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背后的惋惜…… ——电子科大vs厦大(人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 看网上的报道,很多人都称赞这场比赛是本届全辩最为精彩的对局。全场看下来的确有这种
感觉——单是超过前面任何一场比赛的掌声次数就可以想像现场的精彩了。但也正是这种精 彩引发了这场比赛的第一个惋惜——比赛被大量剪辑,大赛最精彩的一场自由辩被剪掉的部 分却偏偏是最长的——达到了2分12秒。而且和网上的报道相比,大家称道的王一鸣把比赛 多次拉回本方立论的场景在比赛中根本看不出来,而录像中看来反方主线一直不能有效展开 很可能就这种剪辑带来的一个后果。 一、破题立论
这个辩题在“辩论史料”上最早见之于97年的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当时北航和华东
师大在半决赛中就“人是大自然的保护者还是破坏者”上演了一出经典之战。那场比赛也把 这个问题讨论到了一个比较深的层次,今天这场比赛双方也都清楚对手不是泛泛之辈,可想 而知肯定都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入。果然双方立论一出就都让人眼前一亮。 正方立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点“人类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和第三
点“破坏是少数非理性行为、人正在不断约束”都是常规的立论。但第二个层面“人类是自 然的一部分”则是一路奇兵。尽管立论中点出这一层面后跟上的那句“保护人类是保护大自 然的一个重要部分”让人听了很是不爽——以为正方又要玩文字游戏了,但后面的陈述其实 才真正表达了正方这一层面的含义:作为自然高级形式的人类有义务去调整自然界自然发展 中固有的不和谐。细细咀嚼这句话能够发现,正方在这里跳出了以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一 个悖论:为什么同样是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比如毁坏草原,如果是兔子干的那就是自然 发展,而人干的就成了破坏自然。如果把兔子及其他生物也都当成破坏者,那“自然”实际 上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除非承认“大自然会破坏自身”。兔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实际 上也是,大自然发展会有破坏自身的情况,而人却会调整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正方通过否 认传统思维中“自然自己的发展一定是好的”,把问题深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这样一来 就对以前立论中反方的一个强点——人为生存和发展而无奈地破坏自然——建立了强力的防 线。如果反方从这里进攻,正方可以先用兔子为什么不叫破坏、自然发展会不会破坏自身设 防,甚至进而转向“兔子吃了草却不会种草,人虽然砍了树却还知道要种树。可见真正保护 自然的是人类”。当然,正方这个立论也有一个缺陷——只是论证了“人可以成为、有可能 成为保护者”,而没有证明“的的确确就是保护者”。从后面的比赛看,正方在这里是用 “主流”和“本质”论证的——前者谈量,但实际上只是利用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破坏的心理 把破坏归于少数人,这里是论证的断环,只能算是观点而不能算论证;在后一点,正方是以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二者利益是统一的”来加以固定,但这里面临的质疑就是“这种统 一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难道不会发生冲突吗?”事实上从后面无论是反方在反驳对抗中提 出的“人的自利性”还是自由辩中提出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定始终协调”都是冲着 这里来的。 正方立论已经让人点头了,而反方立论更是让人称绝。他们首先以“有限理性和利益难以协
