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7|回复: 2

想说“不影响”真不是很容易的事……——外交学院VS厦门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4 20: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说“不影响”真不是很容易的事……

——外交学院vs厦门大学(代沟不影响还是不利于子女教育)


这个辩题在赛前就被认为是本次大赛最让人郁闷的辩题之一。首先是这个辩题与现实中大家

关心的问题相偏离。代沟问题这么多年一直为人所关心,可是至少以我个人得到的信息看,

似乎大家关心的是“怎么样去消除代沟”,没什么人去说“代沟对子女教育有没有(消极)

影响”的。大家关心的是how to do,辩题却出了个yes or no。这种错位带来的第二个让人

郁闷之处是正方找不到什么支撑者的声音——正方一辩陈词开篇那段话正反映了这个现实。

如果从辩论赛的意义上看,双方代表的本应该是社会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那么正

方代表的是哪些人呢?第三个“郁闷点”是“不影响”。汉语的模糊性和比赛的求胜心在没

有外界约束下共同造成了文字游戏大行其道。从意义上看,正方实际要讨论的是“并非不利

于”或者“没有消极影响”。但“不影响”在字面意义上就变成了“既没有消极影响也没有

积极影响”。如此遣词,在外部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势必为比赛走向文字游戏埋下伏

笔。


一、破题立论


双方一开始的猜测对方立论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风度,基本上都是站在中立的角度判断对方可

能的立论点。尤其是最后结束时都礼貌地提出希望对方能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新的

东西。这样的表现感觉才是优秀辩论队应有的风度。


正方的立论是典型的主辅双线结构。主线强调有了代沟才有了教育的需要,子女带来的新观

点新理念将在和父母的成熟观点与理念的良好融合中完成子女教育。辅线强调代沟是客观现

象,关键是我们用何种方法处理代沟,如果用错了方法就会激化矛盾。这一立论中的辅线是

非常容易想到的,而主线表达则有些不清晰——似乎一是说了代沟是需要子女教育的基础

(言下之意是“基础怎么可能反而带来不利”),二就是说子女教育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合

适了(这实际上是辅线的内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正方立论实际上只有“基础不会带来

不利”作为直接论证,其他全是防守。


反方已经猜到了正方会用“正确方法”,所以从这里承接。整个反方立论核心就是“代沟造

成缺乏理解和难以沟通”。因为这样,所以子女的理想与父母的愿望相左带来教育目标的不

明;因为这样,所以彼此看着不顺眼造成教育关系紧张;因为这样,所以难以选择正确的教

育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因为这一条体现出反方立论比正方高出了一层。当正方强

调不利来自于没有使用正确方式时,反方可以借此转向“正是因为代沟,所以父母没有办法

选择正确的方式”。这样一来,反方就可以突破正方的“方法论”防线,在更深层次上给正

方制造麻烦。


这样看来,正方在比赛中如果不能在更深入层次上建立防线,为“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找

到一个让人信服的原因——而且不能是“代沟”,那么比赛中很可能要被对手压着打了。


二、反驳对抗


第一轮反方首先就把“‘影响’分两种”拿了出来——让人不爽……接着又用“丝巾”来说

明“差异不等于代沟”——结论有没有道理且不去提,这个类比论证实在没有说服力。最后

一个问题才算是回到了正点上“正是由于代沟才使得父母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正方

对此只是回应以“这不是代沟产生的”,但反方提出的观点有“采用何种行为方式源自主体

价值观”为根据,而正方这里却没有提出“不是代沟是什么”或“为什么不是代沟”,这就

使其回答没有什么力量了。在重申“代沟就是客观差异”后,正方把战场拉回了“关键看采

用何种方式”。但由于前面防守的薄弱,这样做也同样是很无力的了。


第二轮正方首先以概念入手引到“没有代沟怎么有(体现)发展”(其实应该是“没有代沟

(差异)就不必有子女教育”)进攻,然后再次转入“不利因素是不能正确处理代沟”。最

后以追问“如何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系”收尾。王一鸣承接同样以概念入手,指出“代沟是价

