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地方讨论的很多了,贴过来就算了,省得打字~~~~对于“恩”的争论,我认为应该从宗教角度理解,可以避免定义之争。 我们的理解和宗教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一点分歧,因为我们习惯于先考虑当事人的情况和感受,像一苇在另外的帖子里说的袁紫衣讨厌自己从而认为父母不应该生她,对她没有生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苇还说出有生恩的标准是“这个(被生的)人想活”。对于这个标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的标准有巨大漏洞:一个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老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受苦,不想活了。我们难道就要谴责他的父母说不应该生这个人出来吗?他的父母就因此而对他没有生恩吗? 而宗教是不会看(被生或被养的)人的感受的,它认为只要你父母使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目的为何,都是一种莫大的恩泽。我认为这个可以说是“生恩”的由来。 至于养恩,人家把你养大了,先不说目的,使你免于遭受死亡在宗教而言本身也就是恩。其次用原本属于自己的资源使你成长更是大恩。 按照宗教的解读方式的话,就可以避免“有恩”和“无恩”之争了,但是又出现了一苇说的新的问题:生恩好像是不证自明的了——因为宗教教义是要人去心灵感悟的,并非逻辑论证。怎么辩下去我又想不通了……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观众接受性的问题,如果按照宗教角度定义生养恩的话,没有接触过宗教(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接触过基督教教义)的人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