调→能力不足以保护自然”承接。其实单单是这个承接已经显示出了反方对本方立场的思考 超过了以往——以往的分析只是从有限理性出发,得出人难以确定自己的行为后果,常常于 无意间对自然造成巨大破坏。而本场反方在后面加入了“利益难以协调”。虽然一辩陈词没 有深入说明,但最后的总结陈词中反方那句“即使知道了怎么发展才能不破坏自然,人与人 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难以协调也使这种发展方式难以付诸实施”则是把这里反方的 前后两层防线展示得非常明白了。但这还远远不是反方创造性立论的结束——最多只能算开 胃汤。反方的核心立论是基于法学思想的“第三只眼”:要判断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当 事人”的“人”与“自然”都没有资格去给出结论——如同辩论双方都没有权利对比赛定 论,而只能由第三方(观众和作为观众代表的评委)评判。但这“第三只眼”却无法找到, 因此人类在没有第三只眼审判、没有第三只眼监督的情况下,应该让自己保持更谦卑的心 态——承认自己不是保护者。否则把自己当成保护者,就会主动干预,使自然不能自在。这 种思路的提出可以说为本辩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使得反方的创新远远超过正方,所 以正方的立论反方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而反方的立论正方差不多一点也没猜到。 深入分析反方立论可以发现,他们之所以认为在没有“第三只眼”的情况下人更应该认为
“自己不是保护者”,其基础假设是“让自然自在才是更好的”。而正方的立论,尤其是创 新层面,根本上就是在否认“让自然自在是更好的”。不清楚双方在此做了怎样的准备—— 双方陈词时都能感觉到他们在这里是有所准备的。不过可惜的是比赛没有打到这一层——至 少播出的部分是这样。至于为什么会没有打到,后面再行分析。 二、对抗反驳
反方的攻击先从协调难、有限理性和人的自利性三点攻击。从反方的立论看,前两点实际上
是递进关系——即使理性认识到了,也难以协调。而“自利性”是“难以协调”的原因。所 以如果把前两点的顺序对调,并展示出这三点彼此的关联,不让人觉得只是三个并列的问 题,可能效果会更好些。三点中除第二点外,另两点都是创新。其中第三点——当人类自身 利益与自然利益发生冲突时,人倾向于保护自身利益而损害自然的利益——实际上是对“无 奈的破坏”这一战场的更高抽象。正方对这个问题应该没有在抽象层次进行准备,所以李巍 把问题引向了“人类的自利性就是可持续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把对方所说的“自利性”理 解成了“个人非理性和私欲”,在此基础上自然也就可以不承认“人类的理性”具有局限, 不能限制“个人非理性和私欲”了。对于“协调”问题,正方并未回答,而是在最后把反方 的“第三只眼”引到了“要把人和自然划清界限”上。虽然很好地说明了本方观点,但作为 再反驳来说,正方整个这一轮的防守应该说都有回避问题的感觉了。 正方的攻击首先承接了反方的“能力不足”,以医生为例说明即使无力回天,只要表现出了
保护行为就是保护者。主力攻击问题是一正一反:正向攻击为“少数人的破坏不代表人类的 本质”;反向攻击为“如果人类主流行为是破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保护行为和协议”。 反方对医生的反驳是“要有基本的能力才能有资格”。这个说法略显弱了一点——如果能用 有限理性和协调难重申“为什么没有能力”可能效果更好。接下来对正方“少数人在破坏” 的反驳是很出彩的——一方面指出自己没有这样论证,另一方面指出对方没有论证“多数人 在保护”。虽然正方也曾用“人类的本质”对这一反驳打过预防针,但其逻辑“人源于自然 而成于自然,故其本质为保护(人类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恐怕很难为人理解。 特别是“顺应规律”是个自在的过程,而“保护”是主动性的行为,用顺应规律来推导出人 的本质为保护本身似乎就有些问题。由于在对“少数人破坏”这个问题的反驳中已经带过了 正方同一问题的反向攻击,所以后面反方拉回了底线——当事人不能自证,所以缺少第三只 眼的公断时,只能看哪种心态更好。 从这个环节看,正方由于料敌失当,攻击多成无的放矢,防守也显得卡位不及。而反方攻守
有度,沉稳从容,正方前几场一直压倒对手的气势在他们身上也如同铁砂掌打上了棉花堆。 比赛似乎开始向反方倾斜了。 三、自由辩
但凡有些辩论赛经验的人都知道,比赛前要精心设计论证结构——底线。然而仅仅准备、设
计一个严整的立论是不够的。一个严整的立论拿到场上去用,就如同一支军队在战场上向着 预定的目标进发,是不可能不受到对方干扰的——更何况,这支军队本身就同时肩负着“不 让对方军队轻易到达目的地”的任务。考虑如何在与对手——实际上是假想的对手立论—— 互动的情况下有效地让自己走向目标,同时阻碍对手立论的展开,这在战术上是“控球”, 在战略上就是对“战场”的设计了。平常说的“这个立论比较高”并不是说这个立论在价值 层面、哲学层面有多么高深——当然,对问题的理解认识上肯定是更深的,而是这个立论可 以在更高的层次上,通过对问题更深入的认识消解对方的攻击、阻挡对手的去路。如果立论 出奇兵却不能有效设计战场,那么结果很可能也只是奇兵成为“废兵”。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反方实际上是两套立论。“有限理性”和“协调难”都是顺着传统套路
