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4/09/13 03:48am 第 1 次编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谋定后动,决胜千里——重庆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大学是否应该有围墙) 连续四次参加全辩,连续两次在决赛中功亏一匮。电子科技大学似乎总有些悲剧英雄的味道。这一次卷 土重来可以说摆出了志在必得的架势——杨雯、任崇都是上届亚军队主力,李巍更是在封刀四年后重出 江湖,三位研究生带一位新人,可谓一组“黄金搭档”。本场比赛也明显感觉出反方从准备到经验处处 胜出一筹,已经隐隐显露出一丝王者之风。
一、破题立论 主席的引言可以说点出了这个辩题的主旨:中国的大学往往以围墙圈出座象牙塔,而西方的大学却越来 越多地向社会敞开。大学的围墙是否还应该存在下去近来也是讨论的热点。 正方的陈词中先把“围墙”定义为“有形”和“无形”。然后从三个角度立论:第一,围墙可以维护秩 序。其中“将大学与社会相区别”突出的是有形围墙;“保护工作有序”则突出无形围墙。第二,守护 大学精神。让大学的独立性、纯洁性不受社会商业潮的侵蚀,这里也是强调无形的围墙。第三,有助于 实现目标。这个实际上是前两点的推论。此后把“围墙”和“封闭”区分,提出围墙可以有门有窗。 反方的立论先以三个问题很好地承接了正方的立论:无形的规章制度不能泛化成围墙;围墙并不是有效 的管理工具,也不是价廉物美的保护工具。其核心立论是两点:围墙阻隔了大学对社会的开放融合,因 此有巨大的弊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围墙并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可能使人安全意识淡化,因此并 没有利处。从反方对国家、城市没有围墙的提出和后面的实际辩论看,反方的第二条实际上还包含了“ 围墙所带来的利——如保护安全,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管理——得到的,而这些手段没有围墙带 来的弊,所以不应该用围墙来承担保护工作。 从辩题解读上讲,正方的解读是比较让人难受的。如果把规章制度也算成辩题中应该讨论的围墙,那将 没有任何意义,正如提问嘉宾余磊提出的,如果可以这样界定,任何一个现代的人类组织就根本不是“ 应不应该有围墙”的问题,而是“肯定有围墙”。这种大约只有辩论赛中才会有,现实中说到这个问题 绝对不会用到的概念游戏,真应了樊登他们节目组里那句名言:正常人是不会那样说话的。(不过人家 说得更绝——“那说的是人话吗?”)辩手不讲“人话”,这样的辩论赛要不让观众反胃那才是怪事。 从理性角度分析,所谓一件应不应该做,就是一个利弊比较。因此从这里分析双方立论,反方立论要严 整得多。因为正方的立论如果去掉“无形的围墙”,实际上只论证了“大学可以有围墙”。因为立论中 并没有论证保护等利益是不是不要围墙就无法获得,如果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获得,那么这样的“利” 是应该去除的,因为在用其他手段代替围墙后,总利益是提高的。按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选择 并非利益最大化是不应该的。而反方正是在强调利用其他手段可以获得同样“利”的基础上强调围墙的 “弊”。这一立论比正方要高出一个层次。 实际上,正方的立论深入一层是不难的:正方已经想到用“有门有窗”(即“其他手段可以消除弊”) 来应对反方“围墙有弊”的攻击,那完全应该想到对方可能从“其他手段也可以得到利”切入,这里最 容易想到的防守点就有三处:一是否认其他手段能够带来同样的“利”;二是指出其他手段会带来更大 的“弊”;三是说明双管其下效果更好,而且“更好”的这部分是我们非常需要甚至是必须的。其中第 二条实际上很难用上,但另两条却完全可以建构有效的防御体系。 