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吴理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6 11: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辩论队相对于其他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撇开所有功利因素,我可以找出有几条
1.极少数能够给予学生话语权去表达自己思想的活动
 (朗诵演讲在中国大陆往往沦落为矫情或者歌功颂德,电台或者当主持人并不强调个人的思想内涵,文学社和刊物最有竞争力,但缺少互动)
2.释放平时的阅读和思考中积蓄的能量,同时消除一个人思考带来的孤独感
3.志趣相投的同辈群体,就如宽哥所说的“给我温暖,一起撕咬的狼群”
4.比赛压力带来的学习动力和思考的快乐,以及个人素质突飞猛进的发展
……

但是削弱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辩论通论》中所说的“辩手的诅咒”……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celluloid说得非常好!不过功利性的界定很难清楚。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往往是“功利性因素”,就是因为我们不便直言、不敢轻谈,导致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非功利因素的好处也不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削弱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辩论通论》中所说的“辩手的诅咒”……

具体解释一下?

发表于 2004-11-26 15: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最近比较忙,难得有时间上来,却又常常碰到说无法访问。郁闷……
(这里建议吴理实在不行就换个空间,现在网上100M一年只要100元)。


回到正题吧。

我觉得讨论这个话题先要讲清楚讨论的层次范围。吴理的文章里对这一点讲得还不够明确。个人

认为用核心能力只适合讨论“辩论赛如何发展”,最多到一支长期稳定和传承着的“辩论队”。

决不适合分析一场或一届辩论赛的胜负情况。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核心能力理论作为战略理论的组成部分,它继承了战略理论的基本假设:

“远期(或长期)均衡视角”。所以就企业管理来说,它只适合解释企业定位、长期发展等方面

,而如果用来解释具体一次投标中Dell何以能胜HP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也许事前的预测

和事后的回顾的确可以得到证实,但从方法论上讲这个论证是错误的。其实这一点核心能力理论

的提出者哈默尔等人也说得很清楚:核心能力理论适用的是长期战略问题。具体到一场、一届比

赛的胜负,可能更适合用营销管理而非战略管理(哪怕是营销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所以如果

对比一下营销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就会发现,营销讲的是“比较优势”而战略讲的是“核心能

力”。

核心能力理论和其他战略管理理论一样,最终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出于让组织长期

健康发展的目的)资源应该投向这里而不是那里。”因此做为辩论赛,它可以思考如何从学校、

辩手、老师等等“供应商”那里争取资源,如何让资源流向自己而不是如足球赛、晚会、讲座等

等“竞争者”那里。实际上这就是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也就是《辩论通论》第二章第一节

的内容。

吴理这篇文章一个很有价值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辩论队的核心能力”。考虑一支长期传承的

辩论队,往往会有其风格——用管理学的话应该叫“组织的缄默知识”。浙大最有传承的两支强

队就是如此,虽然风格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相反),但各自都擅长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发挥得很

好,所以才有了各自的辉煌。

不过对于“趋势把握”这个点上,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概念上说很对,但具体“所指”有些不当。
说概念上很正确,是指辩论赛发展的大趋势是必须重点把握的。但这个大趋势仅仅是“说理说得

更透彻、更深入、更通俗易懂、更赏心悦目……”而不是具体的“儒辩”、“雄辩”等风格。这

就好比宝马的“驾驶的乐趣”、沃尔沃的“安全”、法拉利的“尊贵奢华”等等只能算是各自不

同的定位,而并不是对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

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可以想像它必须是在竞争之间才有意义。不合适抽象地去谈。而在竞争中间正如吴理所言,功利因素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至于celluloid所说“削弱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辩论通论》中所说的“辩手的诅咒”……”,我的理解是这样:建立和维持一种核心能力都是需要成本的,当这种成本大到组织难以承受的时候,或者当成本收益比看来不合算的时候,核心能力就会被削弱了。

发表于 2004-11-26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手边查不到原书啊
只好回忆一下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前面执剑天使已经讲了一些了,很有同感)