来的,和正方立论形成正面相对。即使没有“第三只眼”的立论支撑,如果反方在这里证明 “人类并没有能力去保护自然”,那么就可以证明本方观点——更进一步的是以大量破坏型 事例指证人有破坏性,从而进一步得到“破坏者”这一更严格的结论。单独看“第三只眼” 也基本是这样——即使人完全有能力保护,身为当事一方也不能自行评断。但之所以说“基 本”,是因为从“不能自评”到“认为自己不是保护者更有利”这个过渡也有待论证——而 论证的核心“让自然自在才是更好的”在理论和逻辑层面很可能必须依靠“有限理性”和 “协调难”。这样一来,两个立论就如同盘踞在两座相邻大山上的军团,第一集团军如果冲 出,则可以汇入第二集团军;反之,从第二集团军的推进路线,也可以与第一集团军会师。 再结合正方立论就可以看出,他们的重兵布防是在“保护意愿”和“保护行为”方面,与反 方第一集团军形成正面对峙。再考察反方两大军团彼此呼应的路线就会发现,正方的重兵正 是处在第一集团军向第二集团军靠拢或向目的地挺进的必经关隘上。 如果这样一张军事地图摆在面前,任何一个将军都可以想到如何用兵了——催动第二集团军
从对手背后切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这个战场上先取得足够的战利品;混战之后,双 方战场将转到一片平原,在这里令第一集团军切入,行以逸待劳之计,正面迎战从“当事人 是否有资格对自己评判”的战场上受伤而来的对手。只要在这里不被对方反吃,即使只是打 成均势也已经是大胜而归了。对应到辩论上,就是反方以“当事人能不能对自己做定性评 判”入手,从主体资格上否定正方有资格把人定为“保护者”;在这里捞足油水再随正方转 到“是不是让自然自在才是更好的”。而守隘之军只有在对整个局势有非常清晰地把握下才 能做出正确选择——退出关隘,不与对手交锋,听凭两大集团军汇合,而自己主动转入平原 地带——这样对方的第二集团军将成为废兵,有力使不上。也就是直接承认“我们也同意应 该辩论的是人带着哪种心态更合适”,然后以“自然自身发展存在不和谐(甚至是危及人 类——所谓自然平衡是允许任何一种物种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自然淘汰的,但人类显然不能 允许自己被淘汰)”为桥转向“人有义务主动保护自然”,以“有为”对“无为”——实际
上,正方这样做是兜了个圈子又回到原地,但这一绕一转就把反方的整个第二集团军变成了 废牌。 但个人感觉——如果让成电的朋友觉得我趴门缝看人了,那敬请恕罪——如果反方按这一路
线调度,则作为正方的电子科大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不损一兵一卒地转战平原。因为直观上 看,一旦承认“当事人没有资格下论断”,则正方一切论证都将是无本之木,只能跟到对方 战场上去讨论“这个辩题是讨论人应该保持什么心态”(这里反方切忌直接转到“不要把自 己当成保护者”——这个应该是在激战后的结果,转得太快就捞不到油水了),而放弃自己 的准备到对方划定的战场去做战会令每个辩手本能的排斥。特别是像今年的电子科大这样气 势逼人、准备充足,惯以强势争天下的队伍,差不多本能地就会去否定对手的每个分论点, 更不要说是这样一个大型集团军了。而以正方的知识结构去和反方两位法学院辩手、一位法 学教授对抗一个法学基础问题,那恐怕是决计讨不了好的。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反方大约是没有对战场做分析和设计,他们选择了以第一集团军切入战
场。兵法云“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孙子兵法•地形篇》)正方已经在关隘布下重兵,反方从这里切入正是违反了“盈而勿 从”。如果不能突出重围,那第二集团军几乎无法与之形成协同作战——而事实上如果反方 成功突围,那就等于已经赢得了比赛,第二集团军是否下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整个自由 辩在播出的近6分钟时间里一次也没有在第二集团军战区内形成对抗,而从关隘转向第二集 团军的方法只能是“所以对方谈有保护,我们也说有破坏,不能用这个逻辑来论证,要 看……”——实际上这就是在播出的部分中,王一鸣唯一一次将战局扯向第二集团军驻地的 举动。而李巍的回答“看本质就可以用”实际上对这个连接又形成阻碍——即使没有这个阻 碍,“这个逻辑不能用”也已经与反方在这个层面上的行动产生直观上的不谐调了。 实战中双方第一个战场是“意愿与能力”。正方强调利益的一致,反方强调理性的不足,几