因为正方立论如果不讲“无形”就只能得到“可以有”而非“应该有”,但“无形的围墙”又偏偏是一 个概念游戏,所以正方在这个环节落于下风,平均每位评委多给反方一分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二、对抗反驳 第一轮,反方对正方的反驳并没有打准。虽然这个时候反方还不可能清楚正方是否就“其他手段代替围 墙”建立了有效的防御体系,但从双方立论和反方在后续比赛中透露的准备程度看,这肯定是一个必争 之地,在这个阶段做试探性攻击比到自由辩会战中再说似乎要更可取一些。实战中反方用了大段时间强 调传统大学不能代表现代大学的本质,但正方并没有明显提出“传统大学”的意思,所以这个攻击因为 缺少铺垫而显得空对空了。反方第二个攻击点强调大学精神并不需要围墙来守护。这里明显是以反方“ 有形”对正方“无形”。正方的回答第一步先提出了现代围墙包括各种现代防御体系。进而以“打开门 窗可以解决问题”应对正方的“开放融合”。最后强调了一句围墙具有保护作用。这一轮再反驳应该说 并不成功。第一个问题上没有指出何为“现代防御体系”,虽然从后面看正方并非这个意思,但此时的 确让人更容易误解成“规章、精神等无形的围墙”。第二个问题虽然与立论相承,但并未针对反方的反 驳。最后一句也仍然是“可以”而不是“应该”。不过面对反方“‘木’被围成‘困’,‘人’被围成 ‘囚’”的表述,他以“大学生如玉,‘玉’被围成‘国’”应对,表现出了良好的反应速度。 第二轮正方以“无形的规章必要,有形的围墙也不可少”入手,正是从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防守点针对“ 管理代替围墙”进行防守反击。随后发出了正方一路奇兵“砖石围墙或许可以没有,但电子围墙、激光 围墙却应该建立”,进而转到“开放的同时也要保护”的立论上。这路奇兵确有奇效,因为无形的电子 围墙的确既能起到正方强调的保护作用,又不像有形的围墙会产生反方强调的隔离效果,而且还不像“ 精神制度也是围墙”那样让人难以接受。这路突袭让李巍这员老将也着实紧张了一把,本能地从技术上 否认电子围墙,称其无法分辨好人坏人。其实稍想一下就会发现,普通围墙的保护功能也不在于能分辩 好人坏人——如果那样咱警察叔叔可省大发了。不过作为老将,李巍的临场经验还是很丰富,一有这种 感觉,马上以“坏人不会撞死在围墙上”上彻底否认围墙的保护功能。这种说法与前面“城市、国家不 需要围墙”相承,也算可以接受吧。在随后的再反驳中针对正方“开放与应该可以并行(不悖)”的攻 击,借助数据材料证明围墙的存在的确严重影响大学的开放和与社会的交融,由于这些材料中的“围墙 ”无疑有门有窗,所以实际上潜在的反驳了正方“开门窗可以解决”问题的立论点。反驳的最后再次强 调了“无形的围墙”不是讨论的内容。 这两轮攻防,双方的表现差不多。相对来说李巍的经验和反应使他显得更直面问题,在语言和论证力上 也略胜一筹。6分的差距基本上反映了实际情况。 三、自由辩 本场自由辩是我在看过的所有比赛(不仅这一届)中,评委评分和我的个人感觉差距最大的。听完后我 对双方的打分是46-比48+。按总分我原估计反方应该胜出10-15分。可没想到反而是正方以321比320胜 出一分。考虑到其他比赛中我的感觉和双方实际得分基本一致,那么评委老师所看重的和关注的东西和 我应该没有太大差别,不知道是不是一剪掉的一分多钟里有我没有看到的变数。 本文的题目定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谋定后动,决胜千里”,前半句是给正方的。因为从立论已经 可以看出,由于没有在“双管齐下中,围墙带来更多的那部分保护是非常需要的”这个问题上建立稳固 的防线,如果正方自由辩不把“无形的围墙”(两种都算)作为主战场,那差不多肯定要处处挨打。整 个自由辩——至少录像播出的部分看——也的确如此。 正方从围墙的保护功能落子布局。面对反方“湖南大学没有围墙并非事故不断”的应对,以事实数据说 明湖南大学围墙建立前后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非常可惜的是面对反方一辩用“并非围墙之功 ,而是以前没有治理。加强管理才是治本”做的一个弱防线却停止了继续进攻。