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忙,难得有时间上来,却又常常碰到说无法访问。郁闷…… (这里建议吴理实在不行就换个空间,现在网上100M一年只要100元)。 回到正题吧。
我觉得讨论这个话题先要讲清楚讨论的层次范围。吴理的文章里对这一点讲得还不够明确。个人 认为用核心能力只适合讨论“辩论赛如何发展”,最多到一支长期稳定和传承着的“辩论队”。 决不适合分析一场或一届辩论赛的胜负情况。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核心能力理论作为战略理论的组成部分,它继承了战略理论的基本假设: “远期(或长期)均衡视角”。所以就企业管理来说,它只适合解释企业定位、长期发展等方面 ,而如果用来解释具体一次投标中Dell何以能胜HP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也许事前的预测 和事后的回顾的确可以得到证实,但从方法论上讲这个论证是错误的。其实这一点核心能力理论 的提出者哈默尔等人也说得很清楚:核心能力理论适用的是长期战略问题。具体到一场、一届比 赛的胜负,可能更适合用营销管理而非战略管理(哪怕是营销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所以如果 对比一下营销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就会发现,营销讲的是“比较优势”而战略讲的是“核心能 力”。 核心能力理论和其他战略管理理论一样,最终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出于让组织长期 健康发展的目的)资源应该投向这里而不是那里。”因此做为辩论赛,它可以思考如何从学校、 辩手、老师等等“供应商”那里争取资源,如何让资源流向自己而不是如足球赛、晚会、讲座等 等“竞争者”那里。实际上这就是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也就是《辩论通论》第二章第一节 的内容。 吴理这篇文章一个很有价值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辩论队的核心能力”。考虑一支长期传承的 辩论队,往往会有其风格——用管理学的话应该叫“组织的缄默知识”。浙大最有传承的两支强 队就是如此,虽然风格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相反),但各自都擅长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发挥得很 好,所以才有了各自的辉煌。 不过对于“趋势把握”这个点上,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概念上说很对,但具体“所指”有些不当。 说概念上很正确,是指辩论赛发展的大趋势是必须重点把握的。但这个大趋势仅仅是“说理说得 更透彻、更深入、更通俗易懂、更赏心悦目……”而不是具体的“儒辩”、“雄辩”等风格。这 就好比宝马的“驾驶的乐趣”、沃尔沃的“安全”、法拉利的“尊贵奢华”等等只能算是各自不 同的定位,而并不是对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 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可以想像它必须是在竞争之间才有意义。不合适抽象地去谈。而在竞争中间正如吴理所言,功利因素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至于celluloid所说“削弱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辩论通论》中所说的“辩手的诅咒”……”,我的理解是这样:建立和维持一种核心能力都是需要成本的,当这种成本大到组织难以承受的时候,或者当成本收益比看来不合算的时候,核心能力就会被削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