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5|回复: 9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9 0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理在 2007/08/09 10:15a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1978年执政党对“改革开放”的选择,开启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当代社会转型,可以简约地概括为三个方面: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法治化,文化领域的多元化。作为已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文化现象,电视辩论赛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关系密切。一方面电视辩论赛因着社会转型成为可能和必要,是社会转型为电视辩论赛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电视辩论赛又成为当代社会转型的体现乃至于标志,是社会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
   电视辩论赛直观地和直接地是作为一种电视节目而存在的。尽管也有诸如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律协联合举办的2001年“全国律师辩论赛”,但是人们所见到的电视辩论赛主要地是媒体和大学共同完成的、在校的大学生以各自大学的名义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辩论赛是中国大学中的校园辩论的一种延伸。没有校园辩论就几乎不会有电视辩论赛的存在。这或许是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够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并凭借本身的影响力,从而为公众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电视辩论赛;可能还因为电视辩论赛毕竟具备游戏的属性,因此成年人或许乐意欣赏却基本上不会亲身参与,而年轻、敏锐的莘莘学子则是最适合这种智力游戏的人群。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就已存在着校园辩论,但是如果没有“开放”——主动地敞开国门,没有“改革”——其中包含了对大学制度的重建,也许就不会有1986年北京大学代表中国大陆参加由新加坡广播局举办的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赛”和随后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参赛;如果没有北京大学的在场,1986年夏天中国大陆的电视观众尤其是身处校园中的人们,就不会有机会从电视上看到由媒体和大学共同完成的“亚洲大专辩论赛”。正是“亚洲大专辩论赛”推动了后续的中国校园辩论和电视辩论赛。今天,由大学生所进行的校园辩论,以及可以看作是校园辩论的延伸的电视辩论赛,既可能为人们所喜爱,也可能为人们所诟病,但绝不是人们所陌生的。电视辩论赛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电视节目,也不仅仅是当代社会转型的众多体现之一,它更是参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个转型中的社会无疑比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都面对更多和更复杂的困惑或者说问题,这些困惑又往往因为关涉社会生活的当下状态而成为急迫地需要解决的,因此人们比任何其他时候都更需要思考、智慧和答案——哪怕只是可能的答案。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渴望思考、智慧和答案的时代;也正是这样的渴望造就了足令炎黄子孙自豪的百家争鸣。同时,一个转型中的社会也比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更少政治权威和精神权威。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恭候和流行语录或“最高指示”的时代了,因此人们比过去有了可能对困惑提出独立的思考、为时代贡献自己的智慧,也比过去有了可能为心中的困惑去倾听并甄别各式各样的声音。这样的时代背景,是电视辩论赛得以存在的最深厚和肥沃的土壤。当然,这也逻辑地决定了电视辩论赛的应然:回应时代的困惑或那些必定永远困惑着人类的问题,为此提供形形色色的可能答案(这些答案还应该因为逻辑的简洁和自恰而富有审美价值)。实际上,电视辩论赛的主办者所选择的辩题,除了部分地考虑电视节目的需要外,更多的是对人们的困惑的揭示。这些困惑,或因人类生活的当下状态而形成,如“网络使人们更亲近/更疏远”、“电脑必将/不会取代书本”,或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未能加以确切地解决的,如“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法律”等。人们欲从电视辩论赛中获得的,首先和主要的,并非场面的热闹、语言的华丽、仪表的优雅,而是对问题的独特理解——智慧。在这个立场上,电视辩论赛的功能不是娱乐的,而是益智的。