辩手诅咒:
1.消耗精力过多,功利上又未必有回报
2.影响学业,甚至直接耽误前程
3.把辩论中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带入日常生活,被其他人排斥,或者视为怪物,影响人际交往,或者找不到男/女朋友(我身边的辩手基本都是在圈内找bf或gf)

所以辩手在辩论外经常被这种二律悖反折磨:

1.时间、精力、感情投入多但是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2.能力强素质高,但是学业前途却比不上其他人
3.富有才情,但是却得不到欣赏和爱慕,不得不忍受孤独

这些都是削弱了辩论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因此也导致了许多辩手离开辩论队,但是还有一批会留下来,比如我们,但是,辩手的诅咒最可怕的是在这里:

赢不了比赛,得不到回报——>更多地投入时间精力玩辩论
得不到圈外人的认同和欣赏——>更加依恋辩论圈
在圈外找不到男/女朋友——>更加努力地在圈内表现,更积极参加所有与辩论有关的活动(寒~~~)

所以这些会直接导致红舞鞋效应,从而使辩手“走火入魔”,学业和前途大大被耽误

“传说中有这样一双红舞鞋,一旦你穿上它,就情不自禁地跳起这世界上最美的舞步,停不下来,直到你精疲力竭地倒下。”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1: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谢谢讨论,今天时间紧先简单回复一下。

1、服务器升级正在准备之中。

2、讨论的层次范围问题,你认为用核心能力只适合讨论“辩论赛如何发展”,最多到一支长期稳定和传承着的“辩论队”。

我不全赞同你的观点,我赞同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更应该考虑长期问题的,这没有错。文章中我对于队伍的分析也是基于长期的,至于举的例子说明也没有很好说清楚是因为各队建立的时间不长,且我掌握信息量有限,再或者真的还没形成和自己分析能力不够。

然而我也认为辩论赛可以有核心竞争力,辩论队可以有核心竞争力,甚至一个辩论成员(包括教练领队)也可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我看来时间长期还是短期有其相对性,而且我们讨论的目的也是希望队伍、队员长远考虑持续发展的。就像传统型企业和新兴的网络公司不能同日而语。而且我们也提倡行业要有战略,企业要有战略,我们可能开始战略做的不好,但是尝试着做朝那个方向努力是不错的。(欢迎探讨)


3、不过对于“趋势把握”这个点上,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概念上说很对,但具体“所指”有些不当。说概念上很正确,是指辩论赛发展的大趋势是必须重点把握的。但这个大趋势仅仅是“说理说得更透彻、更深入、更通俗易懂、更赏心悦目……”而不是具体的“儒辩”、“雄辩”等风格。

1)你可能有些误解:我是拿辩风这一项趋势的变化举例子,决不是说辩论发展趋势就是辩风的变化。

2)你我达成共识的“辩论赛”是求是明理最佳模式,辩论赛比的“应该”就是“看谁说理说得更透彻、更深入、更通俗易懂、更赏心悦目……”。
a)请注意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说“应该就是”,那么现实可能不是;
b)我们怎样评价到底哪个做的更好?怎样做才能到让评委认为是说理说得更透彻、更深入、更通俗易懂、更赏心悦目?那么就需要对趋势把握,这个趋势不是简单的说成:大趋势仅仅是“说理说得更透彻、更深入、更通俗易懂、更赏心悦目……”,应该有几个具体的项目,所以我提到了辩风(能被大家认同的)、赛制、评判标准、评委偏好等等。如果我们只是把“大趋势”放在这里,恐怕很难理解和实行。


TO celluloid:

这个就是辩手投入产出问题,辩论队退出机制问题,辩论队运作流程问题。

队员解决的好就是个人的相对竞争优势;辩论队解决的好就是队伍的相对竞争优势。

先说到这里吧,明天晚上详谈。

发表于 2004-11-29 2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我不是学管理的,不敢随便谈什么“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我只是觉得,可能真正能锻炼出一支好队伍的因素是“时间”。