轮对战平分秋色。随后的“兔子问题”把战局引到了“犯错误”这一战场上。正方强调“知 过能改+大量保护行为”,反方强调“不断犯错+大量破坏行为”。这里又是打了个平手。正 方再以“看问题要看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保护者”把问题深入到“本质”层,反方以“如果 一直犯错误就不能说本质是保护者”相抗。在这里的过渡中李巍指称对方说“人没有能力所 以不要保护自然”,这个实在有些过分了——再怎么剪辑估计反方也不会说出这句话的—— 这一错误的结果是被王一鸣打了一巴掌。不过王一鸣后面的表达失误——把“物种(自然灭 绝)也需要保护吗”说成“也叫保护吗”,这不但容易引起人的误解——估计李巍的反驳就 是基于这种误解的,否则这里暴露的其实是反方“让自然自在”的根基,而正方的“自然自 在下的发展存在不和谐,人的调节使之和谐”正好可以切入对抗。比赛收官阶段,王一鸣借 对方“为了保护自然牺牲了很多利益”与“人的利益与自然利益统一,所以保护人的利益就 是保护自然的利益”反追“牺牲了人的利益是不是牺牲了自然的利益”显示了他清晰的逻辑 和快速的反应。 自由辩删了2分12秒。很多战局变化已经看不清了。只能猜测着说,双方都没有一个明显的
战场行进计划,基本上都是抓点抢攻抢反,虽然显出了八位辩手快速的反应,但立论的深 度、创新的思考、战略层面的清晰思路在自由辩里都已经得不到体现了。 四、总结陈词
余磊的问题顺应了正方“人是自然一部分”的思路,而蒋昌建——一直以为是“健”,今天
才看清楚,羞赧ing……——的问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理性有限得不出构成破坏 的结论。其实如果把两位嘉宾的问题连起来,那自然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如果自然不会自 己破坏自己,那么不管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破坏自然——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行为的 一部分”。如果这是正方的论证逻辑,那恐怕这里面也大有问题。所以王一鸣顺着问题引到 了“不知道,知道了也难以去做”上面,然后回到“第三只眼”的立论。在总结对方后,反 方再次引到“心态”上,以“只有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保护者,才能更谦卑的面对自然,才能 更好地遏制自己欲望的膨胀,才能更少地去干预自然,更好地保护自然”收尾。整个结辩带 有明显的黄执中“柔性辩论”的风格。 蒋昌建对正方的问题指向了正方立论只论证了可能性,而没有论证直言判断;余磊则以“无
意的破坏”设问。而正方的结辩一如既往是那样风风火火的形式,再一次让我记不全他说了 些什么……(好在有录像 =p )。承接嘉宾从理性角度的提问,正方提出“要按自己认为 正确的路走下去”,这和正方“主动干预,施加保护”的内核是一致的。不过这里的言下之 意如果说出来就有些让人难受了——按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走下去,即使最后撞了南墙,我也 伤了墙也倒了,但我还是保护者……余磊的问题其实从前面就可以看出正方会怎么回答了— —主流+本质。后面的总结如果细细听来就会发现漏洞百出:第一点说对方指出理性的不足 是展示了无限理性;第二点说不同意“干预就不是保护”的观点,但为什么不同意却没有看 到——不知道是不是剪了;第三点用战士反驳“能力不足以当保护者”,这里应该是因为反 方没有把“能力不足以当保护”和“经常破坏”放到一个系统里。第四点说对方反对把人类 和自然看成整体,但王一鸣刚刚才指出他们不反对,但要注意这并不代表二者始终一致。最 后的总结正方回到了“主流趋势”上,以人类大量的保护行为收拢,最后以要保护自然结 尾。这个结尾就如同点评老师所言,其实已经与辩题无关了。 五、随想
今天的比赛的确称得上是本届全辩最精彩的赛事。双方都展示了快速机智的反应和对问题的
深入思考。正方的凌厉攻击和反方的沉着防守、正方的接手抢攻和反方的一针见血都体现出 了优秀辩论队的风采。而王一鸣也以他清晰的逻辑思维、娴熟的语言表达和儒雅自然的风度 赢得了本场最佳辩手。 就比赛来说,最大的惋惜莫过于反方战场设计的失误使比赛没有能进到更深入的层次,带给
观众更深入的思考。而央视保留了大段点评——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嘉宾对这个问题自己的看 法和阐释——以及抽签的过程,却大幅压缩比赛实况也体现出了大专辩论赛目前的尴尬—— 从游戏性上说,宁可让大家看抽签的过程,因为游戏的形式已经超过了它的内容;从内容上 说,与其让观众听辩手说话还不如听嘉宾阐述…… 如果辩手不能改变这一切,不能让观众觉得“管你抽不抽签,我只关心你们辩出了什么”,
不能让观众觉得“点评说的那些还不如辩手说得深入、说得清楚、说得精彩”,那以后的辩 论赛不要说能不能还在“非黄金时间”播出,就连能不能继续在央视播出恐怕都很成问题 了。 如果是这样,那恐怕才是辩论赛最大的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