在一个话语权被垄断的社会,辩论是不可能的,哪怕以游戏方式进行的辩论也会被禁止。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恰是如此。与此相反的是,城邦民主制时代的希腊,乃是话语权处于分散化配置状态的社会,辩论盛行,对辩论术的研习和教授亦盛。因为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使人们在话语上的相互平等成为可能。辩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商谈,其前提是承认辩论参与者的人格独立、身份平等;通过辩论以话语说服反对者,而非凭借物质力去压迫、屈服对立面,这体现的是对非暴力即和平的选择。可见,在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这一外显特征下,辩论的精神内涵是共和,是与对立面的共和。这对立不论是认知、信仰层面的对立,还是利益层面的对立。如果没有话语权的平等,意志的表达和利益的谋求就只得诉诸暴力,人类也将难以表明他对动物性的摆脱。因此,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辩论不仅具备工具合理性,而且具有价值合理性。尽管电视辩论赛并非真正意义的辩论,但电视辩论赛还是以其形式特征,承载着“共和”精神:第一,理性。参赛双方辩论队只能以言辞说理的方式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推翻对方的立场,这一过程始终要求辩论队尊重对手、杜绝人身攻击——任何人身攻击都是暴力的变形。第二,公正。辩论队必须向作为中立的第三者的评委说理,由中立者对辩论队说理的有效性作出判断,以此决定胜负,而不是由参与辩论的任何一方对胜负作出决定——这正符合了“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自然正义”理念。第三,平等。辩论双方在可共享的前提下向中立者说理,包括同等的时间、同样的规则、中立的辩题等,而一套由社会成员共享的规则运行于社会生活中正是法治的题中之义。第四,妥协。辩题的中立性意味着辩论双方的命题是真理与谬误同在,因此辩论队必须承认对立面的正确——哪怕只是有限的正确。对立面的正确迫使辩论队必须做出妥协。己方命题中的谬误在要求辩论队以立论策略和技巧加以弱化之余,还必定意味着承认对方的某些辩驳的成立。这依然是对对立面的妥协。第五,宽容。辩论队对辩论所及的知识只能有限掌握——在学科分化与学术分工的背景下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都难再产生了,在富有时效性的思维对抗中更难免有细节性的失误。辩论赛要求辩论队具备宽容对手在知识上的某种不完备、在语言上的失误等的气质和胸襟。这种对异己的妥协与宽容乃是共和的真精神。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已开始了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这一点又成为市场化进程和法治化进程的支持条件。电视辩论赛的存在及其广受社会关注(它所遭遇的批评不过是它所获得的关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是对当下中国所出现的话语权分散化状态的一种折射。同时,只要它被关注,那么电视辩论赛所承载的共和精神,就会日渐渗透和扩散开来——尽管也注定只能在极有限的程度上。
   说电视辩论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辩论,这至少是因为:在辩论对象(辩题)上不得不考虑其对电视节目的适宜性,也不得不考虑某种政治因素,于是辩论只能就有限的对象而展开;在电视辩论赛中持对立命题的双方并非在为其本真的立场辩护,尽管一支好的辩论队在对论域经过审慎而富有策略的构建后能够在相对的意义上做“真理之辩”;辩论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对其相对正确的命题做有限的证明,论证与辩驳的周详、深入无以实现;它无法剥离游戏的属性,必得分出“胜负”,这又往往使大学在与媒体共同完成电视辩论赛时带上名次的重负。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着,从今天的校园辩论和电视辩论赛,将会生发出真正意义上的、与这个时代的社会转型更为融合的辩论。
   校园辩论和作为其延伸的电视辩论赛,属于人为构建。任何人为构建都难免不足甚至缺陷,这至少是因为人的有限理性。电视辩论赛自然也不能幸免,其缺陷在评委的适宜性、辩题的科学性、规则的完备性、形式的可欣赏性等方面都会或大或小地存在着。在中国的语境中,校园辩论和电视辩论赛既是产生的时日甚短,又不免面对各式窒碍(例如即使在没有媒体介入的校园辩论中,有一些辩题依然会因为“敏感”而不能被辩论),因而就更可能让人心生不满。因此,任何批评和苛责,若是立基于对电视辩论赛的现实语境的思考,则必定是真正有意义的;反之,则不过是徒呈一时之快。当然,对电视辩论赛的多种乃至对立的意见的并存,正是这个转型时代的文化多元的又一表现。而确定无疑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电视辩论赛已不仅仅是一种电视节目,它还应该甚至更应该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折射了面对人类生活的困惑和问题时的某种程度的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的文化现象,一种包含并展示了共和精神的文化现象。如果说,电视辩论赛作为游戏和电视节目,出于有意识的选择,那么或许可以说,它所具有的表征意义和对共和精神的展示,则似乎是不经意的。


