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mark]前晚一招不慎,辛苦写的长文都被我可爱的电脑弄失,我连哭的心都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阿。重写真是痛苦。原本想把这个帖子发到岚星对决赛评论的帖子中,但没想到越写越长,还是另行发帖吧,呵呵。 因为决赛在晚上播放,所以今年的全辩只看到了决赛一场,前几场比赛只能靠岚星的官样文章和其他网友的精彩评论来了解赛况。因此只能就这场比赛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想,也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了,呵呵。但是由于笔者理解和记忆水平有限,评论难免张冠李戴,挂一漏万,所以不当之处请各位不吝赐教并给与充分谅解。 一、正方到底论没论证“恩”以及本源的问题 就我的感受,正方并没有论证恩,正方实际上在论证中已经把辩题变为“生重于养,还是养重于生”。既然要比较生恩重还是养恩重,那就跟生是不是本源没有任何关系,要提本源,正方就必须论证,生恩是养恩的本源,生恩是本源,养恩是派生,没有生恩就没有养恩。所以双方争论的其实就是一场比赛的前几句话。要论证生恩是养恩的本源,就必须搞清楚,生带来的东西是不是都是好的,是不是都是有恩的。有没有无恩之生,或者说有罪之生?如果有无恩之生,或者说有罪之生,那么这种没有生之恩的生,在下一个养的阶段会不会有养之恩?如果有养之恩,那么正方关于生恩是养恩的本源,没有生恩就没有养恩的立论就不攻自破。那循着这个思路,先看有没有无恩之生,或者有罪之生,比如一个母亲在怀孕后大量吸食毒品或者性滥交,或者吞噬药物,不好好休息和饮食,导致生下来一个有重大生理缺陷的低能儿,或者说像前几天网上报道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患有艾滋病,生下来就受病痛的折磨,还活不了多长时间,这样的生也是有恩之生吗?甚至更为极端的例子我也设想过,人与灵长类动物滥交,生出一个非人非兽的东西,违反伦理,在人世间倍受折磨,这样的生也是有恩之生吗?如果这也是有恩之生,那么价值判断该如何立足呢?其实,生也是各种各样的状态都有,又怎么用一个有恩之生状态就都能概括的了呢?好了,如果这样的不算是有恩之生,那么这样的缺陷人或者违反伦理的东西被含辛茹苦的养大,算不算有养之恩呢?如果算,那么生之恩是不是还是养之恩的本源呢?大千世界,对这些生而无恩的一类人,给养和培养还有没有恩泽和价值呢?其实,生和养都有两种状态,生而有恩,生而无恩,养而有恩,养而无恩。对于养而无恩,正方也是承认的,用他们的话讲就是老贼养小贼,变态狂虐待孩子。但对于生而无恩,因为反方不提出,正方乐得不提。 生而无恩本来不属于本辩题讨论的范围,但遇到本源说和基础论,就会派上用场了。 如果正方一口咬定生就是有恩,在观众的情感上恐难接受,同时作为反方我还会请正方论证一下,如果带来生命就是有恩的话,那么无生是无恩无罪,那么消灭生命肯定是有罪了,那么堕胎是不是违反伦理,甚至违法犯罪。这个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宗教观念和法律观念,看看他们如何说服现场的观众。 说到底,如果生就是恩这一种状态,生就一定带来恩,那么这个辩题才可以变成生重于养还是养重于生。因为那时侯生就是生恩了。但在对此没有论证的情况下,在立论时就把辩题变成生重于养,还是养重于生,实在已经偷换了概念,也就难怪,很多人包括评委指出,双方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论证生和养的关系,而没有论证恩。那么这种论证法当然对正方有利。听完反方的立论,比赛的结局就已经确定了。 二、目的手段论的问题 正方的立论的另一个基石就是目的手段论,生是目的,养是手段。因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所以生比养重要。姑且不谈又用生代替生恩,用养替换养恩的问题。 第一、目的比手段更重要本身是一个判断,或者说这个判断本身也是一道辩题,至今没有被证真或者证伪过。正方用这个有争议的判断来做立论,就需要在随后的辩论中给与证明。可惜我们很遗憾的看到正方在整个的辩论中都没有对这个核心的立论判断给与证明。我惊异的是反方对这个没有证明的判断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回应,更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突破口攻击正方的防线。