就读,著名的“别林斯基小组”、“赫尔岑小组”和“斯坦凯维奇小组”等也在校园内外展开积极的活动,著名教授格拉诺夫斯基在莫斯科大学讲授的历史课程,常常吸引来全莫斯科的知识分子,使得大学的课堂成了斯拉夫派和西方派激烈交锋的思想战场。

命运多舛的学府

莫斯科大学风风雨雨200多年,像俄罗斯民族一样,也经历过许多磨难。在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城一起被付之一炬,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和教学设备全
都荡然无存。但是,已经充分意识到大学之重要性的俄罗斯人民,纷纷慷慨解囊,出资出力,捐书捐物,使得大学在莫斯科大火一年之后就复课了。在1905年革命期间,莫斯科大学的许多师生都曾投身运动,在政府对这些师生进行迫害时,为表示抗议,有130名教授和教师于1911年联合签署一份声明,主动离开了学校,使得学校一度濒临解散。
十月革命之后,莫斯科大学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政府向大学全额拨款,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大学,像其他大学一样,莫斯科大学解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不理解新的现实,学校中大量知名教授远走他乡,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使得学校的自由民主空气日益淡化,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水平都有所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先后被疏散到阿什哈巴德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大学师生在战时积极参战,由师生们组成的第八民兵师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5000余名莫斯科大学毕业生上了前线,在他们当中,有1000余人获得勋章,有7位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有近3000人战死在疆场。
苏联的解体使莫斯科大学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方面,大学要继续实行免费教育;另一方面,一直处在财政危机中的政府却拿不出钱来支持学校。在最困难的时候,莫斯科大学教授的月工资只有20美元左右,就连这样的工资还常常拖欠。笔者当时曾去该校一位名教授家中做客,这位教授曾是哲学系的负责人,20世纪50年代曾作为苏联专家来华讲学,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的顾问,他的妻子也是莫斯科大学研究德国史的老教授。就是这样的双教授之家,在接待我的时候,餐桌上却只有一盘凉拌西红柿和黄瓜,外加几片面包,我知道,这位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老人绝对不是“抠门”,他们夫妇在因食物的简陋向我表示歉意的时候,眼角里已经闪现出几丝泪花。教授们现在的处境,想必已经有所改善,但学校的财政状况恐怕仍不十分乐观。

中国学生与“莫大”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批留学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就读于莫斯科大学,他们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将莫斯科大学简称为“莫大”。那些骄傲的学子们是在国内精心选拔出来的,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嘱托在“莫大”刻苦学习,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直到今天,俄罗斯的老“莫大”师生们在谈到那一代中国留学生时仍都赞不绝口。反过来,“莫大”主楼中那些阳光明媚的阶梯教室和色调昏暗的走廊,那些与庞大的建筑主体显得很不成比例的狭小房间,以及楼边的白桦林和山脚下的莫斯科河,也都成了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毛主席访苏时接见留学生时还说出了“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那段名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6:39 , Processed in 0.0440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