回忆起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队伍或者是辩手,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反观这几年的辩论界,新人固然辈出,不过总是感觉欠缺的东西还很多。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虽然很早就接触辩论,但是感觉真正能够总结、归纳、梳理自己的辩论理念还是要到很后来的时候。

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本科一、二年级的辩手,虽然辩起来还看着不错,可是,他/她还不懂辩论。

 楼主| 发表于 2004-11-30 14: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说得不错,锻炼出一支好队伍需要“时间”。

TCL移动通信提出的:用速度冲击规模。速度快到可以算作竞争力,单纯说看时间的话反而是不利因素。如果有队伍能在短时间有大的提高(我用两年,你要用三年)那说明他有相对竞争优势。

我们现在大多是过来人看新人,总是不太对付:)

其实新人有新人的优势,时代发展审美和评判标准都在变化,我们不应该用老标准要求新人,这特别是有话语权的人应该注意的。

陈潇的一篇“让辩手说自己的话”,我觉得是对老人们的一个挑战,如果我们没有跟上或包容新事物的心态,所作所为不能与时俱进的话,被新人叫做说教的老古董也是受得的:)(当然他没有叫)

作为年轻人也应该能够听进去老人们的一些经验教诲,少走些弯路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希望新人、老人沟通时相互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发表于 2004-12-17 09: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比较同意以上说法!
发表于 2004-12-17 1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一个门外汉的一点浅见:
不管是辩论还是管理学,都只算个门外汉,不过刚看完这篇稿子,有点感触,随便说两句。

关于辩论的核心竞争力:
同意辩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比较优势的有机组合,不过这种组合能不能传承?
辩论和企业发展还不一样,一个企业内组织机构的更新换代,比一支辩论队的更新换代花的时间要长,(而且在这段时间中,辩手还不可能把辩论当工作一样天天接触)。一个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对下一代诠释。而辩论队呢,首先,新旧队员在一样接触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时间不会太长(至少远远比不上企业),对于前辈留下来的东西,要真正的理解(尤其在许多细节上)我认为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别人。

关于辩论队的建设(辩手的选、用、育、留):
如前,辩论现在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项产业,校方对于辩论赛,也不过是把他放在一个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地位上。
辩论队能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与企业能不能吸引人才一样,就是看能够不能够满足优秀人才的需求(工资待遇、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等等)。
很难说参加辩论赛能获得什么很实际的利,更多的人只是因为对辩论的一种热情,又或者像dean把辩论当作一种游戏,I love this game.仅此而已。

关于“辩手的诅咒”:
前2条我认为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个人参加辩论,是因为在生活中很的时候,我们想得很多,说的时候有所保留,至于写出来,也许保留更多(包括现在)。辩论赛给了这样一个空间,何乐不为?我始终觉得,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去表达你自己,辩论,也许能让我们学得更快。
至于第3条的辩论思维带如日常生活,我想这是社会角色处理不当的问题,每个人在社会有那么多的角色,不能在每个角色都用同样的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象我从南方来北方上大学,在校园不管见了谁,包括老乡,第一反应肯定是说普通话,不过回了家,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说的。

关于我们这些后辈:
SIGR说的很对,即便我们场上表现看来还不错,但实际上我们仍处于不懂辩论的阶段。不过我认为所谓懂辩论,也不过是在一个阶梯上站得更接近最高点,前辈们总不能因为自己已经站得高就否定我们走上阶梯的行动吧,况且,没有尝试,又怎么去更“懂”。我想更确切的是,我们这些后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看自己在场上被人认可的表现吧。

发表于 2005-1-13 16: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主要是要选好苗子,再就在队中培养一种气氛,其实说到大学里的辩论赛,主要还是看基本功,至于校队的管理,楼主的理论也许是有力量的。
如果能够做到基本功扎实,再者就是要有辩论的信念,我相信辩论就会“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22: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谢谢四绝秀才、宁静致远等网友的积极讨论:)

大家说得都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13:49 , Processed in 0.0544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