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1|回复: 1

正:留学生留美对个人未来发展更好;反:留学生回国对个人未来发展更好;求反;4月4日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 1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5-4-6 11:08 编辑

本人作为反方,选择的是回国对个人未来发展更好。目前来说,个人想到的思路是:
“留学生”的定义: 尽量限定为本科学历,防止对方讨论高科技人才留美的话题(国内科研,待遇环境的缺失)
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定义: 实现个人价值,长远发展

1.中国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发展期,有更多的机会。美国相对中国较为成熟,可以在一开始获得较高的薪资,但是在长远发展潜力不如回国。(此处对方可能从留学生回国平均工资方面做攻击)
2.留学生所谓“镀金”。在美国面对同等学历,没有优势。而并非土生土长使得环境适应方面占有劣势。回国则有留学身份。
3. 在美国面对同等竞争,获得工作机遇较小。美国H1b签证通过率较低,倾向于获得高科技人才。本科生美国学生同样有很多,并不缺少。
如果留学生取得绿卡,获得与美国学生同等的竞争权(不需要工作签证),争取将这部分学生排除于留学生的范畴(并没有去美国留学的美国人)
4. 部分学生的家庭资本(企业等)在国内,回国更有利于自我发展,执掌家族企业等。
5.打感情牌(爱国主义等),所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密不可分。此处对方可能会反击我方打感情牌。


对于对方可能的反击点:
1.留美同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2.留美不能与父母团聚——这是家庭价值,不是个人价值
3.国内的发展机遇大并不能证明国内的经济稳定,而美国的经济体制较为成熟完善更能有个人自我发挥的空间。并不能因国内在发展而论证出在一个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相对于成熟的经济体系有更多的机会。国内的潜规则等制度使得留学生的个人能力并非重点,留学经历得不到施展。
4.美国成熟的待遇与保障体系使得个人可以不用担心环境改变而专心于打拼事业。

这是目前所可以想到的。请教一下各位高手如何立论较为稳妥,给我方挑刺。同时,如果作为对方,他们可能提出的立论会是如何?
对方的实力很强,一位辩手是资深辩论人,辩论赛的点评嘉宾,博士。
在上一场辩论中,那位资深辩论人在辩题“学历与能力那个更重要”中是正方,并没有将学历的定义扩大化,而是提出了学历是学习经历,并限定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导致的心态,价值观(大学期间是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等比能力更重要的立论从而使得对手措手不及而失败。我方作为大学生,并没有博士生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思想高度上就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在下不才特来发帖,希望得到各位的高见,特别是作为对面的博士而言,他会提出什么样的立论会使得我方措手不及

我查询了辩论的数据库,这类的辩题并没有,因此冒昧前来发帖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辩论赛是4月4号。谢谢!
发表于 2015-4-6 2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先向楼主致以十分的歉意。楼主清晰地给出了双方辩题和己方立场,也较为详实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甚至还给出了对对方人员的战术分析,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对于您的帖子,我却没能在您的赛前关注到并提供我力所能及的想法,对您表示十分歉意。在这里,亡羊补牢,说点思路,供您后续比赛参考。此外,类似的情况,可以私信我,我会更加及时地看到并回复。接下来谈正题。

第一,您对辩题中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这个很好。您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界定,我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留学生”的界定,局限在本科生的范围内,我觉得并不十分必要。一方面,这样的局限缺乏依据支持;另一方面,即使是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留学生,也未必就是留美更好,所以我们不需要惧怕这一个战场。如果一定要对此进行一个界定的话,我建议可以援引留学生比例数据。例如,所有中国留美的留学生中,研究生有多大比例、本科生有多大比例、中小学生又有多大比例?如果数据支持本科生所占比例最大,那么我们把“留学生”限定在本科生范围内,至少算是有一个理论依据吧。