以上是李琦老师于2003年国际赛之前说些,后发表于《法学家茶座》第七辑
[/watermark]

发表于 2007-8-9 10: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感谢厦门大学提供资料,祝厦门大学取得好成绩!

欢迎大家到“学术前沿,辩论理论探讨”版讨论。

发表于 2007-8-9 15: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关注……
发表于 2007-8-9 1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好多字呀,看完了但是还是不知道要怎样辩论
发表于 2007-8-10 02: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这文章不是教人怎么辩论的,而是传播一种“看待辩论的态度”。因为你“怎么看待辩论赛”决定了“在辩论赛中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进而才能判断“哪些工作应该去做(因为它有利于让比赛变得更好,更对)”。

这最后一个层次才是“怎么打辩论赛”。

发表于 2007-8-10 08: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辩论赛是宣言书,辩论队是宣传队,辩论是播种机
发表于 2007-8-10 09: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辩论赛是宣言书,辩论队是宣传队,辩论是播种机
是这样嘛可是老爸让我去跟老师学辩论说是因为我太笨了,学辩论会让人变得智慧可以分得清楚什么人说真话,什么人说假话,而且也会因为学辩论要看一些书然后每个知识领域都会有涉足。学久了书看多了就可以把书上教的东西串起来然后一通百通,学习也不会累了。反正我爸是这样说的,老师也是这样教的觉得还蛮对的可是我才刚刚学好像他们说的好处都还没有感受到。
发表于 2007-8-10 1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下面引用由白澜熊2007/08/10 09:58am 发表的内容:
辩论赛是宣言书,辩论队是宣传队,辩论是播种机
是这样嘛可是老爸让我去跟老师学辩论说是因为我太笨了,学辩论会让人变得智慧可以分得清楚什么人说真话,什么人说假话,而且也会因为学辩论要看一些书然后每个知 ...

好可爱的小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1: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下面引用由吴理2007/08/09 10:21am 发表的内容:
感谢厦门大学提供资料,祝厦门大学取得好成绩!
欢迎大家到“学术前沿,辩论理论探讨”版讨论。

呵呵 ~~~~ 我和老大的意思一样 同样祝贺厦门大学取得好的成绩!!

这是前些天晚上在湖北武汉的一家宾馆里面遇见了李琦教授

我感到好惊喜和好意外

竟然在这里遇见了自己崇拜的李琦教授~~~~~(这种好的机会哪能放过呢 赶紧抓住他就辩论方面的知识向李琦教授请教 :em02: )

经过短短的2个小时的谈心  李琦教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指导  也使我对辩论赛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晚上真是受益匪浅 让我终身难忘

对了 老大 李琦教授还提到你了的 关心的问你毕业没 现在在哪里工作 ~~~~~~ :em1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1: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李琦教练]转型中国•电视辩论•共和精神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7/08/10 02:02am 发表的内容:
这文章不是教人怎么辩论的,而是传播一种“看待辩论的态度”。因为你“怎么看待辩论赛”决定了“在辩论赛中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进而才能判断“哪些工作应该去做(因为它有利于让比赛变得更好 ...


李琦教授当时把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发到我的邮箱里面委托我发到华语辩论网上面让所有爱好辩论和想了解辩论的人去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寓意  理解李琦教授的良苦用心~~~~

就像岚星说的一样 :

这文章不是教人怎么辩论的,而是传播一种“看待辩论的态度”。因为你“怎么看待辩论赛”决定了“在辩论赛中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进而才能判断“哪些工作应该去做(因为它有利于让比赛变得更好 ...


希望所有爱好辩论的人可以认真的读李琦教授的这篇文章  从中获得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7:11 , Processed in 0.0488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