这不仅仅是放弃了一个 扩大战果的绝佳机会,更是为反方在后面“管理加强,不要围墙”的核心防点展开埋下了伏笔。倘若此 时能以资料表明湖南大学的变化并非如反方所说是加强了管理,而的确是围墙的作用,那将为正方打下 坚固的基础。 反方虽然开局不利,但明显对自由辩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对方两次强冲中始终坚持开辟“开放融合是大 趋势”的核心战场。这种坚持只用了两轮就见到了效果——正方离开了对自己有利的“保护价值”战场 ,来到了“开放交流应该和保护并行”。其实即使在这个战场上,如果正方强调电子围墙等“现代防护 体系”(“防御”这个词我觉得太严重了),仍然会让只看到有形的传统砖石围墙的反方很伤脑筋。因 为反方强调的“围墙对开放融合的阻碍”直观来看根本上是由于人们面对“有形”的围墙,视线和行动 受到阻隔限制而产生的心理暗示。当围墙成为无形,反方立论就将被釜底抽薪。但正方却把防线建在了 “树围墙,开门窗”上。这个防线至少有两个漏洞:一是门窗越开越多,围墙就会趋向消失;二是反方 手中的数据资料可以证明即使开了门窗,围墙仍然会阻碍交流开放的。更进一步的,因为正方没有在第 一个战场上深入下去,(多一道)围墙的保护价值并未在观众心中牢固树立,此时的“门窗论”就最多 只能证明“可以有围墙”而不是“应该”。实战中反方只是从这几个角度突破的。面对正方强调不要脱 衣服,要穿衣服但是开扣子的类比(边上的大老爷们干什么去了?非得让一位女士当众“脱衣服”? = p ),先是李巍以“对方论证的是大学应该有门而不是应该有墙”(只是“可以”不是“应该”)发 难,接着由李婕达顺着己方正主攻的“开放交融是大趋势”提出“随着开放融合的需求的增长,门窗越 开越多,最后围墙就没有了”——其实这个时候正是正方通过“电子围墙”把问题拉到自己的优势地盘 的绝佳时机,但正方再一次错过机会,只是以一个纯技巧(老虎与苛政的类比与现场的实际匹配不明显 )搓了一板,结果李巍立即应以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并追问大学里是君子多还是 小人多,与一辩陈词中“围墙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立论遥相呼应。 到这个时候,正方的布局渐渐被打乱了。先是试图用“防弹衣”等来类比 “要用围墙弥补制度管理的 不足”。反方见几轮追击已经把“趋势”战场扎稳,随即用一句“管理治本”接下攻击,顺势在“封闭 的围墙与大趋势的矛盾”这一深层战场上展开强攻。正方再次以技巧应对,说反方是要让“教室与闹市 一色”;反方马上以技巧对技巧,说正方的围墙要把大学变成监狱。随后又几次在“封闭的围墙与大趋 势的矛盾”上续攻。 直到自由辩时间将尽,正方才明确提出要用围墙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反方对这个问题显然也早有准备 ,立刻针对“弥补”以社会治安越来越好就可以没有围墙下套。正方中计,提出要治安完全好了才可以 没有。反方立即以松江治安良好的例子提出以目前的治安状态,围墙的保护作用完全多余。正方似乎对 治安不好的例子缺乏准备,竟然在这里没有争夺下去。至此反方彻底完成了对正方的围歼。 纵观整个自由辩,反方的准备远在正方之上。以“开放融合是大趋势”→“封闭的围墙不适应这一趋势 ”为主线,以“加强管理同样可以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为侧翼。不为对方的攻击所动,稳扎稳打 展开底线,按逻辑序列逐个开辟战场。在每一阶段四位辩手无人游离(即使突袭一下也立即回到原地) ,完全集中精力强攻一点,把战场牢牢控制在本方优势区域,使局势完全按设计的情况发展。甚至在中 盘面对正方“要用围墙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的攻击,尽管反方的立论中认为围墙没有(有价值的)保 护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主战场,加上正方这时并未拉回底线产生对自己的论证,所以反方仍然选择了按 部就班,直到收官阶段对方明确提出时才展开侧翼。