值观的差异”。随后在“代沟与发展”、“代沟和沟通不畅”两个问题上指出正方因果倒置

体现了他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当然,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和正方本意并不一致,不过这种不

一致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正方自己表达的不到位)。最后回到“代沟是源头”再次切入正方防

线。这实际上也回答了正方“如何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系”的问题。


两轮对抗过后,反方的优势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来,正方在辅线上的防守被反方从更深层次加

以切入,这种情况下正方两次都只能拉回已经被突破的层次说明她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深入

的准备。


三、自由辩


自由辩删剪了大约1分15秒,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使得比赛看上去很有些支离破碎,尤其

是正方的攻防路线看得很模糊。

正方的第一个问题实在是让人摇头——16秒的时间说的东西其实只有一句话:“差异是否必

然产生矛盾”。这个问题其实是很不错的——如果并不一定产生矛盾,那么就不一定产生不

利效果。但现在这一主题完全淹没在“丝巾”里,直观上甚至让人觉得和辩题完全没有关系

了。不过反方更有过之——长达19秒的回答其实也只有一句话:“(差异并不必然产生矛

盾,但像代沟这样)价值观的差异就必然产生矛盾”。正方接手引向“达成一致或求同存异

化解矛盾”,反方回以“如果化解了代沟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出现了剪

辑。首先是王一鸣的“那三点希望您能成功反驳”让人不知道是哪三点;接着是正方的“求

同存异为什么不可以”引起的掌声也有些不好理解——因为她所接的前一句实际上就是“如

果都求同存异了,代沟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正方的意思是“父母与子女都抱着求同存异的

心态就可以消除不利”,则反方按立论显然应该还以“正是代沟让他们不能求同存异”。更

何况这时正方刚在这一战场上赢得掌声,反方此时退却极可能丢分。但反方不但转移了战

场,还转到了正方论证的是不是“外气影响社会发展”上。这个跳转是出于什么考虑,一时

间还想不太明白……


几个回合的混战之后,正方顺着“没有代沟(差异)就不必有子女教育”这思路追问“代沟

是沟通的阻碍还是契机”。反方回答的核心是“正因为要消除代沟有阻碍,才要求有更深入

的沟通”。从这个问题转出,反方又要求正方论证“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还没有正面影