直到余磊提问的时候才忍不住问到正方,目的和手段是两个范畴领域的问题,你是怎么证明出目的比手段重要的,正方一时语结。 第二、当然作为反方更好的反击不是问对方如何比较目的和手段,因为那等于已经承认了生是目的,养是手段。而是必须!!!从立论上直接反击,请对方说明为什么说生是目的,养是手段?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不比本源论和恩的问题次要,而且直接涉及到反方的价值判断,也是正方能成功把生偷换成生命的概念的关键。我们来看,目的和手段都是相对生命来说的。也就是生和养也都是相对于生命来说的,不能把与养相对应的生的概念理解成生命。因此,生应该是生命的创生、诞生,养是生命的给养和培养。生命的过程其实是由两个过程构成,一个是生命的诞生,一个是生命的培养。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的意义也由生和养共同赋予,缺少两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实现生命的价值,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有养无生和有生无养都没有任何意义。把生说成是目的,养说成是手段,实际上已经偷偷把生换成了生命。因为实际上,生命的价值才是目的,生命的诞生和培养都是生命的手段。通过这样的目的手段说,正方不仅偷换了生的概念,更使得反方在价值判断上无立足之地。反方的气势上又输一局,也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只能苦苦支撑。 三、自由辩论中的问题 自由辩论中正方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狼狗的例子、玉石的例子、根雕的例子等等,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深入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例子全部都是有养无生的情况,也就是说正方论证的全部是生的必要性,而没有论证辩题中的重要性。整个事实判断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比较:没有人的生,我看你如何把狼狗养成人;没有玉的生,我看你如何把石头雕成和氏璧;没有木的生,我看你如何制作根雕等等。用必要性代替重要性的判断,已然犯了错误,并浪费了时间,白费了很多口舌。反方完全可以简短的用必要性来回击正方,并在总结陈词时高屋建瓴的点出对方的论证方式的错误,比如人诞生后,就死翘翘了;玉出现后,却无人懂得雕琢他,只能用来砸核桃等等,这样的生的恩泽又体现在哪里? 既有养恩又有生恩时,到底如何比较重要重要性是大家想听到的,却没听到。在电视机前,我一面奇怪正方怎么会举这样的例子,另一方面更奇怪对于这些问题反方居然没有反应,错失了一次次机会,也被正方的气势一点一点的积攒起来。 四、双方的表现 总体来说,这场决赛的质量相对这几届全辩是质量较低的一场。我相信,尽管我没看到,相对两支队伍的前几场比赛也应是质量比较低的一场,双方对辩题理解和挖掘的不够,都出了很多的漏洞和缺陷。而且由于双方都理解的不够深刻,对于对方的漏洞和缺陷也没有很深的体会,错失了很多精彩的反驳和表现。对待提问嘉宾的提问竟然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束手无策和回避问题。事后看报道,双方只准备了20多个小时,体力精力还处在超负荷状态,也就恍然大悟了。是啊,那就可以理解了,如果准备这么短的时间,还能打出2000年全辩决赛的水平,那不是没天理了吗?呵呵。 从双方的现场表现来看,尽管暨南大学握得了一手好牌,但却没有打好,非常可惜。而电子科技大学在这种立场下,能够冷静作战,精诚团结,获胜诚属不易。但暨南大学也不应该有什么遗憾的,因为说到底,决定胜负的还是双方的实力使然。 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表现在队员的实力比较平均,整支队伍训练有素,配合默契,能始终保持围绕主战场协同作战。这样整个队辩论起来就非常有气势。同时,队员辩论经验也非常丰富,除了三辩在决赛中发挥不太理想外,队员大都能触变不惊。缺点就是他们的立论和霸气。 