如此精心策划加坚决执行,当真可谓是“谋定后动 ,决胜千里”。 四、总结陈词 可能是由于剪辑吧,蒋老师对反方的提问似乎看不清落点所在。社会教育和大学教育李巍明确提出应该 融合而不是用围墙阻隔——如果有续攻,这个问题倒是可以探讨下去。关于国家安全、城市安全和大学 安全,李巍则明确回答最终都要靠制度,否认了大学安全有特殊保护性。但对“围墙保护科研独立、管 理秩序相比,修围墙的成本低”的问题,他却应对以大学的有序性在降低,(隔离的)负面效果提高。 与问题似乎没有关系。对余磊的问题则根本没有回答。任崇的总结大部分是反驳,总结的三点(大学精 神不是靠围墙围出来的、围墙与保护没有必然关系、门窗多了围墙自然消失)可以说都针对正方立论。 最后以大学开放更能体现其作用回到立论。个人感觉这个总结不是很好。反驳部分更合适出现在第二环 节由李婕达给出。总结部分也未点出正方的根本不足和反方的侧翼——没有这个侧翼反方等于只计收益 不计成本,是得不出结论的。只能算是个及格分——实际上平均分也就是36.14。 正方接余磊对“无形围墙”的置疑,提出“电子仪表之墙、树林河流之墙”遗憾的是未有深挖——至于 “规章制度之墙”,考虑到正方在实战中并未用此攻防,不妨当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接着正方继续 用“衣服”的类比说明观点,并提出“能有效保护就有必要”。又指出反方用趋势推出应然有问题,但 没有指出问题何在。最后用“内外因”回余磊的第二个问题似乎不挨边,从内容上看更像是对蒋昌健问 题的回答,但如果真是,又等于承认了“应该有无形的围墙(而且是指规章制度之墙),不应该有有形 的围墙”。总的来说既没有全面总结辩论的战局过程,也没有总结回到本方立论,对余磊的“为什么门 窗中进出自由的是精华,围墙挡住的全是糟粕”也没有回答。得分自然也就高不上去了。 五、随想 由于录像看得比较迟,在网上早早接触了很多关于电子科大表现如何不佳的言论,有说他们逻辑霸道, 有说他们以势压人,甚至有些网友似乎搞错了方向,说是电子科大在这一场里大提“无形的围墙”。可 以说在看这场录像前我对反方并没有什么好感。但全场看完却让我非常吃惊,因为至少这一场的表现中 我完全看不到“霸辩”的影子。立论严整、表达清晰、准备充足、布局周密,直面问题毫不退缩,团队 配合四位一体。可以说除了任崇那一次技巧对技巧的反驳夸张地让围墙把大学变成监狱外,反方全场没 有一次扣帽子、玩概念、张口袋等有违求是明理之道的行为,而是一直在摆事实、讲道理。虽然像“围 墙多提供的那些保护没有价值”等观点可以商榷,但在他们给出了理由的情况下,对方既没有对其论证 理由加以攻击,又没有给出可以得到对立观点的理由,那就可以认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因为我们谁也 不能肯定如果对方攻击了,他们有没有更深的支撑早就做好了准备。 总体来看,电子科大这一战展露出了高水平队伍的姿态,唯一不足的就是四位辩手在场上显得不够自然, 过快的语速和气势可能是被说“霸辩”的根本原因。——不知道是不是第一场比赛没有放开、没有进 入状态。李巍给人的感觉有些急,已经略微有了一点吵架的味道;杨雯和任崇显得过于严肃,很多本 可以说得很有效果的话都流于平淡;相比之下,李婕达虽然只有大一,却是四人中表现最自然的。加上 她的快速反应、语言组织、全局把握等能力都没有明显的欠缺,当说前途不可限量。能算得上毛病的大 约就是总拿一个指头左右点。不过得益于年纪小,这个动作加上微微的耸肩在别人身上或许很难看,但 在她身上却透出一种稚气未脱的天真。 相比之下正方的表现则让人感觉准备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立论很多地方没有深下去,体现在四人间少见 默契的协攻——更不要说协防了,更体现在自由辩没有全局意识。虽然很多队伍似乎都没有设计自由辩 的习惯,但当未加设计的自由辩碰上精心准备的对手,这种处处受制于人,有力使不上,有话说不出的 憋屈就明显暴露出来了。当反方完整的展示了他们的整个论证过程时,正方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却一个也 没有展开。