响”——真觉得又要送一句央视名言了。正方的解释很让人理解,但后面跟的问题就有些不

太明白了——那说的似乎是“没有代沟不利于子女教育”,这和正方观点“有代沟不会不利

于”互为否命题,而本命题是否成立与否命题是否成立没有关系。


比赛最后反方又把战场拉回了“没有用正确方法是源自代沟”这个战场上。而正方的回答也

再次受到“如果能做到那些,代沟就已经没有了”的攻击。这一系列的对辩让人觉得正方说

的始终是“消除了代沟就不会不利于”,这和反方“有了代沟会不利于”之间又是否命题关

系。由此看来,正方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总结陈词


看来这个辩题的确很让人郁闷——连两位嘉宾也被郁闷得提不出其他比赛中那样深刻、清

晰、尖锐的问题了。王慰卿给反方的问题估计场下随便拉个人起来都知道怎么回答,而反方

也正是那样回答的。路一鸣的问题还算有些意思:“听从则没有代沟;不听从则子女行为没

有改变,代沟也没有影响子女教育的结果”。王一鸣(俩“一鸣”碰头~ =p )的回答指

出了问题的关键——子女教育的过程被破坏了,甚至没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了。最

后对全场的归总集中于“代沟是不能运用合适方法的根源”,虽然是反方的有利阵地,但惜

之对全场总结显得不足了。


相比之下,两位嘉宾对正方的提问稍好一些。路一鸣的问题——“代沟虽然是客观现象,但

让人必须对它做出某种应对的时候,怎么能说不影响”——被正方回避。王慰卿的问题抓住

“矛盾、冲突”入手,那个“长安街上一条沟”的类比很有意思。正方对这个问题也是半回

避性的地引到了“矛盾是前进的动力”上,进而引出“代沟提供了契机”。最后回到了正方

提出的四个因素都不影响上——但还是没有解决反方“代沟是源头”的反击。


五、随想


从双方对辩题的分析层次看,正方失利是必然的。因为她们在进攻层面不但混淆了本命题和

否命题,而且没有把“契机论”讲清楚——其实这类似于“逆境有利于成才”;而在防守层

面,她们也没有能够在“导致不能或没有使用正确方式的根源在哪里”给出和反方分庭抗礼

的解释。如果不是反方自由辩前半程选择了别的战场,恐怕比赛的分差还要更大。


从团队表现上看,反方显得团队感更强,无论攻守都能做到几个人在同一个点上做战,而相

比之下,正方常常出现上一位辩手刚提出问题,下一位辩手已经跑题的情况。个人表现上两

队辩手感觉都差不多。不过说到调度,反方两次大的战略转移——由“丝巾”跳到“正方论

证的是不影响社会发展”,以及由“积极影响”跳到“代沟根源”都是二辩完成的。这倒是

让人对反方由谁控制战局产生了兴趣。=)


就这个辩题来说,其实正方是可以再进一步的。她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给出自己认为的

“根源”。从“丝巾”战场的情况看,可能她们自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没有能够明确地表

达——代沟只是差异,如果能求同存异,则并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再顺着反方“价值观差

异”的思路可以得到结论:找不到正确方法的原因是双方都不能容忍价值观的分歧。代沟只

是差异——哪怕是价值观的差异,如果父母可以容忍差异,那就不会采用强迫等不合适的手

段;如果子女可以容忍差异,那就不会带着逆反心理与父母作对。可见,双方都不能容忍对

方和自己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差异,父母不能容忍子女“和自己不是一条心”,子

女想要改变“落伍、世故、没情调”的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个时候,代沟这种客观的差

异就会产生正方立论中所说的情况——“处理得不好可能激化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双

方都可以以宽容之心对待代沟,那么尽管代沟依旧存在——儿子可能一样不喜欢看父亲爱看

的《央视论坛》;父亲也可能仍然见到儿子看《灌篮高手》就皱眉头,但这都不会对子女教

育产生不利——因为他们不再一定要求对方和自己一模一样了,带着这种心态去教育,那教

育的形式就更偏向于摆事实讲道理的“商量”了。即使商量不能达成一致,子女也不会认为

老爸老妈“粗俗+不通情理”;父母也不会认为儿女“说话办事不经过大脑”了。更进一步

的,这种坚持自己价值观,也宽容他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价值观的情境,对父母接受新

事物,子女更好地学习成长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如果正方在这两个层面补防,那么比赛胜负

虽未可知——因为双方都在同一层次了,但双方对问题的辩论将更深入,更能给人以启示却

是肯定的了。


其实说到宽容,说到“容忍分歧的存在”,说到“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每一个人”,说

到“没有必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赞同我的看法,没有任何人反对”,辩论赛教给我们的不正是

这个吗?如果我们都能“以学心听,以公心辩”,都能“微笑着倾听,真诚地反驳”,那么

“观点相左”这条鸿沟即使再深,一样不会影响我们向问题的更深层次进行探究,一样不会

影响场上的对手成为场下的朋友。而对于那些为求胜利不择手段、甚至在场上或场下向“辩

友”恶语相加的队伍和个人,那么不管他打过多少场比赛,不管他参加的赛事有多高的规

格,恐怕我们都只能遗憾地说一句:“他还没有懂得什么是辩论赛,什么是辩手”。


发表于 2004-9-27 1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说“不影响”真不是很容易的事……——外交学院VS厦门大学

    你最后一段脏的有力道啊…………
发表于 2004-9-27 12: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说“不影响”真不是很容易的事……——外交学院VS厦门大学

说得不错,有些辩手就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公开场合亲得跟两口子似的,背地里关起门来像个怨妇一般。有的时候甚至没品到去挑衅自己同地区队伍的对手……

当然,这说的不是这场比赛的双方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5:34 , Processed in 0.0502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