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衫: 1·助产术在苏格拉底那里绝对不是让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要证明别人和自己一样一无所知,仅此而已。助产术的弊端是很明显的:他通过让对方不断定义概念从而刻意找出其中所谓“前后矛盾之处”(这和某些国内队伍的战术确实很相似),辩完之后也是没有结论,从而证明大家都很无知,成了为辩而辩 ============================== 这里涉及了你我对“助产术”的理解不同。这个不想争辩下去了。 可以继续讨论的是“得不到结论”这一点。如果辩论赛不是“证明大家都很无知”,而是“承认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结论,但已经在认识问题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那我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2·你说的有交流恐怕只能理解为“立场的冲撞”,因为那种"交流"只是我没有猜到你立场之后的“刻意反驳”,不能达到执中师兄所言的“有你的存在,我才能更成长”。 =================== 在我看来,辩论场上所谓“刻意的反驳”并不是要给对手难堪,而是向观众指出对方的论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或许可以忽略,而有一些则存在重大的漏洞或者论证的跳跃,还有一些则是“你的表达让我——实际上是观众——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 通过辩论,如果对方提出了我没有想到的新东西,而且回答了一些我难以回答的问题——有时仅仅是比我的回答更精彩。这当然也就是“有你的存在,我才能更成长”了。
3·所谓求是明理乃是对真理不断接近和追寻的过程,这是明理;而努力之后懂得应该怎样是谓“求是”。你说的辩论之收获只在于准备中,恐怕难以使辩的过程有意义。而“知识普及”针对的是大众,连精心准备的辩手尚无法“求是明理”,遑论听众了。 ================= 在我看来,辩手准备的过程就是“求是”,而辩论的过程是“把‘理’向观众讲‘明’”。 努力之后应该怎样……也许还是和原先一样的行动。但改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持不同意见的人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这些和我们不同的行为也都有了更深的宽容。而在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基本假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们更清楚,如果有一天什么条件变化了,或者什么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再补充一点:绝对意义上的求是明理是达不到的——辩论赛不能,连科学也不能。但相对意义上的却完全可以。辩论赛所做的正是这一步——让认识更加深入(虽然可能仍然没有结论)。 4·老师上课和辩论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更有互动性,这很关键 ================= 老师上课不可以互动吗?我也持保留意见。 据说北大的蔡元培时期就曾经干过这种事——连着两节课是安排观点对立的两位老师上同一门课。 而国外的很多老师上课时和学生的互动是非常强的——事实上我在浙大就碰到好几门这样的课。
救世主24楼的话我很赞同,仅做一个小小的补充: 在“如果说逻辑只是骨架的话,那辩手的思想与语言艺术才是真正使辩论赛富有活力的新鲜血肉”中, “辩手的思想”建议加一个补充说明——相关理论知识和在这些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思考。 这样表达的意思是:要思想,但思想决不仅仅是辩手自己的“瞎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