第二,关于己方论证。您提到的前三点很好,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顺便帮您补充一些。
您的第一点,是强调中国发展机遇多,美国发展机遇少。的确如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东西正在蓬勃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来开发,例如中国很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目前正如火如荼。而相比之下,美国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很多领域已经处于领先或很容易处于领先,自然发展空间不大,也就没有大力发展的动力存在,只是维持而已。举个例子:中国的华为正是大量用人,而美国的苹果则用人已经比较成熟稳定。
您的第二点,是强调身份地位差异。中国人赴美留学回国以后,有“留学归国”的身份,在中国的人才引进过程中,优厚待遇有不少。而中国留学生留美,不算是人才引进,享受不到相应的优厚待遇;即使凭借高学历可以够得上绿卡申请条件,那也仅仅是一个“永久居留权”而已,才勉强达到美国本土人的基本权利(甚至还未完全达到)。
您的第三点,是就业机会。这一点与您的第一点有些重复,但这一点我想从人才的供求关系来说。中国能进入世界前一百位的顶尖大学,无非是屈指可数的几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限;而中国蓬勃发展导致用人数量较多,所以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美国,进入世界前一百的顶尖大学有一大把,加上有世界各国前来留学的人,所以美国的高级人才供大于求。举个例子,即使是国内著名大学,在录用一名留学归国的博士时,都会给出很优厚的待遇,这一点您可以查找国内各大学网站;但是洋博士在国外,即使申请做博士后,也未必每个学校都能去的。这一点,您对手方的那位博士辩友,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您提到的第四点,我个人认为适用范围不大,可以放在自由辩论里面零星提及。而您的第五点,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升华。如果这场比赛是政府组织的单位辩论赛的话,那么可以着重打一打;如果是学校里的学生辩论赛,那么可以放在总结陈词时用来感情升华。

第三,至于对方的立论。
对方的第一点和第二点相冲突。如果按照第二点的逻辑,家庭团聚是亲情不是个人发展,那么是否为国效力也不是个人发展方面。当然,我们不鼓励这种以一己之私利来简单衡量个人发展。如果这样讨论问题的话,那么汪精卫在汪伪政府当主席,个人发展比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将领要好,更比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要好无数倍,但这样讨论问题有意义吗?更何况,这种一时地好,自然不足以说明是长久的个人发展之好。汪主席的下场大家也都知道的。所以,我们今天虽然谈个人发展,但是我们鼓励那些重视亲情、为国效力的个人发展,因为这些才是真正良好的个人发展,才是长远的个人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内,毅然回国从低起点做起,结果成绩斐然、受到在国外享受不到的重视和支持的人才,也并不罕见吧。
但是,对方提到的经济和体制稳定及社会潜规则问题,是我们需要着重准备的一点。在这一点上,我倾向于强调美国的潜规则也不少。即使在美国,你的导师跟别人熟悉,你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去别人那里工作;你的导师自己社交不广泛,那么你毕业找工作也很难。充其量,这种潜规则套上了合法程序的外衣,但潜规则的存在是普遍的。而我国留美的留学生,在美国根基浅、社交窄,很难有着广泛的人脉网络供自己去使用。
至于对方的第四点保障体系,中国国内的保障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五险一金的规范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完善化,这些都为百姓解决了很多的后顾之忧。相比之下,美国的医疗采用的保险制度,并不比我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要好,至少报销比例并不比国内高。具体数据,您可以查一下相关信息。

最后,在对方人员和战术方面。我个人认为您不需要惧怕博士生。看一看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历史,中国大陆代表队屡屡派出博士生,但是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的本科生并不惧怕,且前者并不总是拿冠军的。
至于人生阅历,或许他作为个人比您要多,但是您可以通过详实的数据来击垮他。论个人您可能“没有对方辩友那么多的阅历和领悟”,但是您可以有“......位博士生共同反馈的调查数据反映......”,这样的数据比他一位博士生的个人阅历要可靠得多。
至于他这样的对手,会提出什么样的立论,我很难去猜测。但是例如我,我本人是留学英国的博士,毕业后现在在加拿大工作。我会考虑到的内容就包括了收入差距、物价差距、子女健康和教育等等。国外工资收入毕竟还是比国内要高一些的,尽管差距在减小。而国外的物价却有着相对优势,例如房价和车价。此外,国外的食品安全和良好环境或许更适合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且将来孩子若生在国外,有利于他们长大后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但是,我所有提到的这些观点,都是可以反驳的。一来,国内对于人才引进给的待遇并不差,比国外低一点儿但也有限。国外虽然房价便宜,但国内人才引进时可以给成本价售房,反倒并不比国外要贵;且国内房价也就北上广一线城市贵一些,二三线城市并不贵。至于孩子将来,我们尚且不说二十年后清华和北大还比剑桥、哈佛差多少;即使孩子二十年后也要出国深造,那么不妨把孩子生在国外留个外籍或外国出生证,以后再说呗,就像姚明那样,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己回国发展呀。
当然,除此以外,您对手中的那位博士辩友,还有没有其它立论,我一时也想不出来。但总而言之,对于他个人阅历方面的内容,您可以用详实数据来反驳,这样您反倒就更胜一筹了。

希望这些思路对您有帮助。最后,再次致歉,我回复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4 02:02 , Processed in 0.0487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