说实话如果没有记录,自由辩后正方的立论是什么我恐怕早就忘完了…… 其实这个辩题辩到这个份上是很遗憾的。正方很多问题都想到了,但都没有深挖,尤其是最关键的“围 墙有什么独特价值”没有分析。事实上反方如果大胆一些,顺着正方几次使用的“衣服”下去,正方可 能是很被动的。比如“我们不脱衣服是因为礼仪的需要,只有穿好衣服才能满足这个需要。那么有什么 需要是非围墙不能满足的呢?”“防弹衣这个类比很好。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只有军人警察穿防弹衣,我 们没有人人去买一件?因为多这一重保护对我们没有什么价值。同样加强管理就可以满足需要的时候, 围墙的保护价值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拉回)”。正是这些基础工作没有打好,正方让一个个“可 能”扭转局势的战机从眼前溜走。而受制于立场和对方的表现,反方也只为我们展示了这个立场中最浅 的层次。而场上些许的闪光则为我们照出了这个辩题深层的东西。 “电子围墙”这路奇兵应该说是正方乃到整场比赛最大的亮点。因为它并没有像“规章制度、文化精神 也是围墙”那样让人难以接受,但又在强烈地指出正方“保护”价值的同时对反方“开放融合”形成威 胁——以这种围墙保护校园的同时,完全不影响——比仅仅开门开窗还不影响——大学与社会的交融。 因为它不会阻隔人的视线和行动路线,也就不会形成阻隔的心理暗示。比如面对反方提出大学要强调开 放融合,正方可以用这样的反击:“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最讲开放融合的,为什么咱们上网时总要装个防 火墙呢?”“如果防火墙不能破坏我和世界联网,那无形的电子围墙为什么就会阻碍呢?” 余磊对反方的问题点出了另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中国大学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开放融合还是学 术研究的独立性与纯洁性?”相对于西方大学敢于不承认主动退学的比尔•盖茨是校友;能够不承认博 士毕业后发表的论文也算学校成果;可以在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的压力下坚持自己学术观点,中国大学的 “心防”还差得远。在内功还未练成的时候强行开关,难保不会走火入魔。顺着这个思路再进一步,西 方大学的开放是建立在社会高度发展,大学内外已经基本同步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目前还远不是这样, 也许相对于要求大学和社会融合相比,中国大学更应该强调自己与社会的不同,用象牙塔的纯洁、平和 、超然和理想主义去平衡社会高速发展中带来的浮躁、激动、功利与过分的现实主义。 其实就连正方提出的“精神围墙”也并非一无是处。守护大学校园的精神围墙要想长久存在,大学必须 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这里与社会的不同”。就算开放和交融的确是大势所趋,大学要做的可 能也不是完全取消围墙。留下的围墙也许并不高大——当然更不会有通电的铁丝网,也许有很多门窗, 也许它对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没有意义……但它一定要能让站在它面前的人也许并不强烈但却明确 地感受到一种阻隔的存在。因它要向每个站在它面前的人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尽管墙这边的每一个分 子都源自社会和服务于社会,但这里毕竟不同于社会。墙的这一边聚集着社会的精英,墙的这一边要肩 负起引领社会向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重任。 这一边,不是,那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