而暨南大学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二辩陈明。他的实力确实是很强,尤其是局部的反应非常迅速、再反驳能力相当强,这都是一个优秀辩手的突出的潜质,如果能在辩论的风度上和大局观上再下些功夫将非常有前途。暨南大学的缺点就是队伍的实力不太平均,辩论风度欠缺,整体的协同作战意识差。 五、对电子科技大学明年的建议 1、立论的问题必须解决 立论问题是电子科技大学最受网友和对手诟病的地方。屡屡有过分的超乎常人理解的立论和对关键的词语的全新诠释。而且几届队伍都有这个特点,这一点是电子科大必须解决的顽疾。其实大多数比赛根本不必要那么立论和解释就能获胜,而非要那么立论和定义,难免给人胜之不武、辩风逼人之感。除非是遇到01年决赛那种超过三七开的辩题。在狮城,评判和观众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比大陆还要差,如果在大陆的一些定义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到狮城使用,否则到时候一定会遭到马来亚大学连珠炮式的进攻。 2、辩位需要调整 从电子科大的排兵布阵上看,任崇说话的节奏和辩论的风格似乎不太适合充当四辩,至少跟李巍相比,还是李巍更为合适。在2000年全辩的半决赛和决赛中,李巍的陈述都非常感人。在新加坡的赛制和评判风格中,四辩的分数虽然跟其他辩手分数一样,但是在实际的评判中总是占有更大的权重,也总能使比赛的结果发生逆转,如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与对手辩论《庞大的人口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担》,这支亚洲大专辩论会历史上最强的队伍,被评判团惊叹前途无量的队伍,居然在前面阶段与对手辩论的难解难分,不占一点优势,眼看就要爆出最大的冷门。最后就是凭借四辩吕巍一番酣畅淋漓的总结才以3:2险胜对手,进入决赛。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两位女将率领的两支亚洲大专辩论会历史上风格差异最大的队伍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仍然在前面上演了一场以快对慢的势均力敌的攻守大战,最终台湾大学还是凭借四辩王菲菲的一番被许廷芳赞赏为“连对手也听得心服口服”的总结陈词,以几分的微弱优势战胜南京大学,获得冠军。01年武大前面表现的那么精彩,却仍然成为了这种近因效应的牺牲者。因此,在狮城,拥有了一个好的四辩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用这种赛制来衡量,电子科大最弱的一环似乎不是三辩,也不是一辩,却是四辩。对此,电子科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在逻辑的训练上和语言的生动性上还要下一些功夫 自从马来亚大学取代了台湾大学的位置与大陆高校争锋后,辩论的逻辑性越来越被重视,大陆相当多重准备轻应变,重美感轻论理的队伍都遇到了相当的挑战,并付出了失败的代价。马来亚大学的逻辑能力只比这次全辩的队伍强,而不比之弱,到时候,不论是二敏组合(mm组和,呵呵)还是一敏独秀都会对电子科大的逻辑能力造成相当大的威胁。任何逻辑上过分和漏洞的地方都可能遭到类似00年全辩决赛被武汉大学的猛烈攻击。这是这支队伍最大的弱点也需要花最大气力解决的问题,这是取胜的钥匙。 另外一个需要提高的就是语言的生动性。要想成为复旦大学、西安交大、武汉大学这些被大众喜欢的队伍,最主要的不是逻辑能力,而是语言的生动性和思想性。从现在的表现看,电子科大语言的生动性,距离这些顶尖的对伍,距离复旦的季翔、严嘉;距离交大的谭崎、郭宇宽、路一鸣;尤其是武大的余磊和袁丁,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既表现在散打时知识结构的缺陷,也表现在语话素材的单调,还表现在思想性上的不够,没有电闪石刻的那一瞬。电子科大这几届的队伍,只有顾凌云那支队伍的语言生动性上非常突出。这是一支队伍人气旺的关键。 最后,希望电子科大明年不仅能把四年前就应属于我们的遗失在狮城的东西取回来,而且还要奉献上精彩绝伦的比赛。不仅为自己的学校,更为这些被你们淘汰的好的队伍和优秀的辩才。到那时,我们一定会举酒相庆———不忍入眠!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